字体大小:    

关闭
索  引  号111423LL00100/2017-01003
发文字号吕政发〔2017〕35号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8日
发文机关 关  键  字
标  题关于印发吕梁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
主题分类扶贫 成文日期

梁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吕梁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

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现将《吕梁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18日       

吕梁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攻坚期。吕梁市作为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区域,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精神,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确保到2020年全市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形势

一、“十二五”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部署安排,按照“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总体要求,采取产业扶贫、片区开发、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举措,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十二五”初,全市贫困人口99.56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近l/4,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0%,贫困发生率33%。“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到2015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48万人,年均减贫10.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1%。

(二)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十二五”初,全市10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47元,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890元的70%。“十二五”期间,通过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产业扶贫、劳务输出、社会救助等帮扶措施,10个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到2015年达到5479元,年均增幅达19.9%。

(三)扶贫产业基础得到夯实。

“十二五”以来,全市重点实施了片区开发工程、整村推进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累计投入359亿元,解决了51.5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2013年启动实施“8+2”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发展产业基地县9个、特色村1114个,八大产业覆盖了70%的贫困区域。扶贫项目扎实推进,为产业脱贫夯实了基础。

(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33.85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35公里,具备条件的3066个行政村街巷硬化实现全覆盖;加强中小型水库建设,新增供水能力5亿立方米;不断完善电力设施,实施4项220千伏、15项110千伏和7项35千伏输变电工程,农网升级改造圆满完成;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63010户。完成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和自主实施 “六件实事”、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五)走出了企业产业扶贫新路子。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按照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的思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产业扶贫,开展了“一企一事一业”等系列活动,43户企业累计投入83.85亿元,在10个贫困县、1000个贫困村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率先在全省走出一条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二、问题与挑战

(一)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吕梁市扶贫开发工作在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是扶贫投入力度仍较弱。吕梁市作为全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高的地区,扶贫资金需求力度较大。实际投入的资金与脱贫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了扶贫产业的发展和脱贫的步伐。二是移民搬迁后续产业政策跟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政策落地和加大财政、金融的扶持力度。三是区域发展差距和不平衡仍然突出。吕梁市县域间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有全国百强县、也有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一些无煤炭资源和自然条件落后的山区乡村,农民生存、生活条件和水平十分困难。四是部门之间统筹协调能力不够。扶贫开发工作中,各部门大多各自为战,合力不够,造成扶贫资金整合难度大,整体效益难以发挥。五是扶贫队伍建设难以满足需求。市、县两级扶贫机构多为事业或参公单位,且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更为匮乏。建设一支人员配备充足、专业素质过硬、年富力强的扶贫队伍是保障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的必要之举。六是贫困农户返贫率较高。剩下的贫困农户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收入不稳定,且处于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的偏远地区,因灾、因病、因学等突发事件返贫比例较高,如期按标准脱贫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面临挑战

“十三五”时期,吕梁市脱贫攻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更高,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挑战。

1.深度贫困与脱贫能力不足的矛盾。吕梁市深度贫困问题仍十分突出。2016年底,全市贫困人口还有31.58万人,其中深度贫困人口14万人,占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的44.3%;贫困村1083个,其中812个贫困发生率高于20%,101个超过40%,深度贫困村793个,占全市贫困村的73.2%。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在临县、兴县、石楼县、岚县4个深度贫困县,分别占全市的70%和69%。深度贫困地区大多是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4县森林覆盖率为18.3%-11.3%,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不高、科教资源匮乏、产业支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部分基层组织软弱等问题相互交织。60%以上的贫困村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差、集体经济薄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实现“三保障”难度较大。关系脱贫的产业和农民自身发展能力较低,现有产业“小而全”,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不足,难以发展特色增收产业,形成稳定收入来源。贫困村农民素质不高、思想封闭保守,依赖性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2.经济增速减缓与脱贫压力增大的矛盾。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增速减缓,扶贫投入增幅也明显趋缓。山西省在资源转型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特征尤为明显。GDP增速从2011年的13%下降到2014年的4.9%,在全国各省排名中垫底。吕梁市GDP增速由2011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2%,公共财政收入增幅由2011年37.8%下降到2014年-20.4%,扶贫投入增幅减小,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能力减弱,经济增速减缓与脱贫压力大的矛盾凸显,影响减贫效应。

3.基础设施落后与脱贫任务艰巨的矛盾。近年来,吕梁市随着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受独特山区自然条件限制,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因先天欠帐太多,短期内交通闭塞、公共设施落后、教育程度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扭转。部分贫困山区仍然存在行路难的问题,未通油路的自然村和未通班车的行政村,均占全省近五分之一。作为贫困地区,全市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全省倒数第二。全市1439个贫困村,贫困户饮用水未达标的占13.06%,饮水困难的占11.38%,未通电的占0.54%,居住危房的占6.39%。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设落后;农民医疗支出不足,有病不能及时就医情况仍然存在;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种植业、经济林、养殖业等方面的新科技、新技术在农村推广困难,因灾、因病返贫问题仍时有发生,全市脱贫任务仍然艰巨。

三、优势和机遇

在综合分析问题与挑战的同时,必须准确判断把握吕梁市脱贫攻坚的诸多发展优势和战略机遇。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放到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和“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的要求。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脱贫攻坚已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二)山西省、吕梁市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山西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贫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省委、省政府与中央签订了军令状,成立了书记、省长担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八大工程”20项行动和聚焦深度贫困、用硬办法完成硬任务的12方面超常规举措。吕梁市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立足市情,启动实施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程”和攻坚深度贫困“三五工程”。省、市的全面部署为吕梁市脱贫攻坚指明了工作路径。

(三)贫困群众积极性高。

随着国家和省、市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机关定点帮扶、干部驻村包扶和企业结对帮扶等增收活动的深入开展,“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精准扶贫组织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政策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市上下人心思进、脱贫致富愿望十分强烈,贫困群众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扶贫措施的实施和执行中来,为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吕梁精神”凝聚攻坚合力,全力实施“三五工程”,即:突出生态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扶贫、光伏扶贫、转移就业五大重点,补齐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区域发展五个短板,强化基层党建、社会帮扶、资金投入、内生动力、责任落实五个保障,改革创新,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确保全市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与全省全国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统揽、党政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强化县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行业部门履行职责,构建社会协同、合力攻坚的扶贫工作新格局

坚持精准扶贫、确保精准脱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找准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改革创新、提供体制保障。准确把握脱贫攻坚新形势新要求,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完善扶贫资金整合机制,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建立廉洁扶贫机制,健全贫困退出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体制保障。

坚持生态脱贫、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并重,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推进,完善扶贫造林护林合作社机制,探索生态脱贫、绿色发展新路子,实现产业强、群众富、生态美,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尊重民意、群众主体。扶贫开发是关乎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切实处理好国家、社会和农民自身的关系意义重大。要坚持发挥贫困群众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发扬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走出脱贫致富新路子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脱贫成效为目标,健全完善“1+N”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体系,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推动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扶贫考评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通过全力实施“三五工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深度贫困自然村应搬尽搬,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现代特色农业格局初步形成,产业增收效益明显;光伏扶贫初见成效,资产收益机制进一步健全;就业技能显著提升,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三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全市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专栏1  “十三五”脱贫攻坚指标

指      标

2015年

2020年

属性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个)

10

0

约束性

建档立卡贫困村(个)

1356

0

约束性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人)

480294

0

约束性

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入住率完成计划要求

11.60(贫困人口7.77万人,同步搬迁3.83万人)入住率完成计划要求

约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年均增幅高于

全省平均水平

约束性

行政村或自然村人口安全饮水达标率(%)

达到或接近全省

平均水平

指导性

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率(%)

100

指导性

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年经济收入(万元)

>0

指导性

农村低保标准

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或省制定的年度扶贫标准)

约束性

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达到或接近全省

平均水平

指导性

城乡居民医保险参保率

达到或接近全省

平均水平

指导性

行政村卫生室达标率

达到或接近全省

平均水平

指导性

适龄儿童学前入园率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且贫困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学生

指导性

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和开通

客运班车率

达到或接近全省

平均水平

指导性

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

通动力电比率

100%

指导性

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

达到或接近全省

平均水平

指导性

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地)覆盖率

达到或接近全省

平均水平

指导性

四、战略部署

脱贫攻坚对象:13个县(市、区)在现行标准以下,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共480294人。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

表1                  吕梁市各县贫困人口基本信息表    

区域

贫困村(个)

乡村人口(人)

贫困人口(人)

贫困发生率(%)

离石区

93

166755

18343

11.0

文水县

33

401933

12058

3.0

交城县

68

189951

34951

18.4

兴县

275

261443

66145

25.3

临县

419

597867

148271

24.8

柳林县

39

295397

23041

7.8

石楼县

106

97524

36279

37.2

岚县

112

187839

40761

21.7

方山县

118

129490

37293

28.8

中阳县

35

115097

22444

19.5

交口县

46

97691

25888

26.5

汾阳市

12

323741

8741

2.7

孝义市

0

337722

6079

1.8

全市

1356

3202450

480294

15.0

注:数据来源于各县调研报表

脱贫攻坚范围:13个有贫困人口的县(市、区),重点是1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4个,其余3县市为扶贫开发新覆盖县市(简称非贫困县)。

专栏2  “十三五”脱贫攻坚重点县

类型

数量

贫困县(区)

国家扶贫开发

重点县

6

临  县、石楼县、方山县、中阳县、兴  县、

岚  县

省级扶贫开发

重点县

4

离石区、柳林县、交口县、交城县

重点区域推进:以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4个县为主战场,加快我市区域性整体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

专栏3  “十三五”国家特困连片地区贫困县

区域

数量

贫困县

贫困人口(人)

吕梁山

集中连片

特困地区

4

临县、石楼县、兴县、岚县

 291456

脱贫攻坚进程:按照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全力打好年度战役,用4年时间完成10个贫困县摘帽任务,5年时间实现全部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贫困县摘帽:2017年2个,2018年5个,2019年3个。

贫困人口脱贫:2016年11万,2017年14.8万,2018年12.57万,2019年7.67万,2020年0.95万。

专栏4 吕梁市“十三五”期间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规划

内  容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11

14.8

12.57

7.67

0.95

贫困县              摘帽

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规模             (个)

 

1

2

3

 

县名

 

中阳县

方山县、岚县

兴县、临县

石楼县

 

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规模            (个)

 

1

3

 

 

县名

 

柳林县

离石区、交口县、交城县

 

 

脱贫攻坚路径: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方略,以“三五工程”为实施路径,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全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11.6万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通过精准培训促进就业,支持带动6万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带动生态脆弱区内的贫困人口实现稳步脱贫;光伏扶贫带动7.3万户贫困人口;通过低保、五保、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和资产收益扶贫,帮助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兜底脱贫。

第三章 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增收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支持贫困县因地制宜发展核桃、红枣、绿色马铃薯、小杂粮、中药材、食用菌、设施蔬菜和养殖等产业,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在贫困地区积极推进光伏产业、乡村旅游和电商扶贫,通过精准扶持和带动贫困户发展适宜的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提高贫困人口增收能力。

一、特色农业扶贫

吕梁市特色农业扶贫工程按照“特色农业产业向贫困地区布局、项目资金向特色产业倾斜、精准政策向贫困农户聚焦”的工作要求,坚持“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全链条推进、精准化扶贫”的总体思路,重点支持兴县小杂粮、岚县马铃薯、石楼养殖业、临县红枣、中阳核桃、交口食用菌、方山中药材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县建设。到“十三五”末全市发展200万亩优质小杂粮、100万亩优质马铃薯、1亿棒食用菌、25万亩中药材和500万头生猪、70万头肉牛、300万只肉羊等为主的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同时,大力推进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创建活动,突出抓好标准体系制定、示范区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全市主要特色产业标准化推广率达到60%以上。加大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所有贫困村实现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经济组织、有电商,贫困户有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六有”目标。对在贫困村建立产品原材料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带动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给予贷款贴息和培训补助等优惠政策。

小杂粮产业扶贫。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小杂粮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建设一批谷子、荞麦、高粱、红芸豆及各类杂豆等标准化杂粮生产示范基地,加快杂粮“三品一标”认证步伐,推进杂粮全程机械化作业。发挥有机旱作农业的传统技术优势,突出推广宽膜多沟、渗水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少耕穴灌聚肥等旱作农业集成技术,努力将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全省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创新杂粮营销方式,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订单农业等营销模式,降低流通成本,扩大市场范围。大力发展功能农业(食品),落实省市杂粮等补贴政策,对取得绿色有机认证的给予奖补。到“十三五”末全市发展200万亩优质小杂粮,带动全市17万户贫困户增收。全市小杂粮产业规划布局见表2。

表2         

吕梁市“十三五”小杂粮产业扶贫工程布局表

区域

涉及贫困乡

涉及贫困村(个)

兴县

蔚汾镇、魏家滩镇、瓦塘镇、康宁镇、高家村镇、罗峪口镇、蔡家会镇、交楼申乡、恶虎滩乡、东会乡、固贤乡、奥家湾乡、蔡家崖张、贺家会乡、孟家坪乡、赵家坪乡、圪达上乡

275

临县

安家庄乡、三交镇、青凉寺乡、车赶乡、湍水头镇、雷家碛乡、兔坂镇、刘家会镇、石白头乡、白文镇、林家坪镇

60

柳林县

柳林镇、留誉镇、成家庄镇、金家庄乡、陈家湾乡、庄上镇、薛村镇

24

石楼县

灵泉镇、罗村镇、小蒜镇、义牒镇、和合乡、裴沟乡、曹家垣乡、龙交乡、前山乡

113

岚县

河口乡、界河口镇、大蛇头乡、顺会乡、上明乡、普明镇、王狮乡、岚城镇、土峪乡、社科乡 

71

方山县

马坊镇、圪洞镇、麻地会乡、积翠乡、峪口镇、大武镇、北武当镇

43

中阳县

暖泉镇、武家庄镇、下枣林乡、车鸣峪乡、枝柯镇、宁乡镇、金罗镇

35

交口县

桃红坡镇、石口乡

3

总计

 70

624

注:数据来源于各县调研报表。

马铃薯产业扶贫。“十三五”期间,马铃薯产业以提高品质为目标,重点加强优种选育三级体系建设、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加工转化、市场营销等重点环节建设。协调发展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薯。支持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优质鲜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种薯和鲜薯贮藏设施等,培育马铃薯加工转化企业。加大贫困县马铃薯脱毒种薯、全程机械化、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到2020年,规划以岚县、方山、兴县、临县四县为主的北部高寒冷凉早熟区,建设100万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带动全市贫困户12万户增收。全市马铃薯产业规划布局见表3。

 表3       吕梁市“十三五”马铃薯产业扶贫工程布局表

区域

涉及贫困乡

涉及贫困村(个)

兴县

交楼申乡、恶虎滩乡、东会乡、固贤乡

56

临县

白文镇、城庄镇、木瓜坪乡、临泉镇、安业乡、玉坪乡、大禹乡、青凉寺乡

60

岚县

河口乡、界河口镇、大蛇头乡、顺会乡、上明乡、普明镇、王狮乡、岚城镇、土峪乡、社科乡、东村镇、梁家庄乡

112

方山县

马坊镇、麻地会乡、圪洞镇、积翠乡 

56

总计

 28

284

注:数据来源于各县调研报表。

食用菌产业扶贫:“十三五”期间,继续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按照“集中扶持、重点突破、努力打造全省一流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建设思路,进一步优化食用菌的品种、品质结构,以巩固现有基地和开发庭院种植基地为重点,扩大生产规模,加快产业化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要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注重循环利用,适度控制规模。食用菌品种以平菇、香菇、木耳、白灵菇、杏鲍菇、灵芝、黄伞、猴头菇等为主。到2020年,全市食用菌发展总规模将达到1亿棒,其中以交口县为主的产业基地规模达到8000万棒,年产鲜菇10万吨,带动全市5000户贫困户增收。全市食用菌产业规划布局见表4。

表4         吕梁市“十三五”食用菌产业扶贫工程布局表     

区域

涉及贫困乡

涉及贫困村(个)

离石区

信义镇

3

兴县

蔚汾镇、蔡家崖乡、奥家湾乡、恶虎滩乡、交楼申乡、东会乡

98

临县

白文镇、城庄镇、大禹乡、木瓜坪乡

28

柳林县

柳林镇、留誉镇、陈家湾乡、高家沟乡

7

石楼县

灵泉镇、罗村镇、小蒜镇、义牒镇、龙交乡、裴沟乡

36

岚县

大蛇头乡、普明镇、社科乡

13

方山县

马坊镇、圪洞镇、麻地会乡、积翠乡、峪口镇、大武镇、北武当镇 

65

中阳县

车鸣峪乡

6

交口县

水头镇、石口乡、康城镇、回龙乡、双池镇、桃红坡镇、温泉乡

46

总计

39

302

注:数据来源于各县调研报表。

中药材产业扶贫:在全市贫困县实施道地中药材良种选育和资源保护工程,扶持贫困村建设柴胡、黄芪、黄芩、板蓝根、远志、知母等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充分利用吕梁市核桃、红枣和其他林地的林下土地资源,建立大田、荒山、林下等中药材示范基地。实施中药材产地加工水平提升工程,重点培育贫困县中药材产地加工能力,改善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等基础设施。加快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设,扶持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中药材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吕梁道地药材产业化开发。到2020年,以方山中药材基地县为建设重点,围绕20类道地品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带动全市1.42万户贫困户增收。全市中药材产业规划布局见表5。

表5              吕梁市“十三五”中药材扶贫工程布局表

区域

涉及贫困乡

涉及贫困村(个)

离石区

吴城镇、信义镇、坪头乡、枣林乡、田家会街道、西属巴街道

22

兴县

蔚汾镇、魏家滩镇、瓦塘镇、康宁镇、高家村镇、罗峪口镇、蔡家会镇、固贤乡、奥家湾乡、蔡家崖乡、贺家会乡、孟家坪乡、赵家坪乡、圪达上乡

254

临县

白文镇、城庄镇、青凉寺乡、雷家碛乡、兔坂镇、临泉镇、安业乡、玉坪乡

30

柳林县

柳林镇、薛村镇、庄上镇、金家庄乡、三交镇、高家沟乡、石西乡、孟门镇、陈家湾乡、留誉镇、成家庄镇

10

石楼县

灵泉镇、罗村镇、小蒜镇、义牒镇、龙交乡、裴沟乡、曹家垣乡

52

方山县

马坊镇、圪洞镇、麻地会乡、积翠乡、峪口镇、大武镇、北武当镇

100

中阳县

暖泉镇、下枣林乡

6

交口县

水头镇、石口乡、康城镇、回龙乡、双池镇、桃红坡镇、温泉乡 

85

总计

62

559

注:数据来源于各县调研报表。

蔬菜产业扶贫。依据区域内的水资源与气候资源优势,以“提高冬春淡季设施蔬菜自给率,满足区域市场的需求”为目标,实施优质蔬菜产业化建设,辐射带动农民脱贫。规划将全市划分为东部平川区和中西部丘陵区两大设施蔬菜重点生产区域。首先完善区域内现有设施蔬菜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规模化示范园建设,其次加大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提高设施蔬菜优质种苗覆盖率,三是推广应用“三新”技术。到2020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稳定在4万亩,带动全市2000户贫困户增收。

牧草产业扶贫。支持贫困县实施粮改饲草牧业发展工程,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强化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扶持贫困村新建一批优质家庭(畜)牧场,加大对粮食作物改种饲草料作物的扶持力度,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到2020年,全市完成人工种草40万亩,其中退耕还草10万亩,粮改饲种植巨菌草10万亩、青贮玉米20万亩。

畜牧业扶贫。大力培育畜牧产业扶贫,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布局生产基地,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助力产业扶贫;大力推进“大主体、小业主”的养殖模式,支持以贫困户为主的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扶持贫困户发展家庭(畜)牧场,改造转化一批家庭(畜)牧场;大力发展荒山、沟域、林下特色养殖业。到2020年全市养殖业形成以猪、肉牛、羊、鸡为主,特色养殖为辅的养殖结构。养殖规模为生猪500万头、肉牛70万头、肉羊300万只带动全市1.85万户贫困户增收。

农产品加工产业扶贫。按照“一村一品一主体”要求,加大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所有贫困村实现“六有”目标。以建设肉蛋制品加工、果品加工、蔬菜加工、乳制品加工和粮油饲料加工产业集群为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贫困县农产品全产业链开发,推出一批保健、养生、方便等功能性食品,打造一批山西特色品牌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带动贫困户增收企业的支持力度,依托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立“公司+基地(贫困户)+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带动模式。

二、光伏产业扶贫

推进贫困地区光伏电站建设。光伏扶贫是我市“三五工程”攻坚深度贫困的重点工程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光伏扶贫的总体部署,遵循“精准帮扶、公开透明,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统筹规划、分批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和集中建设、集中结算“五统一、两集中”的模式,充分利用吕梁山贫困地区光照时间相对充足、荒山荒坡面积广阔、土地宽裕等优势,采取政府主导和政企合作投资两种主要方式,重点在10个贫困县建设联村式、村级式、牧光互补、农光互补、户用式和联户式等电站,电站规模每村为100-300KW左右(电网公司出具证明具备就近接入条件的,可放大至500KW)。县级政府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及涉农资金投资光伏扶贫项目,政府投资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符合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村级电站产权属于村集体,集中式电站由政府投资入股、按股分成。以县为单位出台光伏扶贫资产性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支持贫困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通过设置公益岗位扶贫、开展公益事业扶贫、设立奖励补助扶贫,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就业,扶持老弱残贫困人口或半劳力人口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劳务收入。全市光伏扶贫规划布局见表6

表6          吕梁市“十三五”期间光伏扶贫项目规划统计表

区域

第一批

第二批

建设规模(MW)

惠及贫困村数(个)

受益户数(户)

计划规模(MW)

惠及贫困村数(个)

受益户数(户)

吕梁市

133.95

405

16260

482.348

1141

56934

中阳

0.6

6

120

47.7

37

4698

交城

0.1

1

20

0.2

1

40

石楼

3.1

31

620

70.2

113

7030

柳林

0

0

0

8.125

44

1213

文水

0

0

0

7.273

33

1039

兴县

11.5

46

2300

92.1

235

10315

交口

0.1

1

20

33

49

3790

方山

68.15

118

7900

8.05

22

1208

临县

16.1

159

3220

191.5

447

24071

岚县

34

40

2000

14

70

2000

离石

0.3

3

60

10.2

90

1530

三、乡村旅游扶贫

旅游业是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不仅直接带动农民增收,而且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吕梁市挖掘和依托现有的红色、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实施生态休闲和文化旅游“两村”建设为主的旅游扶贫模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推进“景村”共建扶贫。组织实施以生态休闲和文化旅游“两村”建设为主的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依托9个4A级旅游景区景点,围绕“汾阳—交城一方山”庞泉沟旅游线和“石楼一临县—兴县”沿黄采摘、红色旅游两条线路,推广田园农业、民俗风情、农家乐、古村古镇、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精品旅游园区等七种发展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行业部门资源,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利用各类媒体,重点在吕梁市乡村旅游辐射半径内的太原等城市开展宣传推介,尽快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知名品牌,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度假休闲、吸引外来游客体验特色民俗、吸引老年游客到乡村康养休闲。抓好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培育乡村旅游扶贫致富带头人,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农家乐等旅游服务技能培训。鼓励贫困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企业、个人共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对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的贫困村,优先给予政策支持,扶贫资金可用于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补助和贷款贴息。

四、电子商务扶贫

加强农村电商示范工作。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推进临县、兴县、岚县、方山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支持其他贫困县尽快成为示范县;落实电商扶贫“七免一补”政策,引导乐村淘、农芯乐等电商向深度贫困村布局网点,确保贫困县适宜建立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点的贫困村电商服务全覆盖。

建立“电商+精准扶贫”体系,加快电子商务网络布局。集合“电商扶贫”公众号、微店、旗舰店等线上交易平台,帮助贫困户、新型经营组织和龙头企业网销农产品,促进贫困村产业培育。建立网商服务体系,制定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电商发展计划,为贫困村网店开设和运营提供策划、培训、美工、客服、代运营等专业服务,健全上下游服务链,培育网络品牌。

提升电子商务服务水平,完善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仓储物流配送分拨中心,充分发挥供销社仓储物流优势,筹建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引导快递、电商企业广泛与农村邮政站所、农村供销社、村村通客运站、“万村千乡”便利店开展快递业务合作。鼓励和扶持物流企业在贫困乡镇建立符合电商发展需要的物流配送门店,在贫困村建立快递服务点,开展集中收购、集中配送。充分利用供销社便民连锁店,积极与物流企业合作,接收配送货物,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建立扶持奖补机制,设立奖补资金,支持电商人员培训、销售农副土特产品突出企业奖励、农副土特产品在线宣传推广补助、县乡村三级运营体系建设补助、地方馆建设和运营补助等。

专栏5  特色产业脱贫工程

  1.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扶贫

  小杂粮扶贫项目。到2020年,全市杂粮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实现有机、绿色、无公害杂粮全覆盖。年加工转化率达到80%,优种覆盖率达到100%。带动全市贫困户17万户。规划建设六大种植优势区域。

一是以兴县为核心区,全市建设5万亩有机谷子,25万亩绿色谷子,30万亩无公害谷子;

二是以临县为核心区,全市建设20万亩绿色大豆,70万亩无公害大豆;

三是以汾阳为核心区,全市建设5万亩绿色高粱,7万亩无公害高粱;

四是以兴县为核心区,全市建设20万亩无公害杂豆;

五是以岚县为核心区,全市建设10万亩无公害麦类;

六是以石楼为核心区,全市建设8万亩无公害糜粟类、糯玉米类生产基地。

马铃薯扶贫项目。到2020年,规划以岚县、方山、兴县、临县四县为主的北部高寒冷凉早熟区,建设100万亩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同时配套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马铃薯扶贫项目带动全市贫困户12万户。

中药材扶贫项目。规划平川四县盆地和沿黄区选择以长山药、地黄、菊花等为主栽品种;离石区、中阳县、柳林县、石楼县、临县、兴县和平川四县的边山丘陵地发展以柴胡、黄芪、黄芩、板蓝根、远志、知母、射干等为主栽品种;交口县、方山县、岚县、中阳县的枝柯、离石区的吴城、临县的白文、孝义市的南阳、文水县的苍儿会、交城县的水峪贯、寨上发展以党参、连翘、柴胡、黄芩、黄芪、苦参、大黄、丹参、款冬花、知母、桔梗等为主栽品种。到2020年,以方山中药材基地县为建设重点,围绕20类道地品种,全市中药材建设面积25万亩,带动全市贫困户1.42万户。

食用菌扶贫项目。按照“集中扶持、重点突破、努力打造全省一流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建设思路,到2020年,全市食用菌发展总规模将达到1亿棒,其中产业基地规模达到8000万棒,年产鲜菇10万吨,带动全市贫困户5000户。

蔬菜扶贫项目。重点在孝义市省级设施蔬菜基地县和交城、汾阳、文水、离石4个市级设施蔬菜基地县,发展日光温室喜温类果菜生产和大棚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生产。到2020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稳定在4万亩,带动全市贫困户2000户。

牧草业扶贫项目。到2020年,全市完成人工种草40万亩,其中退耕还草10万亩,粮改饲种植巨菌草10万亩、青贮玉米20万亩。

畜牧扶贫项目。生猪产业,依托文水新大象、中阳厚通,实施500万头生猪养殖,重点培育孝义、中阳、文水、汾阳、交城5个养殖大县,带动全市2500户贫困户;肉牛产业,依托文水胡兰、交城万通、北京新瑞利帮等龙头企业,实施70万头肉牛养殖,重点打造关帝山优质养殖基地,带动全市1万户贫困户;肉羊产业,依托蒙晋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大力推广借羊还羊、舍饲圈养模式,实施300万只肉羊养殖,重点打造临县、石楼养殖基地,带动全市1180户贫困户;蛋鸡产业,实施1200万只蛋鸡养殖,带动600户贫困户;特种养殖产业,依托文水北国风、石楼佳誉和兄弟科技等养殖龙头企业,实施500万只特种养殖,重点培育文水、石楼特种养殖基地县,带动3000户贫困户。肉驴产业,依托凌志集团,实施5万头肉驴养殖,把柳林建成全省最大的肉驴养殖基地县,带动全市1200户贫困户。

农产品加工扶贫项目。到2020年,力争打造30户十亿级集群领军企业,扶持100户亿元级龙头企业。创建全国驰名商标和山西著名商标20个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重点抓好山西吕梁杂粮交易中心、方山鑫禾农副产品(药材)国际交易城、交口食用菌批发市场建设,提高吕梁市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食用菌扶贫项目。按照“集中扶持、重点突破、努力打造全省一流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建设思路,到2020年,全市食用菌发展总规模将达到1亿棒,其中产业基地规模达到8000万棒,年产鲜菇10万吨,带动全市贫困户5000户。

蔬菜扶贫项目。重点在孝义市省级设施蔬菜基地县和交城、汾阳、文水、离石4个市级设施蔬菜基地县,发展日光温室喜温类果菜生产和大棚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生产。到2020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稳定在4万亩,带动全市贫困户2000户。

牧草业扶贫项目。到2020年,全市完成人工种草40万亩,其中退耕还草10万亩,粮改饲种植巨菌草10万亩、青贮玉米20万亩。

畜牧扶贫项目。生猪产业,依托文水新大象、中阳厚通,实施500万头生猪养殖,重点培育孝义、中阳、文水、汾阳、交城5个养殖大县,带动全市2500户贫困户;肉牛产业,依托文水胡兰、交城万通、北京新瑞利帮等龙头企业,实施70万头肉牛养殖,重点打造关帝山优质养殖基地,带动全市1万户贫困户;肉羊产业,依托蒙晋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大力推广借羊还羊、舍饲圈养模式,实施300万只肉羊养殖,重点打造临县、石楼养殖基地,带动全市1180户贫困户;蛋鸡产业,实施1200万只蛋鸡养殖,带动600户贫困户;特种养殖产业,依托文水北国风、石楼佳誉和兄弟科技等养殖龙头企业,实施500万只特种养殖,重点培育文水、石楼特种养殖基地县,带动3000户贫困户。肉驴产业,依托凌志集团,实施5万头肉驴养殖,把柳林建成全省最大的肉驴养殖基地县,带动全市1200户贫困户。

农产品加工扶贫项目。到2020年,力争打造30户十亿级集群领军企业,扶持100户亿元级龙头企业。创建全国驰名商标和山西著名商标20个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重点抓好山西吕梁杂粮交易中心、方山鑫禾农副产品(药材)国际交易城、交口食用菌批发市场建设,提高吕梁市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2. 新兴产业扶贫项目

光伏扶贫项目。全市重点在10个贫困县规划建设联村式、村级式、牧光互补、农光互补、户用式和联户式等电站。第一批建设规模133.95MW,惠及405个贫困村、受益户数16260户;第二批建设规模482.348MW,惠及1141个贫困村、受益户数56934户。支持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每户年增收3000元。

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依托红色、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推进景村共建扶贫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两大工程。到2020年,打造10个特色旅游名镇、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1000个品牌农家乐以及一批休闲农庄、乡村客栈、民俗表演、农业观光园等,带动30个贫困村1.6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电商扶贫项目。加快贫困县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实现适宜建点贫困村电商村级服务站点全覆盖,并指导服务站为村民提供网络购物、网络销售、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缴费支付、取送货品、农民网上创业等服务。

第四章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

“十三五”期间,吕梁市根据山西省《关于大力和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指导意见》(晋政发〔2016〕29号)文件精神,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量力而行、保障基本,精准瞄准、创新机制,部门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超常举措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确保山庄窝铺应搬尽搬,从根本上改善生存环境恶劣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与全省人民同步实现小康。

一、易地扶贫搬迁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实施整村搬迁要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的要求,以整自然村搬迁为突破口,综合推进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六个环节工作,力争深度贫困自然村应搬尽搬。

(一)确定搬迁任务,创新安置方式,解决好“人”的问题。

1.搬迁任务与搬迁方式

按照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要求,优先整村搬迁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山庄窝铺。“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搬迁整自然村793个,全市核定搬迁对象38614户、11601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024户、77739人,确需同步搬迁的非贫困户12590户、37278人。

兴县、临县、石楼、岚县4个深度贫困县搬迁整自然村530个,占全市搬迁总数的66.8%;搬迁26661户,占69%;搬迁83264人,占71.8%。三年分三批搬迁,2019年前全部入住新居。全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见表7。

表7            吕梁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表

县  名

整自然村搬迁

核定后

合    计

建档立卡

同步搬迁

合计

793

38614

116017

26024

77739

12590

38278

兴县

175

5192

17241

3714

12522

1478

4719

岚县

90

3955

12153

2632

8231

1323

3922

临县

160

13044

38909

7929

22392

5115

16517

方山

30

2881

8300

2412

7007

469

1293

中阳

36

2533

7460

1786

5291

747

2169

石楼

105

4470

14961

2984

10257

1486

4704

离石

80

2325

5768

1655

4216

670

1552

交口

66

1737

4880

1351

3766

386

1114

交城

45

2261

5914

1407

3782

854

2132

汾阳

1

98

241

39

92

59

149

文水

5

118

190

115

183

3

7

2.安置方式

统筹考虑资源条件、城镇化进程及搬迁对象意愿,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方式,重点向县城、工业园区周边和中心集镇集中安置,同步解决好户口迁转、户籍落地、劳动力转移就业等问题,实现一次搬迁到位。

(二)强化搬迁资金保障,解决好“钱”的问题。

在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基础上,采取市县配套、社会捐助、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积累相结合的办法,多渠道筹措搬迁资金;采取“一村多策、因户施策”方式推进整村搬迁,把同步搬迁人口人均1.7万元建房补助资金落到实处。

出台《吕梁市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各级资金筹措、拨付、使用、偿还等管理办法。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和社会资金,用于安置区公共设施建设和迁出区生态修复,整合各类移民搬迁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强迁出村土地整治,解决好“地”的问题。

统筹做好安置点选址及建房用地划定、旧村宅基地复垦利用、农户承包流转土地等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用地指标单列管理,建立用地手续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用地审批流程;完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强迁出村土地整治,土地复垦收益用于旧村综合开发利用、安置点设施配套、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

(四)落实相关政策,解决好“房”的问题。

严控住房面积和成本造价。安置住房面积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标准执行;安置住房面积和户型设计要以保本微利为前提,确保贫困户不因搬迁而负债。认真落实省旧村拆除复垦政策,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完成拆除的,经评估后,原则上按人均1万元标准给予奖励。以县出台拆除旧宅奖补办法,按照拆除奖补资金总量,通过民主决策有关程序议定补偿标准等方式,兑现奖补资金。

(五)强化生态修复,解决好“树”的问题。

落实生态修复整治奖补政策,对签订复垦协议并按期自行完成复垦的,人均奖励0.5万元。实施旧村生态修复,重点落实退耕还林政策、优先发展经济林、优先布局光伏扶贫项目,抓好林地确权和林木管护,实现村出林入、人退绿进。

(六)出台搬迁管理办法,解决好“村”的问题。

以县(市、区)出台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村民户口迁移、行政村撤并、新区治理、原村集体产权、村民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等问题。

(七)同步推进后续服务工作,解决好“稳”的问题。

同步推进就业、就学、就医、养老、入园等公共服务,推行迁入地政府负责协调落实搬迁户子女上学、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等政策;对老弱病残智障等特殊群体,按政策享受兜底保障。安置点配套设施实现路、水、电、暖、通信、网络、电视“七通”,有文体广场、便民超市、停车场、卫生室、学校、金融服务网点、公共厕所、污水或垃圾处理设施等“八有”,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等“四化”。同步推进后续产业发展,市级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安置点发展后续产业补助,县级按需配套。抓好原有产业接续发展,培育增收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发展物业经济,确保搬迁群众有房有业有收入。

二、人居环境改善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提质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和宜居示范工程,促进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省平均水平。重点包括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垃圾污水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90%以上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有效处理。农民普遍走上平坦路、住上安全房、喝上自来水,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二)强化农村危房改造。

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把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在优先位置,优先照顾残疾人贫困户,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的农户。提高补助标准,及时足额落实补助资金,探索建设集中公租房等多种方式。尊重农民意愿,采取新建、加固等方式,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对没有列入搬迁规划的贫困户危房,特别是危险土窑洞全部进行改造,每户补助1.4万元,2017年完成深度贫困县四类重点对象的危房改造任务。到2020年,完成8.045万户危房改造任务,解决现有农村困难家庭住房安全问题。

专栏6  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工程

1.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涉及整自然村搬迁793个;共核定搬迁11601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739人,确需同步搬迁38278人。

综合推进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六个环节工作,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

2.人居环境改善

“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90%以上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有效处理。

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到2020年,全市完成8.045万户危房改造任务,解决现有农村困难家庭住房安全问题。

第五章 实施培训就业扶贫工程,提升贫困人口就业技能

以提升扶贫对象就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为首要任务,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对象,通过实施政策帮扶、技能培训、组织转移、岗位帮扶、资金扶助、精准服务、信息台账等措施,把实施培训就业扶贫、扩大有组织劳务输出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贫困劳动者就业脱贫,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的目标。

一、转移就业培训

按照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十三五”期间,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培训对象,以提高技能、增加收入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发展劳务经济。着力打造“政府选送实名登记、卫校医院专业培训、实操实训双证上岗、统一体检统一标识、诚实守信勤劳善良”的“吕梁山护工”品牌,充分发挥“吕梁山护工”特色劳务品牌的示范效应。

(一)实施方式。

整合培训力量,突出护工、月嫂等专业技能培训,逐步形成培训、就业、输出工作机制,建设“吕梁山护工”就业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并与全国各地就业网站以及大型家政服务公司和养老陪护中心实现联网,拓展就业领域,拓宽脱贫渠道。

(二)建设内容与目标。

“十三五”期间,以护工护理和月嫂培训为重点,着力打造“吕梁山护工”特色劳务品牌,设置产妇护理、家政服务、家庭护理、婴儿护理、养老护理员、康复保健及早期教育等专业,规划10个贫困县完成6万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其中3万名护工护理人员在大城市稳定就业,3万名护工护理人员实现本地就业。

到2020年,力争有效解决6万个贫困家庭的脱贫问题,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3.2万元以上,年劳务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贫困劳动力参训人数50%,培训后持证率达到100%、就业率达到70%以上。培训人均补助3000元,省外就业给予800元以内一次性交通补贴,优先保障深度贫困县需求。

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用工需求,逐步拓展培训专业领域,同时结合吕梁产业发展实际,设立核桃、红枣、畜牧、设施农业等技术推广专业,培养服务吕梁主导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各县(市、区)分年度培训计划见表8。

表8        吕梁市“十三五”贫困人口家政服务培训规划表  

单位:人                           

区域

五年培训人口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兴县

12000

1700

2500

2500

2500

2800

岚县

6800

300

1500

1500

1500

2000

石楼

2200

400

400

400

400

600

离石

8000

3000

3000

2000

临县

20000

3000

4000

4000

4000

5000

方山

7600

1300

1300

1300

1300

2400

中阳

1000

100

200

200

200

300

柳林

5500

1000

1000

1000

1000

1500

交城

1000

100

200

200

200

300

交口

2200

400

400

400

400

600

合计

66300

11300

14500

13500

11500

15500

注:数据来源于各县调研报表。

(三)转移就业服务。

对培训后自主创业的贫困劳动力,落实相应税费减免、财政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结合企业帮扶、县际帮扶,开展转移就业结对帮扶。对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开展劳务输出“员工制”试点,4个深度贫困县试点先行。发挥“吕梁山护工”品牌效应,建立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平台,主动对接京津冀劳务协作,在太原、北京、天津等地设立联络部,强化跟踪服务,确保输出有基地、岗前有培训、劳动有合同、工作有保险、维权有保障。

二、职业技能培训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以稳定就业为导向,把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根据农民意愿,结合产业发展,瞄准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以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为主,兼顾生产经营型和引领带动型职业农民,对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农业专业技能、实际操作和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精准培育认定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讲诚信的职业粮农、菜农、果农、牧农等。统筹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认证、鉴定等资源,分门别类精准确立培训专业,支持农村贫困劳动力掌握实用技术或转移就业技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力度。把培训经费列入年初预算,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专项资金,针对性开展专项培训,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创新劳务输出方式。支持县乡设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支持用人企业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建立岗位信息网上查询平台,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信息联网,动态实名管理。建立劳动力输入地联络部,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使输出人口稳定就业、提高收入。“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左右。

 专栏7  培训就业扶贫工程

1.转移就业服务。“十三五”期间,培训6万名实用技能型人才,贫困劳动力参训人数50%,培训后持证率达到100%、就业率达到70%以上。

2.职业技能培训。“十三五”期间,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左右。2016年培训11400人,2017年培训15357人,2018年培训8000人,2019年培训8000人,2020年培训7257人。

第六章 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工程,推进贫困地区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以扶贫造林合作社为载体,统筹推进退耕奖补、造林务工、管护就业、经济林产业增收四大项目,并向深度贫困县倾斜,提升贫困户生态建设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收获“金山银山”的过程。

一、创新生态扶贫方式

(一)推进林业生态扶贫。

1.退耕还林。巩固上一轮退耕还林成果,执行省政府延续5年退耕还林补助政策,落实103万亩的补助资金46350万元,使13万贫困人口年均增收140元。积极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退耕还林230万亩,力争全市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下来。整村搬迁后符合国家政策的旧村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范围。按照国家和省补助标准发放补助金,造林种苗每亩补助800元,现金补助1500元/亩(5年),退耕户得到政策性收入。全市“十三五”退耕还林任务见表9。

表9           吕梁市“十三五”退耕还林分县任务表

                                                                      单位:亩

县别

国土提供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

2014年

下达

2017年度已下达

2018年

还林小计

2017年第一次还林任务

2017年第二次还林任务

还草任务

吕梁市

2304370

39000

810300

550000

260300

68000

1387070

临  县

944979

5000

296500

160000

136500

20000

595000

柳林县

306237

5000

103600

50000

53600

4300

40000

兴  县

573955

19000

175000

160000

15000

20000

360000

岚  县

41269

5000

40000

40000

1200

50000

文水县

6262

1000

1000

1000

孝义市

24334

20000

20000

5500

石楼县

233559

5000

60000

30000

30000

20000

145000

交城县

2945

2900

2000

900

10000

汾阳市

2900

2800

2000

800

7000

离石区

89612

60000

60000

29612

方山县

28611

28500

25000

3500

20000

交口县

24826

20000

20000

2500

13650

中阳县

24881

0

0

市  级

110308

2.造林务工。抓好绿化造林,使贫困群众在参加植树造林中增收。“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荒山绿化330万亩,其中后三年(2018-2020年)每年完成荒山绿化80万亩以上(2016-2017年已造林90多万亩),每亩补助800元。由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吸收贫困户参与,带动1.8万贫困劳动力年人均获得劳务收入6000-10000元。

3.管护就业。落实国家公益林管理政策,做好现有1160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使1万余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落实新造林地管护,五年内每年新造生态林60万亩,使2700名贫困人口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落实国家公益林补偿,现有227万亩国家公益林享受国家补偿,使1700余名贫困人口年均增收4000元。积极争取国家生态护林员岗位,每人每年补助6000元以上。

(二)推进绿色产业扶贫。

大力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林下种养、森林旅游康养等林业产业建设,发展林业产业经济,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同频共振。

1.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2017—2022年,全市每年实施红枣、核桃经济林综合管理200万亩,共实施1000万亩。全市红枣、核桃经济林每年改良品种10万亩,共实施50万亩;红枣品种改良以临黄1号、赞临1、2号、晋源红以及鲜食品种冬枣、金昌1号为主,核桃品种改良以礼品、中林、晋龙、清香、薄壳香为主。经过提质增效工程,年均增产20%以上。吕梁市2017—2022年经济林提质增效规划见表10。

表10       吕梁市2017—2022年经济林提质增效规划表

县市区

红枣(万亩)

核桃(万亩)

现有资源

规划提质增效

现有资源

规划提质增效

总面积

结果面积

低效林面积

综合

管理

品种

改良

总面积

结果

面积

低效林面积

综合

管理

品种

改良

临县

80

80

68

34

1.1

38

10.5

26

16

1

兴县

17

16.5

2.7

6

0.3

23

6

2

6

石楼

28

27.2

26

10

0.8

25

20

9

15

0.4

柳林

28

26

15

10

0.8

19

6

3

9

0.4

汾阳

56

47

15

25

1.5

孝义

0.5

0.5

49

25

10

21

1

交口

27

12

12.3

12

0.4

中阳

0.5

0.5

20

13

2

13

1

方山

0.2

0.2

16.5

9

5.04

9

0.4

离石

1.4

1.2

1

25

10

4

11

0.8

交城

2

1.5

0.5

6.2

3

2.5

3

0.1

文水

1.2

0.5

0.2

合计

158.8

154.1

113.4

60

3

304.7

161.5

90.8

140

7

2.发展特色经济林。发展以沙棘、油用牡丹、玉露香梨、构树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20万亩,享受造林种苗补助每亩800元,鼓励村集体将改造后的沙棘林流转给扶贫造林合作社,收取一定的林地资源有偿使用费,增加林权所有人和村集体财产性收入。

3.发展林下经济。依托森林资源,鼓励贫困户采取“林药菌禽蜂”一体化模式,发展林下禽类养殖、蜜蜂养殖和中草药种植、野生菌类种植等林下经济,让生态资源变成“现钱”。

4.发展森林旅游。按照“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的思路,积极打造黄河晋陕峡谷红枣生态观光旅游品牌,将沿黄红枣林带融入临县碛口古镇、石楼“黄河第一湾”旅游大环境中,发展一批“农家乐”、“森林人家”等集旅游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乡村特色新产业,发展林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特色林产业。项目重点倾斜深度贫困县,连片规划、统一实施、按期验收;在争取国家、省级项目支持的基础上,市县两级财政筹资和社会融资兜底,确保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一)加强流域治理。

按照“项目化推进、社会化投资、立体式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思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企业投资为模式,以种养加为特色,引导企业参与植树造林、治沟造地、矿山生态修复,发展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目标,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按照“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承包、流转、拍卖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投资,5年治理500条,2016年选择50条试点推进。对现有200座骨干坝进行除险加固,确保1.5万亩坝地正常使用。

(二)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

加快贫困地区水土流失和坡耕地综合治理步伐,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启动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中小河流治理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市规划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到2020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2500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65%。

三、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一)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保护资金,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结合全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加大造林绿化工程,森林抚育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重点安排到贫困县,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推广退耕还中药材、退耕还经济林。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探索生态补偿资金直接支持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健全完善市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制度,稳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和管护标准。加大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力度,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和补助期限,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予以重点支持。推进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立法保护工作,确保红线不破、底线不越。

专栏8   生态补偿脱贫工程

1.退耕还林还草。全市对上一轮退耕还林地生态林按照每年每亩90元的补助标准再补助5年;规划新一轮退耕还林230万亩,现金补助每亩1500元(5年),造林种苗每亩补助800元

2.造林绿化。全市规划荒山绿化330万亩,每亩补助800元。由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带动1.8万贫困劳动力获得劳务收入。

3.经济林提质增效。全市实施红枣、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重点进行综合管理和品种改良,每年实施200万亩,连续5年,共1000万亩次。

4.发展特色经济林。发展以沙棘、油用牡丹、玉露香梨、构树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20万亩,享受造林种苗补助每亩800元。

5.林业生态保护。做好现有1160万亩生态公益林、227万亩国家公益林和新造300万亩生态林的管护,使1.6万余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3000-4000元以上。

第七章 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制度

加快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对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按规定程序纳入建档立卡范围,打通双向进入通道。动态调整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强化医疗救助制度,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制度,通过兜底脱贫,有效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社会保障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低保申请家庭和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精准确定救助对象,全面落实补差救助,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对农村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分类施保,逐步提高救助水平。按照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两线合一”的要求,确保在2020年底所有县级农村低保标准都达到国家扶贫标准。加强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衔接,确保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高于农村低保标准。对于丧失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由政府兜底脱贫。

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支持农村贫困人口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依托农村供养服务机构和社区基层服务组织,开展农村养老、敬老关爱服务,为农村贫困人口排忧解难。探索设立社会力量救助农村贫困老年人基金,形成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养老保险等制度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二、医疗保障

精准确定救助保障对象。按照扶持对象精准的要求,科学确定救助保障对象,全面落实“十六条”医疗救助保障措施,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和大病保险封顶线,提高新农合补偿比例,对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对象实行一定范围免费医疗;对容易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24类重大疾病,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对象实行免费治疗。建立完善救助保障档案,并定期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进行核查,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扩大新农合保险支付范围,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将20项康复理疗项目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在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医疗“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实现新农合、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完善医疗保障帮扶体系建设。全面完成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贫困县至少有一所二甲医院。加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到“十三五”末,全市所有贫困县建成远程会诊系统并开展网络医疗服务。建立市县乡医院结对帮扶机制,三级医院与贫困地区县级医院、二级医院与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立一对一稳定帮扶关系。调整完善村级卫生室,支持相邻村庄共建中心村卫生室,实行医疗卫生流动服务,保证村医服务覆盖到每个农户。2020年前基本补齐空岗,实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岗计划,力争每个乡镇配备2名全科医生。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三保险、三救助”,即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参保缴费救助、辅助器具免费适配救助、特殊困难帮扶救助等6项措施,基本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致贫问题。落实个人缴费全额救助政策、落实门诊慢性病待遇政策、落实住院医保目录内费用兜底保障政策、落实住院医保目录外费用报销政策、实施特殊救助制度、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帮扶平台。

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建立贫困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健康卡,推行贫困家庭与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十三五”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水平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三、特殊群体关爱

开展特殊群体关爱行动。在全面精准摸底排查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家庭、学校、基层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与失能老人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逐步提高各项补贴标准。建立完善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贫困残疾人关爱服务保护机制,建立详尽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库。加强儿童福利院、救助保护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机构、社区儿童之家、妇女之家、家庭暴力庇护中心、特教学校等服务阵地、设施建设以及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家庭、学校、基层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儿童的福利保障体系。

落实《吕梁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在10个贫困县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建立10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配齐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和康复训练。临县、柳林县特殊教育学校充实完善必要设施、配齐教师,2016年开始招生;兴县着手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力争在2018年投入使用并招生。加强特殊教育经费保障,义务教育特教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2016年达到6000元,以后逐年增加。对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支持4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之家,每校每年给予补助经费2万元,开设亲情电话,聘请“代理(爱心)妈妈”,招募志愿者,进行“生活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坚持“两为主”方针,将贫困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面纳入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与流入地学生在收费、资助、学籍、入队入团、评优表彰及参与各种活动等方面一视同仁。

精准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每人每月5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每人每月50元;低保家庭中80周岁(含)至99周岁(含)的老年人,每人每月补贴30元;60周岁(含)至99周岁(含)的失能老年人,每人每月补贴60元;100周岁(含)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补贴300元。积极推进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千人以上行政村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00所,切实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

提升社会关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慈善总会积极作用,组织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扶贫捐助,市县每年各组织一次大型慈善捐助,对贡献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社区矫正、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群众文化等领域,面向贫困地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危机干预等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

专栏9  社会兜底脱贫工程

1.农村低保兜底脱贫。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在2020年底所有县级农村低保标准都能达到国家扶贫标准。

2.医疗保障。全面完成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到“十三五”末,全市所有贫困县建成远程会诊系统并开展网络医疗服务。

3.特殊群体关爱保护。构建家庭、学校、基层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千人以上行政村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00所,精准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600元,切实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组织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扶贫捐助,市县每年各组织一次大型慈善捐助,对贡献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八章 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厚植贫困地区发展优势

“十三五”期间,吕梁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贫困县贫困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交通扶贫

实施交通扶贫行动,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贫困地区项目实施,构建贫困地区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通道。以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连通工程、农村旅游公路建设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县乡公路改造工程,推进乡(镇)汽车客运站和建制村汽车停靠点建设。新改建一批通往各类景点的农村旅游公路,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景区通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市、县交通建设项目向通村入户倾斜,重点实施“畅返不畅”贫困村通硬化路,除争取上级补助外,市政府按以奖代补形式,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按批复概(预)算总额的10%给予补助;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按批复概(预)算总额的5%给予补助,剩余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方式筹措。

到2020年,全面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力争实现县县通高速,全部完成建制村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全部完成规划扶贫公路、农村旅游公路、县乡公路改造、县乡道和通客车的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建设任务,乡镇物流全覆盖,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快递。

专栏10  交通建设工程

铁路项目。完成2条约84.1公里转支线建设。

公路项目。重点推进西纵高速离石至隰县段、祁县城赵至离石、静乐丰润至兴县黑峪口、汾阳至石楼4条高速公路建设。全部完成建制村通硬化路1427公里、建制村不能满足安全通客车要求的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626公里。加快贫困县县乡公路改造,提高技术标准和路面铺装率,实施一批以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为重点的县乡公路改造工程1722公里。实施县乡道和通客车的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350公里。加大融资力度,把旅游公路建设与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新建农村旅游公路288公里,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景区通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贫困地区县级公路客运站改造,改善县级公路客运站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支持建设石楼、临县、岚县3个县级二级客运站。

水运项目。疏浚兴县罗峪口渡口至陕西神木县沙卯头渡口0.7公里,临县高家塔渡口至陕西吴堡县川口渡口0.5公里,柳林县三交渡口至陕西绥德县界首渡口0.6公里黄河渡运航道,满足大型车渡船航行。

二、水利扶贫

以提高贫困地区水利服务与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突出加强贫困地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强化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破除贫困地区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提升贫困地区的水利发展能力,做到精准化管理、针对性扶持,切实改善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撑与保障。

到2020年,力争从根本上扭转贫困县水利发展滞后的局面,水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全省现状平均水平,农村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得到扭转,水利发展与运行的良性机制初步建立,水利人才队伍管理能力明显增强,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水利支撑与保障。

专栏11  水利建设工程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饮水安全项目向进村入户倾斜,采取新建、改建、维修养护等各种措施,解决水质不达标、管网入户改造升级等问题,对贫困户入户工程补助50%。“十三五”期末,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 1071 处,其中改造 833 处,新建238 处,新增供水规模 11.87 万 m3/d,供水人口 51.66 万人,受益贫困人口 26.42 万人,贫困地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4%,确保贫困群众都能喝上安全饮用水。    

农田水利工程。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黄泵站工程、其他农田灌溉工程,“十三五”期末,贫困地区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6.77 万 hm2(101.6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1.62 万 hm2(24.33万亩),累计受益贫困村 1778 个,受益贫困人口 97.25万人。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实施河流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期间,治理流域面积 200-3000km2中小河流 14条,治理长度 281.6km,使河道治理段防洪标准达到 10-20 年一遇;治理山洪沟 16条,长度 214.3km;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2 座;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33处。累计受益贫困村 1105 个,受益贫困人口 15.86 万人。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程。“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中型水库 1 座,小型水库 10 座,使贫困地区年供水能力由 5.35 亿 m3增加到 8.74 亿 m3。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 2015年下降5%,使水生态环境逐步实现良性循环。累计受益贫困村306个,受益贫困人口 15.30万人。  

水土保持与生态工程。“十三五”期间,新建座淤地坝 108座,除险加固淤地坝 148 座,实施坝滩联治工程 5项,整治沟滩地 111.3hm2;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11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27.51km2;实施坡耕地治理工程 7 项,新修梯田 7126hm2。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81.4km2,坡耕地综合治理面积 81.9km2。累计受益贫困村646个。

农村水电工程。“十三五”期间,方山、中阳 2个县新建 2 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 890kW,年发电量 234.4万 kWh,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 890kW,累计受益贫困村11个,受益农户770户。

三、电力和清洁能源扶贫

加快推进农网改造升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接网工程优先纳入农网改造升级计划。制定实施贫困村通动力电规划,提升贫困地区电力普遍服务水平。增加贫困地区年度发电指标,提高贫困地区留存电量比例。支持光伏扶贫发电设施接入电网运行,优先消纳光伏扶贫上网电量,并在电价收入结算时提供支持。到2018年底完成深度贫困县“井井通电”、小城镇电网改造升级和“村村通动力电”工程。“十三五”期末,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用电得到全面保障。

以“气化吕梁”为抓手,推进贫困村生产生活用气设施建设,加快煤层气开采区周边乡镇、贫困村的输气管线建设,优先安排移民搬迁村燃气入户。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实现生活用气全覆盖。

专栏12  电力建设工程

1.110KV电网改造升级。总投资3.92亿元,新建变电站5座,新增主变10台,新增主变容量431MVA;扩建1座,新增主变1台,新增主变容量50MVA,改造变电站4座、主变压器4台,新增主变容量113MVA,新建110千伏线路22条,线路长271公里,其中:架空270公里,电缆长1公里。改造110千伏线路1条,架空线路长6公里。

2.35KV电网改造升级。“十三五”期间35千伏电网总投资0.63亿元,新建35千伏线2条,线路长6.5公里其中:架空线路6.3公里、电缆线路0.2公里。改造35千伏线路5条,线路长77.31公里,其中:架空线路77公里、电缆线路0.31公里。35千伏间隔扩建工程2项,扩建35千伏间隔2个。

“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规划,将全面建成供电保障能力强,运行可靠性高,适应分布式电源灵活接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坚固耐用、智能高效的现代农村电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通过实施小城镇(中心村)、机井通电、贫困村通动力电工程,提升中心村和农村地区的电网供电水平,解决机井供电及贫困村动力电不足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社会民生。

四、金融扶贫

加强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贫困县银行网点现代化支付服务渠道全覆盖。积极普及非现金支付工具,配合电商服务行动计划,为“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提供安全、快捷、完善的资金结算渠道。提高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水平,按照有标识牌、服务公示牌,有开通跨行支付功能的银行卡受理终端等服务机具,有支付服务项目登记薄,有金融扶贫各类宣传资料,有培训、巡检等登记记录的要求,完善农村综合服务站功能,为农村居民提供足不出村办理小额取款、现金汇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社保缴纳等基础金融服务,切实将金融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第九章 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创优贫困地区发展环境

按照“补齐短板、巩固提高、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加大公共资源向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县、贫困村的倾斜力度,加快贫困地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促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教育扶贫

坚持“育人为本、项目支撑、全面覆盖、上下联动”的教育扶贫思路,积极调整各级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教育薄弱环节倾斜,优先支持深度贫困县。全面落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资助政策,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不让一户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到2020年,贫困地区所有中小学校舍设施达到省定标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以上。实现贫困地区学龄人口全部入学、困难学生全程资助、薄弱学校全面达标、教师培训全员覆盖,实现教育资助全覆盖。

专栏13  教育扶贫工程

健全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十三五”末,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学前教育阶段,按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贫困幼儿资助,对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农村入园的学前幼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按每生每年800元的标准给予营养餐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课本费全免,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标准给予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对10个贫困县农村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按每生每年800元的标准给予营养餐补助;高中阶段,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免学杂费。对10个贫困县具有普通高中正式学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800元。对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有正式学籍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给予生活费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每生每年发放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高等教育阶段,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被二本B类以上大学录取)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学费补助,同时继续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大学生贷款额度为每人每年8000元,研究生为每人每年12000元,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孩子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贫困县(村)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培训力度,完成3.1万人次培训任务,从2016年开始,“国培”“省培”项目重点向贫困县倾斜,培训经费70%以上用于乡村教师,实现贫困县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全覆盖;探索全科教师培养模式,重点为村小学和教学点培养全科教师。开展示范学校、城区学校与贫困乡村结对帮扶和城区教师定期下乡帮扶助教活动,努力提高贫困乡村教学质量。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启动建设吕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吕梁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推动县级职教中心和骨干示范专业建设。2016-2018年,3年内文水县、汾阳市、中阳县、兴县、临县、方山县6个县级职教中心建成并通过省级评估验收,使其基础能力达到规定标准,满足区域内的办学需求。

二、科技扶贫

加快特色产业科技扶贫。加快推进实施科技扶贫行动,统筹整合农、科、教资源,构建科技引领产业发展服务体系,支持10个贫困县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和科技能力提升。借助全市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的机遇,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院院所的交流合作,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着力解决红枣裂果、核桃冻花、病虫害防治等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继续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展示、粮油高产创建和绿色攻关活动。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提升科技服务与培训保障。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涉农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服务,允许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到贫困地区组建科技服务组织,承包产业扶贫技术服务,领办、创办、联办产业项目,采取“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等形式,搞好进村到户科技扶贫技术服务;每年组织选派150名省市县“三区”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到贫困县提供精准科技服务;每年开展本土科技人员培训100场次,培训本土技术骨干500名,推进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多模式、多类型、多形式地把实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切实增强扶贫对象的“造血功能”;每年组织10项农村技术承包计划,带资金、带人才、带技术为贫困县开展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示范服务;积极发展3个农村“星创天地”,打造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网络平台。

提高农业装备科技水平。扩大农机装备总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速实现小麦、玉米、马铃薯、杂粮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丘陵山地经济型与植保、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各领域机械化。培育和规范农机作业和维修市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适度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田头冷柜”等农业设施,提高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

三、文化体育信息扶贫

深入挖掘吕梁市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加快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为脱贫攻坚提供文化条件,为贫困地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滋养,使文化建设在脱贫致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体育扶贫。加快市级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建设进度,完善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和电影院等基础设施。到2020年底,力争市级美术馆、科技馆和大剧院建成投入使用,县城实现数字影院覆盖,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在乡镇和村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文体广场并配备活动器材;推进乡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实行政府购买公益文化岗位,优先聘用贫困人员,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和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研究贫困县非遗项目的产业化道路,走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路子;继续实施农村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和寄宿制学校一月一场电影活动,推进广播电影电视和无线数字化建设,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城市数字电影院全覆盖;推进县域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争取国家和省命名临县、柳林、离石、汾阳、孝义等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引导贫困人口通过参与民间艺术活动增收脱贫。

专栏14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1.市级文化设施示范工程。完成市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建设。完成市体育场维修改造。规划建设吕梁大剧院、吕梁美术馆、吕梁非遗馆和吕梁体育中心。市属院团综合排练演出场所,力争实现“一团一院一所一址”。争取到“十三五”末市级“四馆一院一中心”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市级文化设施健全并起到示范作用。

2.县级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工程。新建标准化公共图书馆6个:兴县、岚县、中阳、离石、交城、交口。新建标准化文化馆7个:兴县、临县、方山、交城、离石、交口、石楼。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公共体育场5个:交城、文水、交口、石楼、方山。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体制监测站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城市多功能运动场和足球场。

3.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实现“七个一”。即: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村级文化活动广场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

信息扶贫。夯实电信网络信息基础建设。开展宽带网络提速,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向贫困县覆盖,提升贫困县宽带覆盖率和上网速率;协调通信运营企业加强共建共享,探索分片建设,开发多种惠农业务套餐,综合减少通信费用,减低贫困地区信息入户门槛和使用成本。延伸邮政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普遍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工程,逐步提升各类邮政局所普遍服务保障能力,重点改善贫困县农村普遍服务水平,升级改造邮政局所,改造新建村邮站,加强空白乡镇局所建设及接收运营工作,打造邮政综合服务平台,提升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快递城乡普惠发展,促进农村快递末端网点、村邮站、农村合作社“三站合一”协同发展。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积极开展农村宽带网络发展情况调查、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市申报准备工作,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落实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政策,惠及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扩大宽带网络在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中小学、职业学校等村镇公共服务区域的覆盖面。推进贫困县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推动信息技术和邮政事业服务电商发展。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手机电子商务平台、手机在线支付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应用,鼓励各类资本参与贫困县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推动“邮政+”、“快递+”地方特色农产品开发,探索寄递渠道服务专业村、基地县新路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依托,打造邮政业服务农村电商的示范项目。

专栏15  信息化建设工程

1.宽带覆盖计划。落实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分年度分批次推动全市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宽带水平和服务落后的行政村参与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以政府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确保所有贫困村全部通互联网。

2.“快递下乡”计划。完善贫困县快递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配套衔接、布局合理、便民惠民的快递末端投递网,基本实现“乡乡有网店,村村通快递”。

四、健康扶贫

建立有效化解因病致贫和“支出型贫困”的长效机制,为加大健康扶贫力度,集中开展“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行动计划,有效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着力降低全市因病致贫返贫率,通过“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1.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按照“三定两加强”原则,即确定定点医院,确定诊疗方案,确定单病种付费标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强责任落实,分病种、分批次对患有大病的贫困人口集中救治。

2.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由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对35种慢性病患者进行一对一的签约管理服务,制定康复计划,出具健康处方。对慢性病患者病情变化适时进行检测,并提出转诊意见。

3.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对重病患者大病救助报销后,仍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由商业补充保险实行二次补偿,仍不能承受的,动员社会力量实行兜底保障。

专栏16  健康扶贫工程

医疗扶贫“绿色通道”建设。出台《吕梁市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帮扶实施方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对贫困人口政策倾斜,推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参保缴费救助、辅助器具免费适配救助、特殊困难帮扶救助六项措施有效衔接;建立医保、大病保险、商业保险等按季度为定点医疗机构预付款制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个人缴费部分财政全额资助;35种慢性病门诊医保目录内费用按病种支付限额100%报销;在县域内、市级、省级住院医保目录内费用,个人自付分别不超过1000元、3000元和6000元;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每人每年补助100元,将住院医疗总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以上;实行特困户重大疾病免费治疗、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通门诊挂号免费、孕妇正常自然分娩免费、城乡妇女免费产前筛查和诊断服务、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宫颈癌和乳腺癌免费筛查等“五免政策”;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平台结算、实行乡村医生乡村干部健康扶贫“双签约”。以县为单位,建立化解“支出型贫困”保障机制,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对通过以上措施仍无法脱贫的因病致贫群体实行兜底救助。

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完成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贫困县至少有一所二甲医院。加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到“十三五”末,所有贫困县建成远程会诊系统并开展网络医疗服务。建立市县乡医院结对帮扶机制,三级医院与贫困地区县级医院、二级医院与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立一对一稳定帮扶关系。调整完善村级卫生室,支持相邻村庄共建中心村卫生室,实行医疗卫生流动服务,保证村医服务覆盖到每个农户。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人才招聘办法,2020年前基本补齐空岗,实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岗计划,力争每个乡镇配备2名全科医生。发挥行业优势,健全护工培训就业服务体系,支持护理护工培训就业计划。建立贫困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健康卡,推行贫困家庭与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第十章 实施社会力量帮扶工程,汇聚万众合力精准扶贫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决策部署,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调动各类市场、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扶贫资源配置的精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使扶贫资源到村、到户,切实惠及困难群众;通过舆论宣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形成多元主体、群众参与,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一、企业产业扶贫

坚持就地就近帮扶与跨县结对帮扶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村企一体、户企联营、社企合作、银企助农等模式,组织动员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与贫困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结对帮扶,实现企业和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鼓励和支持贫困村以扶贫优惠政策、财政扶持资金和土地、矿产、林木、水资源、旅游、农特产品、特色种植、优秀传统文化等资源优势与企业联系对接,发展规模种养、加工、旅游、流通、服务等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与贫困村精准对接,因地制宜实施一批村企产业项目,引导企业到贫困村建立原材料基地、投资发展产业、帮建基础设施、吸纳劳动就业、捐资助学,帮助贫困村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助推贫困村、贫困人口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

二、社会力量扶贫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参与“结对认亲、爱心帮扶”活动,合力推进脱贫攻坚。鼓励、支持、引导省内外驻市企业、市属企业、县属企业、民营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采取定向、包干等方式参与脱贫攻坚;建立完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体制机制,加强募捐活动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组织各级各部门干部职工开展募捐活动,营造领导干部带头、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搭建高效快捷、城乡互助的扶贫公益服务平台,构建社会扶贫信息网络和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爱心人士与特困户、空巢老人、特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等特困群体,开展“我助一个贫困学子”“我帮一名残疾人”“我养一位老人”等一对一爱心帮扶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资源向贫困村汇聚,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大力支持各类公益扶贫开发事业项目;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才、退休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扶贫调研、助教支医、文化下乡、科技推广、创业引领、资源开发等扶贫志愿者活动;鼓励社区、学校、商场、超市等设立捐助站,方便居民捐资或捐赠闲置物品,拓宽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扶贫渠道;积极为社会组织开展扶贫活动提供服务,引导其参与到社会扶贫资源动员、配置和使用等环节。

三、结对帮扶和扶贫协作

“三支力量”帮扶。充分发挥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三支扶贫力量的“管道”和“桥梁”作用。包村领导要统筹资源、靠前指挥,深入帮扶贫困村调研,协调解决贫困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中遇到的问题,落实好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相关补助政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要与单位工作脱钩,在精准掌握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因贫困类型、贫困原因施策,因户因人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包村单位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精准制定帮扶计划和措施。

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真正让每一个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有支撑、致富可持续。完善三支力量驻村帮扶机制,压实领导包村帮扶责任,健全单位驻村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第一书记任职帮扶的联动机制,形成包村领导负总责、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抓落实的精准帮扶工作体系。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好派强贫困乡村两级领导班子,注重发挥大学生村官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县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充实乡镇领导干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做好“领头雁”培训工作。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要聚焦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完善县际结对帮扶机制。在非贫困县和贫困县之间开展县际间结对帮扶协作工作:孝义(非贫困县)—临县(贫困县)、汾阳(非贫困县)—石楼(贫困县)、文水(非贫困县)—岚县(贫困县)。三个非贫困县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帮扶资金,重点用于结对贫困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采取企业订单、干部挂职、培训、委托培养和组团式支教、支医、支农等方式,加大对贫困县产业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等事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探索符合吕梁实际的县际结对帮扶新路径。

四、国际扶贫协作

加强国际扶贫协作。围绕贫困县产业开发,积极争取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支持吕梁市实施外资贷、赠款扶贫开发项目,增加外资扶贫投入总量,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化和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境外非政府组织帮助和支持吕梁市扶贫开发,为全市扶贫开发提供更多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扶贫开发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发挥中国友协定点扶贫优势,动员引导外籍晋商以及港澳台海外资源在结对帮扶贫困村建立农村医疗卫生室或日间照料中心,改善当地的医疗卫生及养老条件。

五、扶贫动员宣传

“10·17”扶贫日活动。加强社会扶贫动员,组织开展好“10·17”扶贫日系列活动,在吕梁电视台播放全市脱贫攻坚专题片,向手机用户发送“扶贫日”宣传短信,开展“聚焦深度贫困爱心捐助” 活动和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演讲活动,使扶贫活动上街头、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大力宣传扶贫政策、机制,弘扬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精神。开展扶贫济困捐助活动,建立社会扶贫平台,构建社会扶贫信息网络和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平台,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济困提供便捷捐助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捐款捐物使用发放的相关信息,确保公开、公正、透明。

重视扶贫宣传。组织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开设脱贫攻坚专栏、专题、专版,总结宣传脱贫攻坚典型做法、政策举措和取得成效。组织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扶贫政策。加强社会扶贫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对在社会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与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力量关注扶贫、参与扶贫、助力脱贫的浓厚氛围。对扶贫成效明显、贡献特别突出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尊重其意愿前提下给予项目冠名。利用各种媒体媒介开设企业产业扶贫公益广告,助力企业知名品牌打造,提升产品知名度。

第十一章  创新扶贫保障机制体制,构建攻坚大扶贫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严格落实“市县抓落实、乡村具体实施”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市级抓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县级抓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和推进实施等工作,乡村两级抓好精准管理扶贫对象、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精准实施扶贫项目、精准加强项目管理、精准记录扶贫信息等工作,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合力攻坚的推进格局。

进一步压实县乡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市县定点帮扶单位的帮扶责任、各级帮扶责任人的包扶责任,形成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对脱贫攻坚负总责,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脱贫攻坚上,深入一线搞调研抓落实,定期听取脱贫攻坚专题汇报,研究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要选好配强贫困县、贫困乡镇领导班子,并在脱贫攻坚期间保持相对稳定,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就地提拔,在担任上一级领导职务的同时继续兼任现职,并把主要精力放在脱贫工作上。各级各部门、行业要围绕脱贫攻坚,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制定部门行业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方案,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扶贫系统机构队伍建设,围绕脱贫攻坚任务,强化扶贫机构职能,充实人员编制,确保机构人员与担负的脱贫任务相适应;有脱贫攻坚任务的乡镇要配备专职扶贫副乡(镇)长,设立扶贫工作站,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贫困村要确定扶贫信息员,确保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有人组织、有人负责、有人落实。

二、创新扶贫机制

(一)建立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

建立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新增财力要重点用于脱贫攻坚,确保年度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和增幅保持“双增长”。财政收入增长的贫困县,要保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和增幅 “双增长”;财政收入负增长的贫困县,要保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增长。  

(二)完善扶贫资源整合机制。

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财政资金入股等方式,加大贫困县产业发展项目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管总量不管结构、管任务不管项目、管监督不管实施”的原则,充分赋予贫困县整合使用自主权,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捆绑使用。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放权,从根本上解决项目层层上报、资金带帽下达、资金投向固化、使用“碎片化”的问题,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

(三)创新金融扶贫机制。

创新“五位一体”“四位一体”等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委托实施主体将经营范围扩大到全市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各类经济主体,支持深度贫困县农民通过“委托经营+固定收益+产业发展收益”、“委托经营+固定收益+务工收益”等途径增加收入。逐步扩大小额信贷覆盖面,贫困县每县年新增小额贷款1亿元以上。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深度贫困县每年扶贫再贷款不低于1亿元限额周转使用。市级设立贫困县绿化、小水网建设、贫困村提升3个融资平台,由财政注入基本金,撬动金融资本,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县。市级农业产业化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优先解决贫困县产业发展龙头企业融资问题。市级设立转贷专项基金,支持能吸纳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要支持深度贫困县用好“统贷统还”模式,优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后续产业、农村水利建设和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合理信贷需求。用好农业(扶贫)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股权投资、跟进投资和并购重组等方式,优先支持深度贫困县产业发展。

保险机构要适当降低保费收取标准,对深度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业保险、涉农保险产品和带动贫困户脱贫、吸纳贫困户就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产品,执行费率下调20%。深度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吸纳贫困户7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免收个人自缴保费。用好用足资本市场扶贫政策,支持深度贫困县企业上市,到2020年,每个深度贫困县至少扶持一家企业上市。

(四)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机制。

探索建立财政涉农资金资产收益扶贫制度,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财政涉农资金股权化,作为贫困村、贫困户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中的股份,使贫困村、贫困户从中获取资产性收益的方式,从而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合作经营、自主经营、委托经营等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量化入股模式,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引导支持贫困村农民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每个土地股份合作社给予一定奖补,并将补助资金量化为农户股权,参与效益分红。

(五)强化资金项目监管机制。

对扶贫资金和项目实行最严格的监管,对违规违纪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探索建立扶贫资金安排与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都要与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挂钩,明确具体带动方式、目标任务、考核要求。严格执行财政扶贫项目招投标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公告公示制度。实行脱贫攻坚项目终身负责制,项目实施主管部门要对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全程监管、跟踪问效,确保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六)建立考核、退出、评估脱贫成效评价机制。

1.创新评估机制。将第三方评估引入考评体系,在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贫困退出验收中运用好第三方评估结果,避免“数字脱贫”和“被脱贫”的现象。

2.建立考核机制。在“十三五”期间,按《山西省脱贫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进行评定,每年开展一次。由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具体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办、市统计局牵头,从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贫资金、组织领导五方面全面考核。考核工作采取日常督查、第三方评估和年度核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把考核结果作为各县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贫困县退出后不再进行考核,有脱贫任务的非贫困县比照贫困县进行脱贫成效考核。

3.严格退出机制。严格按照《山西省贫困退出实施办法》,以脱贫实效为依据、群众认可为标准,确保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如期有序退出。

4.严格督查机制。按照《山西省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认真开展督查巡查工作,充分发挥市委脱贫攻坚督导组作用,以较真促认真,以碰硬促过硬,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实处。用活用好《吕梁市精准脱贫手册》,切实通过手册看精准、找不足、督进度、查责任、辨真伪、作鉴证,做到扶贫全程留痕。

三、建立数据平台

各县(市、区)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切实把扶贫对象、贫困底数、贫困状况、贫困原因摸清,完善精准扶贫措施,实行脱贫销号、返贫挂号,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精准管理。各级各部门要以贫困户、贫困村为主体,以建档立卡数据为基础,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乡村干部为基本力量,户、村、乡、县、市五级联动,制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战图”,全程精准记录市、县、乡、村、户脱贫攻坚痕迹,全面、及时、准确记录全市脱贫举措推进和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发挥挂图作战和痕迹管理记录到户、靶向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作用,为及时掌握脱贫工作动态、分析研判存在问题、因地因户跟进施策、准确有效推动脱贫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建立起“市有库、县有账、乡有档、村有册、户有簿”的精准脱贫信息管理大数据平台。

四、构建监督体系

强化党政监督,贫困县的年度脱贫攻坚计划,年初要向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报告,经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年底向市领导小组汇报减贫成效;党委政府督查部门要对脱贫攻坚任务落实、项目推进、资金使用、工作成效等,通过定期督查、联合督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开展督促检查,督查结果向党委政府及时反馈。支持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宣传报道精准脱贫政策措施、工作进展、经验做法等情况,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参与精准脱贫的热情和积极性。支持新闻媒体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监督,建立重大涉贫事件处置反馈机制,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担当责任、改进作风、落实政策、完善措施,切实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和社会满意度。重视社会监督,经常性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听取意见建议。支持和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监督脱贫攻坚工作,建立扶贫资金项目群众监督员制度,提高脱贫攻坚社会认可度。

五、严肃考核问责

建立完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机制,按照中央、省对脱贫攻坚考核、退出、评估等要求,细化量化考核指标,把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资金使用管理、减贫成效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建立脱贫攻坚奖惩机制,设立脱贫攻坚“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奋进奖”等奖项,对年度计划完成好、减贫成效显著的县(市、区)、单位和个人,在每年脱贫攻坚大会上进行表彰奖励;对受到表彰的个人优先提拔使用;对未完成任务及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限期整改。

对工作不称职的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进行召回;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严肃责任追究。考核结果作为党政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对以权谋私、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优亲厚友等问题,坚决从严查处,确保实现廉洁扶贫。

六、激发内生动力

大力弘扬吕梁精神,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开展农业科技、就业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项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对通过劳动实现脱贫的,给予一定的生产资料和项目资金补助。选树一批脱贫致富典型,通过媒体宣传、巡回宣讲等方式,营造“我要脱贫、争先脱贫”的良好氛围。持续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活动,设立孝道公益基金,教育引导家庭成员自觉履行赡养、抚养老年人的责任。广泛开展献爱心活动,形成政府关心、子女孝心、社会爱心联动互促,建立激发内生动力的新机制。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