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土地上书写新传奇——兴县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综述(上)

来源:吕梁日报 更新时间:2018-01-11 14:25:00

  □记者 刘少伟 李召和 罗丽

  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晋绥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兴县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让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的吕梁精神深深地浸染了这片红色的沃土。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视察调研,第一站就选择了兴县。他满怀深情地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他的深切关怀给予了老区人民巨大的鼓舞,吕梁精神作为兴县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支撑,为该县决战深度贫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其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书写了革命老区的“新传奇”。

  把绿色还给大山 让富裕走进百姓

  兴县位于黄河中游,吕梁北端,东邻岚县、岢岚,南连临县、方山,北倚保德,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神木县相望,总面积达3168平方公里,是山西省面积最大的县,但由于属重丘陵地区,地势整体西低东高,境内群山逶迤,丘陵棋布,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森林覆盖率只有13.6%,属于生态脆弱县。由于县内贫困人口众多,2011年被国务院列入吕梁山集中连片贫困县。

  不利的地理环境并没有吓退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干部群众,在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反而更加激发了老区人民的昂扬斗志和创新意识。在不断深入推进的脱贫攻坚战中,该县变环境劣势为资源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抓住山西省林业生态建设试点县的机遇,围绕荒山增绿、群众增收两条主线,统筹推进退耕奖补、造林务工、管护就业、经济林产业增收四大项目,不断提升贫困户参与度和受益水平,确保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脱贫攻坚“两个战役”。

  “山上的地都退耕种成优质核桃树了,等明后年挂上果以后,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日子过得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家住蔡家崖乡张家梁村的村民窦迎儿说起参与生态扶贫带来的好处,脸上禁不住乐开了花。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兴县共规划造林11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7万亩、荒山造林60万亩。2017年规划造林22.8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7.5万亩、荒山造林5.38万亩,主要采取“专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与、议标实施”的方式,所有退耕还林工程全部由能人大户带头,按吸纳贫困户不低于60%的原则,组建专业合作社,由所涉乡镇以议标形式组织实施。全县累计组建271个造林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6233人,其中贫困人口4720人。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造林27.14万亩,有220个合作社参与造林,参与贫困劳力3740人,人均可增收6000余元。同时,还组建了54支经济林管护专业队,324名贫困劳力参与管护,人均年收入5000余元;并在贫困人口中聘用护林员731人,人均年收入6000余元;还发放8000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涉及贫困户5462户16708人,人均补助性收入1915元。

  此外,兴县积极探索林业资产性收益办法,由山西孙嘉淦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钙果种植基地,公司向农户租地,种植基地整地、栽植、抚育和管护任务全部由贫困劳力承担,最大限度增加贫困户收益。目前,共流转土地1300亩,涉及贫困户140户334人,每亩可带动收入1300余元。仅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这一项,就可使4700余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多措并举深挖潜力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兴县小米产自绿色无污染的吕梁深山区,色泽金黄,米粒饱满,口感细柔润滑,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富含锌、硒、铁多种微量元素。”在2017年9月19日在太原举行的吕梁市优质小杂粮产品推介会上,兴县县委书记梁志锋亲自站台,卖力推销自家的“优质小杂粮”。

  兴县虽然境内粱峁起伏、沟壑纵横,但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发展谷物类杂粮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正是这一传统的优势产业不仅为我们留下了革命战争年代“小米加步枪”的佳话,也助兴县成为了全省的优质小米重要生产基地,出产的兴县小米被誉为“山西杂粮王国皇冠上的璀璨明珠”。经国家农业部谷物品质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分析,兴县小米蛋白质、氨基酸显著高于其它地区小米的平均值,特别是微量元素锌高于市场同类产品平均数的50%,是国家农业部认证的绿色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近年来,兴县立足县域比较优势,深入挖掘传统优势产业潜力,确立了“一主五辅”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以小杂粮为主导,畜牧养殖、食用菌、马铃薯、中药材、经济林为补充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按照贫困村产业发展“五有”的要求,坚持“一村一品一主体”,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金融”的产业发展模式,由县财政补贴,龙头企业建设基地,企业与种植户签定订单,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耕种、统一管护,高于市场价收购,形成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既解决了农业企业发展融资难问题,也为贫困户稳定增收打下了基础。2017年县财政安排3000余万奖补资金,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县建设绿色杂粮基地7万亩、有机杂粮基地5000亩、绿色谷子种子基地1000亩。发展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95个,县财政对吸收农户20户以上、贫困户不少于70%的专业合作社,每个补贴20万元。发展食用菌400万棒,县财政给予贫困户每棒补贴3元,惠及515户贫困户。种植白术、甘草、黄芪、桔梗、地黄、苦参、柴胡等山西道地中药材13237亩,在落实上级每亩补助200元的基础上,县财政对贫困种植户每亩增加补助200元。种植马铃薯15万亩,建设一级种薯繁育基地5524亩,县财政每亩补助332元。在传统经济林产业提质增效方面,2017年仅新栽植钙果、构树、玉露香梨、核桃等经济林就达10万亩。截至目前,该县已发展红枣、核桃经济林40万亩,并计划用3—5年时间,再新发展40万亩,力争达到人均3亩,让特色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兴县脱贫攻坚战场的一支“绿色奇兵”。

  拔掉穷根挪穷窝 搬来幸福新生活

  “搬到街里我能住新房,孩子们念书也方便,一旦我感冒了,孩子们照顾也方便,国家的政策实在好嘞。”近日,即将从蔚汾镇松石村搬到柳叶沟安置区的村民梁喜元高兴地告诉记者。新的居住地离县城仅五公里,紧临120师学校、友兰中学等学校,一所新医院也正在建设之中,称得上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梁喜元所在的松石村十年九旱,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代表,对于像梁喜元和松石村这样的深度贫困典型,兴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全县采取城区建设移民小区、中心集镇建设移民小区、小村并大村、敬老院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五种方式,规划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14户12522人,同步搬迁一般农户1478户4719人,其中整自然村搬迁175个,搬迁贫困人口2391户7523人。目前,2016年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0人、一般农户1200人,已全部分房到户。2017年搬迁贫困人口5193人、一般农户928人,计划全部在新建的10个集中安置点和县敬老院集中安置,8个安置点移民房主体工程已竣工,其中春节前4个可搬迁入住、4个可分房到户,剩余2个明年5月底前竣工,10月底前可全部搬迁入住。其余搬迁任务计划于2018年全部完成,确保易地扶贫搬迁“五年任务三年完”。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兴县确定了“两统一、三结合、三保障”的工作思路,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两统一”:一是对全县易地搬迁项目进行统一规划;二是新建移民小区由县、乡政府统一建设,确保把建房成本降到最低。“三结合”就是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打造特色小镇、发展旅游产业、建设产业园区结合起来。“三保障”:一是保障用地,县城、工矿区安置点用地由县政府无偿划拨,乡镇、中心村安置点用地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解决。二是保障资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资金不足部分由县财政兜底解决。三是保障产业配套,迁出村房屋拆除后复垦,通过增减挂钩,加强用地指标流转,或用于光伏产业用地;迁出村土地退耕还林,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搬迁群众进行护理护工等就业培训,提供公益岗位,实现转移就业;迁出村按每户5—7千瓦的标准,全部跟进建设光伏电站,稳定增加深度贫困人口资产收益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步推进就学、就医、养老等公共服务,使搬迁户安心生产生活。2017年搬迁的贫困户,人均建房面积20.87平米,移民房平米均价1531元,人均建房成本3.2万元,搬迁户人均享受建房补助2.5万元、拆除旧宅基地和复垦奖补1.5万元,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不足部分资金由县财政兜底解决,让搬迁群众实现了“拎包入住”。

  绿色,是环境的期盼;绿色,也是希望的色彩。从改善生存环境的生态扶贫入手,兴县立足自身或贫瘠或丰富的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了特色产业、异地搬迁、光伏电站、护工培训、劳务输出等多种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地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取得实实在在的脱贫效果。站在新的起点,兴县将继续弘扬吕梁精神,立足老区实际,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勇气和担当,全力攻坚深度贫困,确保三十万老区人民共同迈进小康社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