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的“吕梁探索”

来源:吕梁日报 更新时间:2020-08-28 10:55:25

  □ 记者 阮兴时

  这是一份高难度的答卷——

  山西省吕梁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这是一场时间紧迫的决战——

  脱贫攻坚5年酣战,收官之战迫在眉睫。

  放眼吕梁脱贫攻坚各大战场,吕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产业扶贫摆在突出位置,拓市场、强品牌、增销路、提产值……产业发展频频出“实招”、出“硬招”。在2.1万平方公里的吕梁大地上,在“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践诺与攻坚中,产业扶贫的“吕梁探索”永不止步。

  思路多 拓市场——

  市委书记鼓励卖粽子,家门口走上致富路

  初夏时节,晨光熹微。吕梁市临县青塘村刘候儿一家的“粽合成”粽子作坊已经洒扫完毕。案台上,浸泡好的江米、大枣、粽叶用大盆摆放整齐,等工人陆陆续续到来,一天的忙碌便正式开始。

  70岁的刘候儿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这家粽子加工作坊的创始人。受疫情影响,今年刘候儿的儿子们没有外出打工,一家人决定开一个粽子加工作坊。两个儿子一个负责采购,一个负责销售,刘候儿则负责作坊内事务。短短3个月时间,粽子作坊就有10多万元进账,刘候儿做梦也想不到,当了好几年贫困户的他,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老板。

  当记者来到刘候儿的粽子作坊时,巨型炉灶正烧得火热,粽香扑鼻而来。作坊内,工人们抢抓旺季,赶包粽子。“粽娘”张春梅也是贫困户,在她的巧手中,粽叶一折一卷、三颗枣四勺米,一包一捆,20秒不到,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呈现在眼前。“按这个速度,一天能包800~1000个,一个粽子两毛五,一个月下来,能挣五六千块钱。”张春梅说。

  像刘候儿家这样的粽子作坊,青塘村有80多个。这个有着344户889名贫困人口的村庄,依靠包粽子、卖粽子于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小小的粽子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头号产业。

  一切还要从4年前说起。

  “吕梁山上鱼米乡,不信你来前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2016年,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深入青塘村调研时,即兴写下四句“顺口溜”,成为青塘村粽子最生动的广告词。

  青塘村的泉水清澈香甜、源源不断,400亩茂密的芦苇叶片又宽又肥。品质优良的粽叶,配以红彤彤的黄河滩枣、甘甜的本地蜂蜜,包出的粽子那叫一个香甜。李正印在调研中鼓励青塘村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以粽子加工为主导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打造“青塘粽子”品牌,做大做强青塘粽子产业。

  按照李正印提出的“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要求,“粽子大户”张候文的粽子加工厂短短几年时间内做大了、做强了。经过不断改良升级,他还开发了黄米粽子、江米粽子、八宝养生粽子等一系列口味。通过高温灭菌后真空包装,他的粽子保质期达到180天。良好的口感和过硬的口碑,让张候文的粽子远销全国各地。2019年,张候文的“青塘村”粽子销量达到400万个,带动100多名村民长期务工,月收入2000~4000元不等。

  “粽子,粽子,青塘粽子,新鲜的粽子……”如今,这熟悉的吆喝声,已遍布吕梁市的大街小巷。依托粽子产业,青塘村村民们搭上了产业脱贫的快车,村里的贫困户也在“小粽子”的带动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李正印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打造出‘南有嘉兴粽,北有青塘粽’的驰名品牌,把青塘粽子做成一张惊艳的‘吕梁名片’,拥抱全中国人的味蕾。”

  规模大 销路广——

  枣叶变茶叶 蔬菜进大棚 传统农业开“新花”

  “这样的嫩枣芽,长度不过3厘米,品质上乘,每斤收购价80元。大一点的枣叶,价就低了,每斤5~6元。”在临县阳府井集团的茗玥茶叶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解着枣叶的收购标准。

  临县是黄河滩边传统的农业县,17个乡镇延绵着万余亩红枣树,覆盖37万枣农。老话说得好,一棵枣树养活三代人,红枣,曾是这片土地上百姓们重要的收入支撑。但近年来由于红枣经济效益一般,好多枣农都放弃管护,严重制约着红枣产业的发展。

  精准扶贫以来,为唤醒这一传统产业,在吕梁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山西阳府井集团充分挖掘临县丰富的红枣资源优势,独具匠心引进枣芽茶生产技术,建成年产2500吨的枣芽红茶生产线和10万亩枣芽茶采摘基地,带动群众就业120余人,辐射吕梁全市65万枣农。

  5月中旬,漫山遍野的枣树萌发新芽,正是采摘的好时节。枣农们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将装有满满当当枣树芽的筐子递给收购员验收称重。“我们与当地1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按人均日采摘50公斤左右嫩枣芽计算,枣农们日均收入200元左右,户均增收2600元。”技术员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枣农们采枣芽、打工,是安心了。企业,是否也这么踏实?会不会碰上销路难?在山西阳府井集团董事长杨五生看来,压力不大。借助山西省委、省政府发展“山西药茶”的东风,2019年,山西茗玥茶叶有限公司与日本东方国际集团签订了价值1.2亿元的枣芽茶采购项目。同时,山西阳府井集团利用自身的电商园区,对产品进行线上线下同时销售。从收购、加工,再到销售,红枣产业有了新的增长点,形成一条脱贫致富的完整产业链。

  红枣产业的盘活,只是吕梁市将传统农业变成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在中阳县车鸣峪乡刘家坪村,1000亩蔬菜大棚蔚为壮观,一个大棚保底收益4.8万元。200个蔬菜大棚带动了20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并提供临时务工岗位20000余人次,增加全乡劳力务工收入200余万元。

  窥一斑见全貌。将传统农业变为特色产业,临县、中阳县如此,吕梁全市13个县(市、区)3000多个村,何尝不是如此?

  脱贫攻坚以来,吕梁市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抓统筹、扶产业、强主体、建机制、保落实,形成了红枣、核桃、沙棘、杂粮、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畜牧等八大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格局,成立八大产业联盟,呈现出“一个联盟带动一个产业”良好态势,构建了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品牌市场协调推进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

  强基础 打品牌——

  矿老板养山猪、种香菇 转型“转”出新路子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而产业要壮大,品牌须先行。在吕梁市交口县,自然清新的生态环境与现代化的养殖方式相结合,让“吕粮山猪”与众不同。

  每天太阳一冒头,72岁的贫困户陈玉松就会起床,将100多头猪赶到山里,喝山泉、吃山珍。待猪长到六七个月时,就会被运往山对面的另一个地方——交口县南山村“吕粮山猪”养殖基地。在这里,山猪继续接受系统科学的饲养,出栏后,保留了猪肉肉质鲜美的特点,加上严格的品质管控,零激素、零抗生素、零瘦肉精、零注水的“吕粮山猪”,一入市场就成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端餐饮的新宠。

  “吕粮山猪”品牌创始人师保平,曾是一家铝矿开采企业老板。原始粗放的资源开采被政府逐步禁止,发展如何转入可持续之路是他日思夜想的难题。在吕梁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师保平决定搞生猪养殖。2016年,占地320亩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在南山村安家落户,站在养殖基地视频监控大屏前,产房、育肥室等各处设施一览无余。

  作为一家扎根在大山深处贫困乡村的企业,基地流转了南山村土地500亩,按照每亩200~400元的价格,实现该村资产收益10多万元。公司与当地贫困户签订协议,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收购玉米,一年可消化全县玉米200万公斤。为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公司还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统一提供技术、统一回收生猪,为贫困户制定了生猪委托代养、入股养猪、固定分红等多种合作模式。

  借着去年猪肉的好行情,陈玉松不到一年就收入了10多万元,像陈玉松这样的贫困户在交口不在少数,村支书任志强说:“通过租地补偿、玉米销售、上班打工等,全村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在交口,香菇产业同样是主要产业之一。韦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全县规模最大的香菇生产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个乡镇18个村2200户农户增收,其中贫困户1957户。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在吕梁市,像青塘粽子、红枣芽茶、吕粮山猪这样的脱贫示范企业有63家,扶贫车间达到54家。吕梁大地上,处处一派忙碌景象,遍地都是勤劳致富的感人故事,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