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在今朝

来源:吕梁日报 更新时间:2021-05-13 11:05:50

  ——临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 记者 刘小宇

  通 讯 员 吴丽娜

  “党的政策配套套,农民摘了穷帽帽,有吃有穿有票票,走上致富新道道!”这是如今在临县城乡广为传唱的一首秧歌。2020年2月27日,临县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临县正式脱贫摘帽。驻足回望,在波澜壮阔的减贫篇章里,“临县篇章”精彩绘就:一条条笔直的公路横贯全县23个乡镇、一批批扶贫产业项目在临州大地恣意铺展,一个个脱贫故事在城乡间精彩上演……在脱贫攻坚的大战大考中,“临县答卷”令人瞩目:临县健康扶贫受到国家卫健委、国务院扶贫办表彰、临县被确定为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之一、全国“100个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之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临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好,牢固树立“交总账”“军令状”意识,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全县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真干实干、锐意进取,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兑现庄严承诺,全力奏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临县声音”。

  强化组织领导,让脱贫步伐更稳

  “我宣誓:闻令而动、听令而行,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不怕困难、苦干实干,大战六十天、啃下硬骨头,打好攻坚战、兑现军令状,决战完胜、奋勇向前,不获全胜、绝不收兵!”2020年4月30日下午,在召开的誓师大会上,全体参会的1000多名党员干部集体宣誓。像这样的场景,这几年在全县频繁上演。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作为全省、全市脱贫攻坚的主阵地,临县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工作,学习传达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在全县营造了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县委书记、县长带头落实脱贫攻坚双组长制,成立13个专项工作组,设立23个战区,县级包乡镇领导担任战区总指挥,县直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帮扶村总指挥。在县乡村分别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脱贫工作站、脱贫工作室,实行挂图作战。成立吕梁市决战决胜临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进驻临县代表市委对临县脱贫攻坚进行超常规推动,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同时,将全县教师和医护人员、10户驻县煤炭企业纳入结对帮扶和驻村帮扶,9名省市干部来县挂职,217名省市县干部到乡挂职,中央省市县各级派驻的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共1480名驻守扶贫第一线,13157名干部参与结对帮扶,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在具体作战中,形成了坚持交流学习、实行通报评比、落实资金保障、严格督导奖惩的工作机制。县领导带队,对全县各乡镇亮点工作进行观摩学习;出台了《脱贫攻坚重点工作黄牌红牌预警考核问责办法》,着力整治干部落实不力、作风不实等问题;围绕“双增长”要求,加大各方面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了“四本台账”制度,以管好用好每一笔扶贫项目资金;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临县支持干部改革创新合理容错办法(试行)》,每年举办脱贫攻坚“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评选活动,树立了脱贫一线选人用人的明确导向。

  聚焦产业振兴,让百姓口袋更鼓

  黄河之畔的临县克虎镇薛家垛村,占地300亩的矮化密植有机红枣示范园区气势恢宏,大棚里高低均匀的枣树挂满密密麻麻的枣儿。据园区技术顾问秦聪明介绍,皋狼红枣“六月鲜”和“早脆蜜”是园区精心培育的有机品牌,每天至少销200单。

  近年来,临县制定了“3N35”产业扶贫计划,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将脱贫攻坚与特色产业深度整合,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全县发展枣木香菇种植1800万棒、中药材种植9万亩,推广绿色马铃薯3.1万亩、绿色小杂粮9万亩,生猪、蛋鸡、肉羊养殖分别达到14.2万头、214.5万羽、25.7万只。大力扶持青塘粽子产业,推进年加工3000万只的粽子扶贫车间项目建设;围绕红枣产业振兴,在红枣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转思路、破困局,初步培育了枣芽茶、枣木香菇、枣花蜜、枣园经济为主的红枣新业态,其中阳府井枣芽茶系列产品获得第十四届中国世界功夫茶大赛“五星金奖”和第105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国际)博览会“特等金奖”,“十品老农”蜂蜜系列产品获得“第一届中国优秀品牌企业评选中国蜂产业行业质量可信品牌”,临县枣木香菇漂洋过海出口韩国农贸市场……特色发展优势渐显,成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如何让特色农产品走出山村、卖出好价钱,电商扶贫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临县积极探索“互联网+大农业”“互联网+新农民”“互联网+美丽乡村”等扶贫新模式,为脱贫摘帽搭上了“电商扶贫快车”。全县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乡村站点621个,打造电商园区4个,培育电商企业52家,其中跨境电商10家,电商从业人员1.5万人。阿里研究院向全球发布的“2017-2018年全国贫困县农产品电商销售50强”排行榜中,临县排名第8,居山西省第一。此外大力塑造农民网红,培育网货品牌,目前已形成“王小帮”“宝珠山”“阳府井”等30多家知名电商品牌,塑造了一批典型的农民电商网红。

  走进临县城庄镇的榆林山,一排排电池板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光伏扶贫,临县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近年来,临县把光伏扶贫作为全县“三大”扶贫工程之一,全力打造三晋光伏扶贫第一县,实现了贫困村光伏全覆盖、深度贫困人口光伏收益全覆盖、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全覆盖“三个全覆盖”的宏伟目标。目前已建成717座光伏扶贫电站,总规模达197兆瓦,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全市的二分之一,年收益1.6亿元,覆盖447个贫困村。仅此一项,每个受益贫困村年均可获得光伏扶贫收益20万元以上,有力地助推了全县脱贫攻坚进程。

  提升民生福祉,让幸福指数更高

  “感谢党、感谢政府,俺做梦也没有想到能从穷山沟搬到县城,住上水暖电齐全的新楼房!”2020年12月6日,临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万安苑小区内,石白头乡段贤村78岁的王恩贵老人高兴地说。

  当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时,易地扶贫搬迁就成为解决群众居住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临县成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艰巨的县。县委、县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推进精准脱贫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来抓,重点实施“一城五镇”易地移民搬迁计划,着力打造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支柱、中心村为基础“三位一体”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格局。据了解,全县累计搬迁13337户40004人,其中贫困人口23495人,整村搬迁166个,搬迁人口占全省的九分之一。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临县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重点探索“一基地、多园区”产业扶持模式,18个安置点建成扶贫车间10个、现代农业园区11个、电商扶贫创业园3个,开发公益岗位3000个,搬迁人口2.56万劳动力中,2.1万实现就业创业,占比82%,确保搬迁户真正能够“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

  “多亏有这好政策,要不我可怎么办呀!”李祥红逢人就夸政策好。李祥红是玉坪乡李家坡底村的贫困户,患有肺结核、脑膜脑炎等大病。2018年入院总花费31010.98元,但基本医疗报销15013.04元,大病保险报销4506.53元,“136”兜底报销5371.45元,贫困人口补充医保报销601.97元。最终,自付5517.99元。

  从3万多元减少到5千多元,数字的变化折射出健康扶贫的重要性。为了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临县出台了贫困患者看病“136”政府兜底政策(在县级、市级、省级住院看病,个人年度自付封顶额分别为1000元、3000元、6000元,封顶额之上的费用全部由医保基金报销)和“三保险三救助”综合医疗政策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三重保障和参保缴费救助、辅助器具免费适配救助、特殊困难帮扶救助)。仅2018年、2019年两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累计报销9.7万人次,报销金额5.7亿元,报销率达90%以上。

  走进白文镇李家湾村,沿途油松、山桃、山杏、连翘等绿色植物铺满了沟沟壑壑,曾经荒凉的黄土高原,如今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多年来,临县多山少绿、沟壑纵横,林草植被覆盖率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临县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按流域推进集中连片治理,实施碛口景区绿化美化和城区东山绿化等工程。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造林102.64万亩、退耕还林78.6万亩、提质增效5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18%提高到2019年底的24%。同时积极探索生态扶贫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推广合作社造林,鼓励贫困民众参与,累计为贫困劳动力提供了7.8亿元的劳务收入,为18.5万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增加了退耕还林补贴1000元,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互促双赢,增绿又增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面对“十四五”时期发展新使命,临县人民将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充足的干劲,向着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阔步前进,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