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1423LL00100/2016-00573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发文机关: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的实施意见 | ||
发文字号: | 吕政办发〔2016〕73号 | 发布日期: | 2016年11月08日 |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的
实 施 意 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的通知》(晋政发〔2016〕20号)精神,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振兴升级步伐,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形势及重要意义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市制造业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趋好。近年来,依托资源能源优势,我市全力推进制造业调整振兴、转型升级,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市制造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依然存在思想观念不新、创新意识不强、协作配套不够、产品质量不优、高端人才不足等矛盾和问题。
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呈现出重大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全球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贸易规则正在重构,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端制造向中低收入国家转移同时发生;我国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不断加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制造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实施制造振兴战略,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着眼制造业固本培元,向制造业发展制高点冲刺,化挑战为机遇的客观要求;是明确发展新定位,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制造强市战略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市场需求新调整,应对煤炭工业进入调整期,走出“一煤独大”困局的迫切需要;是探索调控新思维,推进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和金融振兴“三个突破”的实际行动;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产业新优势,构建吕梁产业新体系的有效途径。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吕梁制造振兴升级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吕梁制造业实现振兴升级、创新转型,走出吕梁特色的制造业发展之路。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国制造2025》主要精神和《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总体部署,进一步发挥我市制造业比较优势、资源优势,以制造业质量总量同步提升为主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为导向,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新型煤化工等领域,紧扣创新驱动、布局优化、两化融合、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品质提升、绿色制造、对外合作等路径,持之以恒地推动吕梁制造业振兴升级。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调控手段向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转变。
政府引导原则。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
绿色发展原则。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型。
创新驱动原则。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优化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有机衔接互通,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两化融合原则。顺应“互联网+”的趋势,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切入点,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牵引作用,促进制造业实现信息化,推进生产手段向“服务+制造”“互联网+制造”转型。
集聚发展原则。把工业园区作为载体,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工业园区提档升级,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型。
(三)预期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0年,提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两化融合显著提升;制造业实力明显提升,打造吕梁特色鲜明的制造基地。制造业增加值率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50%,宽带普及率达75%,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第二阶段到2025年,重点制造企业装备水平、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重点制造企业和集聚区形成一批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制造业在全省地位稳步提升。制造业增加值率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60%,宽带普及率达82%,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34%,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
三、战略方向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
轨道交通装备。以交城、文水、交口、岚县为重点,发展高速铁路客车、重载铁路货车、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等整车及配套产品,工程作业车、动车组轮对总成、汽车配件等关键部件;拓展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工程养路机械等产品领域,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加快铝镁合金等新材料的应用。
新能源汽车。以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纯电动轿车、客车和专用车;依托孝义华夏动力,开展CNG和LNG燃气汽车技术、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关键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石墨烯电池技术、铝镁轻量化材料应用等技术开发;推动零部件行业实现与省内整车生产企业的同步研制、模块化供货。打造孝义电动汽车产业基地。
煤机装备。依托文水安泰、孝义金晖等龙头企业,积极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发展适用各类煤层和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三机一架自动化、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自移式破碎站、转载机等智能化成套设备,重点布局文水、孝义、离石三大煤机制造产业集群。
煤层气装备。发挥石油钻具装备、煤机装备研制优势,依托煤层气开发利用研究中心,加快煤层气钻探尖端技术、井下松软煤层高效钻进技术等研发,发展煤层气勘探高精尖勘探装备、定向钻机、智能化排采系统、径向钻机等产品。
煤化工装备。发展智能环保焦炉成套设备、特种煤炭气化成套装备、劣质煤综合利用成套设备以及特种材料设备,加快攻关大型、高压、高温、高效化工装备技术,洁净利用“三高”劣质煤技术等,打造吕梁煤化工装备品牌。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电子信息制造。依托柳林李家湾光电子产业园,发展汽车电子、信息安全、天地一体宽带卫星、电子专用设备、综合服务器等产品;鼓励发展新型计算、先进存储、体系安全保障等技术、设备;支持开展专用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等技术的开发及产业示范。
信息服务。依托吕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快开发自主可控制造业软件关键技术,发展信息系统集成、运维服务、工业控制软件、工业软件等产品和解决方案,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产业发展与示范应用;开发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电子商务、智慧旅游、APP等信息消费产品及平台,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发展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安全技术研发,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研发与应用;吸引一批移动互联网软硬件研发、系统集成、电子交易、信用服务等龙头企业落户。重点推进吕梁华为云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将该中心建成集高端智能制造中心、现代服务业支撑中心、大数据处理中心和省内信息消费中心为一体的全省云计算产业支撑中心。
(三)新材料产业。
新型化工材料。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优势,突破适合吕梁煤种的气化等技术,发展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等产品;发挥焦化优势,发展焦炉煤气-甲醇-烯烃、煤焦油-针状焦-超高功率电极、煤焦油-沥青-碳纤维、苯-已内酰胺-尼龙等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构建以无机盐、氯碱及下游盐化工深加工产业链;发展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及生物化工材料。
新型金属材料。发展高强高韧和专用特种钢材、精密带钢、取向硅钢等,增强冶炼-钢材-深加工全产业链竞争力;发挥铝土矿-氧化铝产业优势,推进铝深加工项目建设,重点依托中铝华润、孝义信发、孝义兴安、交口信发等企业打造兴县、孝义、交口、柳林、中阳五大铝产业园区,通过轻合金项目的上马,重点围绕工业铝材、航空航天、远洋运输、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铝材需求,积极上马高端铝材加工,实现进口产品替代。要突破铝合金板材新型轧制技术,发展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的铝板带、铝箔材、铝型材产品。发展高性能镁合金材料,重点依托交城晋阳、孝义东义等企业,发展应用于汽车、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领域新型轻量化镁合金产品,拓展镁深加工产品应用范围。依托交城融和磁材、交城高科稀土、岚县中磁浩源等企业,发展低稀土含量永磁材料、高温永磁材料等钕铁硼材料。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柳林森泽煤铝公司,发展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和白炭黑等新材料;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开发超细煅烧高岭土、聚合物用改性煅烧高岭土等高岭土深加工产品。依托华润福龙、中阳桃园东义等骨干企业,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空心砌块、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承重和非承重类产品,发展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窑炉专用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等。依托岚县三鑫继亨,发展高炉热熔渣保温纤维棉等新型多功能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及配套绿色装饰装修建材。
前沿新材料。鼓励发展新型碳纤维材料、玄武岩连续纤维材料、石膏纤维材料(晶须)、高性能膜材料、石墨烯材料等产品;发展电磁防护、碳化硅半导体等电子材料;发展纳米碳酸钙、纳米二氧化硅等纳米材料;发展防水材料和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新型活性碳材料、可降解环保材料等;引导发展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加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与基础材料研究等。
光能产业材料。依托晋能清洁能源、交城国利天能、汾阳昊阳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电池组件、光能产业配套项目建设,利用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市场为导向,引进一批技术先进、指标领先的光能产业材料项目,在硅片加工、超白玻璃、太阳能背板、光伏铝边框及支架、包装材料、小组件及电缆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规模生产、上下游配套的吕梁光能产业链条,使吕梁光能产业在全省领先,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四)现代医药产业。
医药中间体、现代中药。依托交城新天源产品和技术优势,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5000吨β-已内酰胺抗生素医药中间体等项目建设为重点,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中药厂产业基础,支持道地药材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加强创新中药及复方中药的开发研究,加强中药制剂创新和经典方剂二次研发,发展中药饮片和道地药材深加工,开发抗肿瘤类、慢性病、妇科儿科用药、心血管类、纯中药戒毒新药等现代中药。
四、实施重点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我市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设,形成制造业创新中心;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模式,建设创新设计技术联盟、产学研创新联盟等;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等,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引导产学研用合作,建设重点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工程化、产业化中试基地,加快实施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强化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提升完善技术成果信息发布、共享、对接和交易服务平台。
推广知识产权应用。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转移交易体系;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推动实施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提升工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专利评估、收购、运营、风险预警和应对。
发展和培育众创空间。积极推进“互联网+”产业政策的落实,支持孵化器、科技园、创业园等载体发展;支持对旧厂房、宿舍楼、SOHO空间等改造,建设集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于一体的众创空间等新兴孵化载体;开展大企业带小企业、产业基金+专业平台、交流社区+开放性办公等模式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逐步发展块状经济。根据山西省块状经济发展战略,发挥我市地域优势,结合大运公路两翼产业带、108经济走廊、大太原都市圈等,实施重点带动;对产业集聚区组团和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进行捆绑、联动开发,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集研发、设计、生产、装配于一楼的“楼宇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打造制造业块状经济区,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市级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工业园区产值等信息统计管理制度;研究提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市级加强对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论证和指导,明确市、县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制定工业园区管理办法,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完善管理机制,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市、县分级考核和“优进劣退”机制;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多赢”的开发模式。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制造过程智能化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深化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集成应用,提高企业在工艺流程改造、在线监测、质量性能提升、营销服务等领域的系统化整合能力,实现智能管控和全流程监控;推动大中型企业全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研究智能工厂(车间)建设标准、试点,建设一批智能工厂(车间)。
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吕梁云计算中心这一平台,推进吕梁华为云数据中心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计算等新型制造模式;建立工业大数据开放平台,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开展个性化制造和精准营销,创新云制造等生产和经营模式。
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局域网、光纤网等建设,做好“互联网+”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工业云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软件服务、制造资源、标准知识的开放共享;加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物联网等综合化标准体系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四)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提升传统产业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源市内转化率,加快冶金、焦炭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延长发展煤-电-铝、煤-焦-化、煤-气-化、煤-电-铝-材等循环链条,建立全产业发展模式;引导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先进高载能企业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发展精深加工。
引导加快技术改造。把技术改造摆在转型发展的核心位置,落实省出台的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的意见;做好企业技术改造动态监测;全面执行省级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项目导向计划,引导支持企业建立技术改造长效机制。
提升工业基础能力。紧紧抓住国家工业强基政策机遇,组织实施一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四基”项目;探索创新工业强基推动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支持;开展示范应用工作,逐步探索形成推动工业强基的新模式。
促进企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促进集约化经营;鼓励中小企业实施模式创新,发展专业化制造业;引导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提高协作配套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制造企业。
(五)引导产业融合创新。
发展生产服务新业态。支持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心态及包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创新设计产业;鼓励企业开展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开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节能环保、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型服务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积极打造各类专业化网络平台。
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推动企业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个性化产品设计、众包设计、众筹设计等网络制造新模式,发展大规模定制化生产。鼓励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发展远程咨询、专业维修、在线商店等新型服务业态,从提供设备向一体化服务转变。
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新业态。引导军工企业发展与军工技术同源或工艺相近的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安全防护等产业;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军品科研生产、项目建设;支持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动军工单位科技创新平台对高校、民用科研机构开放共享。
(六)强化质量品牌建设。
提升工业产品质量。不断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引导工业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追溯能力;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探索应用第三方信用评估服务,建立工业企业质量诚信社会评价机制。
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引导和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鼓励企业收购国内品牌,促进自主品牌的全国化;建立品牌培育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宣传,提高品牌影响力;发展专业品牌运营机构,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公共服务。
提高企业安全水平。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研发和推广安全专用设备,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实现危险工作场所的人机隔离、遥控操作、远程监控或减少在线操作人员;加强分类指导,开展各行业领域安标创建,增强事故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七)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推进节能低碳改造。全面推进焦化、钢铁、化工、水泥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设备(产品);积极引领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和节能长效机制;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能耗限额标准管理;加快完善能效领跑者制度、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市场机制,积极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推进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提升节能减排率等;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引导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实施科技引领战略,提升产品档次,扩展市场应用;推进固废综合利用生产绿色节能新型建材,煤矸石、冶炼渣生产新型功能材料;开展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加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强废旧材料、电子电器产品等回收利用,积极实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加快共性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绿色环保原材料开发,培育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在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鼓励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市场、产品等公共服务,引导企业间、产业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深化推进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现减量、循环、高效利用资源;通过项目扶持、项目对接等方式,构建制造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循环经济试点,构建制造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八)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加强商务合作。探索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注重产业链配套,实施集群式引进、专题性推介、区域性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力争更多引进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支持企业以BOT、PPP等模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增强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能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引导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
深化区域合作。把握“一带一路”机遇,利用山西品牌丝路行、境外合作园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载体,推动我市产业和品牌产品走出去,引导市内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国际合作,引导外资投向我市先进制造业。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内陆协作拓展区、中原经济区、沿黄经济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晋陕蒙等合作机制,推进省际交界试验区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强化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产业治理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实施负面清单、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府监管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市场化、法治化环境。
(二)突出政策引领,推进平台建设。
加强政策统筹和创新,研究制定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开展技术对标、管理对标、能效对标和对标咨询;建设公共服务系统和公共资源交易系统等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根据省里要求推进电子口岸“三个一”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互通互联、高效便捷通关模式;鼓励社会投资广泛参与,加快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创业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财税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创新符合制造业企业特点的产品和业务,加大对制造业支持;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BOT、TOT、资产证劵化等项目融资方式的运用;支持企业多元化融资,提高直接融资能力。严格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对企业研发投入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完善首台套、首批次等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支持力度;建立市内企业采购本市产品有效激励机制;引导各类基金等加大对技术研发、企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建设、工业园区开发等的支持。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探索开发适合制造业发展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四)健全人才体系,加大要素保障。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坚持把人才作为制造业振兴的根本,加大制造业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建立完善企业家、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人才配套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各类人才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和本土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制造业人才服务机构,健全人才流动和使用的体制机制。完善经济运行监测预警预测体系和纠偏机制,加强煤电油运综合协调。推进用地计划指标、环境容量、排污总量等优先向制造业领域倾斜。
(五)突出装备提升,加强要素控制。
加快装备水平的提升力度,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装备性能和效率;引导企业有序推进改革改制,支持和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导企业加强内部成本控制,挖掘生产潜力、消化成本上升压力,实施低成本战略,保持企业在价值链的竞争优势。
(六)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协调制度。
为了推进制造业发展,市政府成立吕梁市制造业振兴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制造业发展全局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市经信委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加强沟通协调、联络服务、检查督促,不断推进制造业发展各项工作。
各县(市、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规划方案并出台实施意见,完善推进政策措施,把制造振兴战略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各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强化目标责任制。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0月13日
附件
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序号 | 项 目 | 任 务 | 牵头单位 | 备注 | |
1 | 预期 目标 | 质量效益 | 制造业增加值率 | 市经信委 市发改委 |
|
2 | 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 | 市经信委 市发改委 |
| ||
3 | 两化融合 | 宽带普及率 | 市经信委 |
| |
4 | 绿色制造 |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幅度 | 市经信委 市发改委 |
| |
5 | 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市经信委 |
| ||
6 | 战略重点 |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 市经信委 市科技局 |
|
7 | 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 市科技局 |
| ||
8 | 推广知识产权运用 | 市科技局 |
| ||
9 | 发展和培育众创空间 | 市科技局 |
| ||
10 |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 逐步发展块状经济 | 市发改委 市经信委 市商务局 |
| |
11 | 大力发展工业园区 | 市经信委 |
| ||
12 |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 加快制造过程智能化发展 | 市经信委 市发改委 |
| |
13 | 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 市经信委 市发改委 |
| ||
14 | 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 市发改委 市经信委 |
|
序号 | 项 目 | 任 务 | 牵头单位 | 备注 | |
15 |
| 推进制 造业结 构调整 | 提升传统产业水平 | 市经信委 市发改委 |
|
16 | 引导企业技术改造 | 市经信委 |
| ||
17 | 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 市经信委 |
| ||
18 | 促进企业协调发展 | 市经信委 市中小企业局 市发改委 |
| ||
19 | 战略重点 | 引导产业融合创新 | 发展生产服务新业态 | 市发改委 市经信委 |
|
20 | 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 | 市经信委 |
| ||
21 | 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新业态 | 市经信委 |
| ||
22 | 强化质量品牌建设 | 提升工业产品质量 | 市质监局 |
| |
23 | 加强自主品牌培育 | 市工商局 市质监局 |
| ||
24 | 提高企业安全水平 | 市安监局 |
| ||
25 |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 推进节能低碳改造 | 市经信委 市发改委 |
| |
26 |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 市经信委 |
| ||
27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市发改委 |
| ||
28 |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 加强商务合作 | 市商务局 |
| |
29 | 深化区域合作 | 市商务局 |
| ||
30 | 保障措施 |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 市制造业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 |
| |
31 | 突出政策引领,推进平台建设 |
| |||
32 |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财税支持 |
| |||
33 | 健全人才体系,加大要素保障 |
| |||
34 | 突出装备提升,加强要素控制 |
| |||
35 |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协调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