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关闭
索  引  号111423LL00100/2021-21589
发文字号吕政办发〔2021〕65号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0日
发文机关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  键  字
标  题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成文日期2021年11月20日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

22个市级专项规划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业态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高品质生活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非常规天然气利用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事业规划》《吕梁市“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装备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材料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产品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转型综改试验重大改革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六最”营商环境建设规划》《吕梁市农业现代化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吕梁市“十四五”“一带一路”开放型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等22个“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


“新基建”具有稳增长和促转型的双重功能,是信息社会的基石、数字经济的支撑,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动能,加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推动关键要素创新,促进均衡协调发展,维护国家安全战略,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根据《山西省“十四五”新基建规划》和《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一)主要成就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十三五”期间,各类新兴技术交织并进、融合互促,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不断演进升级,影响广度进一步拓展深化。“十三五”时期,吕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基建工作,抢抓机遇,强化新基建,新基建取得阶段性成果。

1.信息基础设施底座逐步夯实

“十三五”时期,吕梁市抢抓5G发展先机,加快建设5G基础网络,成立5G建设和应用服务专班,出台《2020年度吕梁市5G规划建设行动计划》,制定了《吕梁市免费开放5G公共资源清单》,第一批免费开放236项公共资源用于建设5G基站。全市建成11490个5G基站,开通1354个,市区、平川4县(市)县城、山上9县城核心区5G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1.9T,其中移动300G、联通1.2T、电信400G,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实现村村通网络覆盖,互联网服务、电商服务惠及千家万户。

2.融合基础设施成效稳步显现

依托气候、地质、电力、区位等优势,大力推进大数据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5G煤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吕临能化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通(山西)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5G+智能矿山应用创新孵化基地”,吕临能化庞庞塔煤矿智能化矿山获得全国第一张“5G井下专网”证照,建成170个井下5G基站,实现5G网络井下全覆盖。“数谷吕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山西省超算中心等先后落户吕梁,连续三年举办 “数谷吕梁•智赢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累计签约项目57个,签约金额54.33亿元,落地项目52个。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吕梁通”APP上线运行顺利,“吕梁通”城市综合服务平台日益成为民众和企业的“网上超市”,2019年荣获中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年度优秀产品奖,2020年8月,升级版的“吕梁通”城市综合服务平台(1.3版)上线运行,涵盖行政事项、医疗保障、便民服务、缴费服务等10大类227项服务;建成村医通系统、远程协同诊疗信息系统,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实现医、人、数据、知识共享。数据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20年7月,“天河二号”吕梁计算服务中心成功挂牌“山西省超级计算机中心”;2020年10月,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获得全省首个国A认证;正在建设山西中交高速中西部数据中心,将建设机柜40000个。大数据企业发展取得顺利进展,吕梁市引进北京思源政通、北京航天驭星、北京中景合天、上海积成能源、深圳莫比嗨客智能科技、山西森软科技等大数据企业,深入对接、全力推进项目合作,促成了吕梁数霖科技有限公司、中阳慧远数据有限公司、吕梁市云计算运营公司、吕梁农数科技有限公司、吕梁市智信网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10多家大数据企业注册成立、落地运营。数据产业招商活动取得积极影响,先后举办了四届大数据产业发展大会,“数谷吕梁”推介会等招商平台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3.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快步推进

“十三五”时期,吕梁市着力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吕梁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积极行动,成立5G工业互联网创新实验室、山西省智能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国防科技大学合作成立山西省维纳卫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吕梁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吕梁学院和吕梁市云计算运营公司把握机遇,联合成立“大数据分析和图像处理联合实验室”。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联通山西分公司联合成立“5G+智慧煤化工创新实验室”。

加强与省内外院校、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国防科技大学合作建设“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组,计算能力达4550亿次/秒;建成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和“天河二号”吕梁云服务中心,机柜总量1300多个。与太原理工大学签署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太原理工大学吕梁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签约了“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协议”“创新生态、新技术及能源技术规划合作协议”“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协议”“数据安全建设、人才培育引进和干部业务培训合作协”“能源互联网建设合作协议”“共建超算中心合作协议”“共建山西高效铝冶炼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议”“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共建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共建智能煤机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共建绿色钙基微纳复合新材料研发中试基地合作协议”等市校具体合作项目。截止“十三五”期末,吕梁市已与浙大、北航、北理工、厦大等10所重点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聘请院士专家121名,引进3名博士,组建研发与智库服务团队,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8个。

(二)存在不足

“十三五”时期,我市新基建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基础,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1.体制机制创新不足

目前,我市新基建存在投资人和运营商之间的协调不畅、数据共享不足等难点,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新基建项目全过程管理、检测、监控机制,完善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协同联动机制,畅通数据开放共享渠道,建立容错机制,优化营商环境。

2.新基建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我市新基建主要集中在城镇智慧化升级与社会服务提升工程方面,新基建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新基建对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力、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新成立或在建的大数据中心缺乏重量级大数据企业入驻,缺乏专业的运营服务团队,行业与产品细分不够,存在设备闲置、算力过剩现象,储能算力尚待释放。大数据企业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领军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较少,竞争力还不强。

3.新基建关键技术水平较低

我市新基建项目技术水平低,数据“孤岛”普遍存在,技术创新不足,项目主要以跟踪模仿为主,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积累及发展不够。建成的新基建项目向社会开放的数据资源不多。

4.新基建创新能力不够

我市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仍为空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数量不多,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意识薄弱、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进一步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拓展创新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5.新基建人才储备不足

我市经济发展、收入水平、营商环境和创业环境等优势不明显,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新基建发展要素短缺,亟需的人才智力资源紧缺,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更是匮乏。院校、研究机构和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难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人才资源对新基建的支撑严重不足。

(三)发展机遇

“十四五”是吕梁市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也是吕梁新基建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提出“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的要求,新基建是“六新”突破的先行官,我市发展新基建迎来发展良机。

1.自然和区位条件为新基建提供先天优势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是山西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黄河流域沿线重要地区,与陕西毗邻,与太原相连,是加速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经济圈,推动黄河流域沿线新基建、承接数字产业的优选之地。全市属于半干旱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较大,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9℃左右,吕梁发展新基建先天优势明显。

2.政策环境为新基建提供重要机遇

山西省是全国唯一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省聚焦“六新”突破,大力发展大数据,全面推进新基建,出台《山西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山西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的若干政策》《山西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山西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山西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0-2022年)》《山西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为吕梁市新基建提供了巨大政策红利。吕梁市应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契机,用好“先行先试”的重大政策机遇,加快发展新基建。

3.产业基础为新基建提供有力支撑

吕梁市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相对低廉,军民融合基础较好,工业体系较为完备,数字经济发展态势强劲,为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提供了强力支撑和广阔舞台。吕梁市煤电资源富集,到“十四五”末,全市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1.025亿千瓦,风能、光伏发电能力不断提升,能源保障充足,具有电价优势,将有效吸引5G基站、数据中心等龙头项目在吕梁布局建设,有利于支持大数据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前,吕梁数据中心建设名列前茅,“天河二号”云计算中心计算能力全国领先。

4.发展任务为新基建提供新的动能

“十四五”时期,吕梁市将聚焦“六新”突破,着力打造铝镁新材料、大数据产业、清香型白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成气产业、新型煤化工、名特优功能食品、黄河板块旅游目的地、康养产业等“九大基地”,为新基建发展提供了全新比较优势,带来了新的发展动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按照吕梁市建设“五个吕梁、九大基地”的战略任务,抢抓数字新基建发展制高点,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提升长期供给质量和效率,推进普及应用,强化安全保障,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内在需求,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实现我市转型出雏形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抢抓机遇,统筹布局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抢抓政策机遇,以适度超前的理念开展新基建建设,充分发挥集约化、智能化建设优势,加快技术创新应用,夯实基础支撑能力,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的基础设施发展,开拓思路,科学布局,策划一批新基建重大项目,滚动推进实施。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和数据信息保护,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2.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加大政策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投资的主体作用,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实施,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推动形成以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政企协同机制。积极采取PPP模式,拓展新基建融资渠道,发挥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作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投资回收期和长远发展。

3.服务产业,保障民生

加强新技术应用示范,推动创新资源聚合,带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立足于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科技创新发展,侧重产业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新基建推动产业结构变革,打造“数谷吕梁”战略竞争优势。着力解决基础设施与民生需求相脱节、不配套、不协调等问题,新基建要在服务和保障民生上取得新突破。

4.开放共享,互联互通

树立数据开放共享理念,完善相关制度,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大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力度,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与信息流通,缩小区域、城乡之间数字鸿沟。

5.迭代推进,量力而行

充分考虑吕梁市资源需求和供给差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发展,寻找新基建的重点突破口,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在最需要的地区、领域、场景率先启动,逐步推进。科学论证项目建设必要性、可行性,合理安排资金,坚决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无序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全市新基建规模和发展水平基本满足我市转型出雏形需要,基本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完备、融合基础设施赋能广泛、创新基础设施核心突破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全省重要的数据中心集聚区和数字经济发展领跑区,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信息基础设施支撑更加有力。力争到“十四五”末,建设5G基站8000座左右,基本实现全域覆盖,与垂直行业应用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基本成熟,对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显著增强。

——融合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备。力争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集“数据中心—数字产业—融合应用”于一体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完备、融合基础设施广泛赋能、创新基础设施驱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创新基础设施活力明显增强。力争到“十四五”末,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三中心两基地”,即国家级超算中心、环首都数据存储中心、国家重要数据资源灾备中心、国内先进的信创产业适配基地、国内先进的数据服务应用基地。

——人工智能试点示范取得成效。打造晋西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力争到“十四五”末,形成5个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应用场景,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等重点产业集群。

2035年,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均衡协同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广泛应用,创新基础设施能力大幅提升,全市新基建发展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吕梁版“国之重器”;产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不断提高,助力数字经济达到全国中游水平;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形成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服务均衡普惠基本形成,促进社会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发展,为吕梁全面实现转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三、重点任务

(一)加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夯实数字基础新底座。

围绕新发展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为基石,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空地一体化的网络空间。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快推进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推进新型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约高效、智能绿色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夯实全市数字基础设施新底座。

1.建设高速智能通信网络

超前布局5G网络,增加5G基站站址储备、建站规模,加大基站选址、用电等支持力度,实现社区室外连续覆盖,重点区域、典型应用场景精准覆盖。全面推进高速公路、重要国省道、高铁等交通干线及交通枢纽5G连续覆盖。完善无线宽带网络布局,基于补盲、补热原则,实现全市交通系统、热点区域及重点区域的5G连续覆盖,推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建筑物建设“三同步”,打造以5G为重点的无线宽带城市。开展铁塔、管道及配套设施共建共享。结合应用场景、联合场景建设,在电网、公安、应急管理、专业园区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建设5G专网,开展基于5G技术的移动电子政务应用试验建设。围绕能源、交通、医疗、旅游、教育等重点行业,开展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保障5G基站建设各类要素资源供给,加快各类社会公共资源向5G基站的开放共享。

2.全面提升固定宽带服务能力

大力推进千兆光纤宽带建设,超前布局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持续提升固定宽带传输能力和网络覆盖范围,建设千兆固网智慧家居集成应用示范小区,促进千兆固网应用落地,力争2025年全市新增5千户千兆用户。加快千兆光网城市建设,打通光纤网络最后一百米,推进实现用户体验过百兆、家庭接入超千兆。围绕数据中心集聚区、重点产业园区等市场需求,实施精准建设、精准扩容,开展直连网络建设。加快IPv6升级改造步伐,推进IPv6规模部署应用,推进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推进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在持续提升行政村光纤网络覆盖水平的基础上,推进光纤网络向自然村延伸,全市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千兆宽带覆盖率达到80%以上。

3.推进泛在感知网络设施部署与卫星互联网建设

依托“天河二号”省级超算中心、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中西部大数据中心三大数据中心优势,推进部署物联网终端和智能化传感器,提升工业、农业、交通、物流、能源、旅游、节能环保、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网络覆盖率。分阶段谋划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未来空间网络基础设施,提前布局以量子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未来网络。立足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布局遥感卫星、北斗系统等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卫星定位,增强基准站资源共建共享,在城市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国土测绘等方面实施“卫星+”示范应用工程,促进天空地一体化卫星遥感大数据产业发展。

4.积极发展新技术基础设施

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试点示范。瞄准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积极开展生物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自主无人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攻关,打造晋西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智杆”“智路”“智车”“智品”“智桩”“智园”“智区”“智链”。

推动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推进安全可扩展区块链广泛应用,加快开展区块链底层通用技术研发,在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侧链与跨链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以联盟链为重点,发展区块链服务平台,推进区块链在政务服务、能源、制造业、信用等领域应用。

提升云技术基础服务能力。开展容器云、微服务、云操作系统、服务网格、全生命周期开发流水线等云原生技术的探索创新,提升数据治理、AI服务能力,实现云端开发、部署、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云应用规模,开展政务云多区域、多层级协同创新,助力数字政府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推进能源、制造、医疗、交通、教育等各领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企业从产品化转向服务价值化。

5.统筹推进高水平数据中心建设

形成大数据中心集聚效应。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市能源、气候、区位等基础优势,办好“数谷吕梁 •智赢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推进一批高质量数据中心建设,加大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优化全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布局,形成集聚效应,推进“数谷吕梁”建设迈上新台阶,打造山西重要的数据中心集聚区。

构建大数据中心体系。坚持数据中心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统筹土地、电力、网络、能耗指标等资源,优化数据中心存量资源,合理布局建设各类数据中心。依托太原理工大学吕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挥吕梁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作用,加强与国防科技大学的合作,推动“天河二号”机组的升级和未来“天河三号”在吕梁的落地,力争“十四五”时期建成国家超级计算中心。通过建设高质量大数据中心,吸引新基建企业、专业运营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入驻,努力将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中西部大数据中心建设成为环首都数据存储中心和国家重要数据灾备中心。推动吕梁5G云计算中心建设,积极配合山西省改造扩容吕梁至各数据中心集聚区的直达通信链路建设。围绕培育新动能,推进中西部数据中心等5个总投资23亿元的大数据产业项目,晋西北建筑产业园等16个总投资152亿元的新兴产业项目。到“十四五”期末,全市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3万架。

促进大数据中心绿色化发展。加强存量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探索推进氢燃料电池、液体冷却等绿色先进技术在数据中心试点应用,以通用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吕梁)为纽带,支持建设具有自主核心创新能力的绿色数据中心,优先支持设计能源利用效率(PUE值)小于1.3的数据中心,重点发展低时延、高附加值、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的第一、二、三类业务数据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绿色云计算中心。

(二)大力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培育转型升级新优势。

1.打造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新高地

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推进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应用平台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全市8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打造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创新活跃的解决方案商。建设运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大力推广标识解析应用。

重点开展企业内外网改造。推进覆盖全市主要工业园区的高质量外网建设,加快吕梁市开发区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现5家骨干企业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深化煤焦、钢铁、医药等行业企业与基础通信运营企业对接合作,建设“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打造“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加速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推进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行业性、功能性平台建设,强化平台资源集聚能力。到2025年,全市企业“上云上平台”意识和积极性显著提升,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走在全省前列,形成5家实力较强、省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上云企业超过1000家。

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基础设施。鼓励重点企业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入到研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挥数字化对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作用。充分应用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云多端”智慧分享平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深化重点企业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推广定制化生产和精准营销新模式。支持传统商超企业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平台,为传统商超打造线上运营系统,搭建零售供应链平台,推动传统商超转型升级为数字零售。推进覆盖消费服务生态的智能供应链体系建设。有序推广无人超市、智能便利店、自助售货机、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业态。

聚力升级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聚焦绿色能源转型、先进制造升级、数字产业培育,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连接,加快培育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兴业态,加快“吕梁制造”向“吕梁智造”转变。开展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推动生产装备向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等方向升级。鼓励传统制造企业聚焦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在线监测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改善老旧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力,部署建设生产控制软件、经营管理软件和研发设计软件,优化升级生产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积极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制造业的故障预警、远程监控、远程维保等全流程应用。鼓励企业“云建设”,支持吕临能化、离柳焦煤、中阳钢铁、鹏飞集团、金辉焦化、东义焦化、信发化工、金兰化工、汾酒集团等企业开展省级、国家级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搭建全市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提高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重力打造矿山智能化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煤、焦、铁、铝等矿山的融合应用,实现精准管控、精准决策、智慧管理。构建井上、井下多网融合“一张网”,建设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煤矿示范项目,构建智能煤矿中台,培育数字化拓展应用。推进全市煤炭企业生产经营信息采集平台建设。抓好吕临能化有限公司庞庞塔智能矿井、山西东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智能化改造、正利煤业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为代表的示范项目建设,全面推动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改造,加快主运输、供电、通防、排水等安全生产系统智能化改造,加速开展掘进工作面智能化建设,打造智慧矿山样板。

着力构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交通智能化建设,打造智慧交通体系,推进吕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涵盖人、车、路、云、环境协调运行的新一代交通综合运行监测平台。推动基于交通大数据的综合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全流程监控管理,实现重点领域安全风险的检测预警和风险防范,助推吕梁“平安交通”建设。依托太原至吕梁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布设感知、采集、检测、监测等智能终端设备,推动5G、北斗、车路协同、ETC等技术融合应用,构建多网融合的智慧公路基础设施,打造智慧高速公路。聚焦交通、环境、安全等场景,提高城市智能感知能力和运行保障水平。实施智慧交通提升行动计划,开展交通设施改造升级,对道路、路边标志、交通信号系统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车辆与道路的实时通信,构建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吕梁大武机场智慧化服务系统,推进数据共享、协同高效、智能运行的机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建设智能物流基础设施。打造全市智慧物流骨干网络,依托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打造货运中转、商业贸易、物流服务、数据服务等融为一体的跨区域市级智慧物流园区,重点做强“离柳中方”物流圈。依托城乡公路网,建设一批专业型县级智慧物流配送中心,依托同城车货匹配、智慧共配、运力众包等“互联网+货运物流”新业态打造网络货运平台,支持推广智慧仓库、智能快递柜等运营设施智慧化建设。建立综合性智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逐步推进政府部门、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等信息互联互通,构建一体化智慧物流服务体系。

持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区块链溯源、乡村旅游App等5G应用场景落地。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构建农业农村数据专题库,建设统一的数据汇聚治理和分析决策平台,构建全省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建设智慧农业精准位置服务网络,建设北斗智能装备与互联网应用研发平台,打造农业农村天空地一体化观测体系。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充分发挥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利用人才优势,打造数字农业产学研贯通发展综合体。加快文水县、孝义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加速5G、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石楼县“AIPA”智慧决策型精准农业一张网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县(市、区)打造特色旱作农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支持岚县土豆、临县红枣、中阳木耳、交城骏枣等特色种植业、林果业数字化发展,推进交口韦禾、南山百世食安、文水大象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智能化建设,推进农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发展智慧农业。

2.丰富数字化治理基础设施新维度

推进“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政府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按照“五个一”的思路和要求,加快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步伐。按照“一朵云、一张网、一平台、一系统、一城墙”总体要求,进一步理顺市级“一局一公司一中心”管理运营架构,承接好省级应用系统。建设完善市级领导驾驶舱智慧应用系统功能,加快建设县(市、区)级“领导驾驶舱”,进一步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实施数字政府基础能力提升行动,统筹政务新基建建设,加强市县两级政务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分散的云计算软件和硬件资源,为全市各级政务部门提供新基建保障,初步形成高速、泛在、融合、智敏的数字政府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天河政务云、华为云政务部分对政务数据资源的集聚作用,全方位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等政务基础设施,实现吕梁市、县、乡、村四级外网全覆盖和带宽大提升推动政务数据汇聚融合;推进市直单位政务系统“上云”,推进全市政务视频业务的汇聚、交换、共享,实现高清视频大规模实时传输,打造高效便捷的全市电子政务视频专网。加大“吕梁通”APP推广应用力度,拓展“吕梁通”APP服务广度深度,提升“吕梁通”APP服务能力,推动行政审批、市民办事、网格化管理、社保、养老助残、环保、12345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事项全部接入“吕梁通”,升级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线上政务服务全程电子化“一网通办”,打造“智慧政务”。

推进智能绿色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智能环保基础设施,统筹各类监测站、地面观测站部署,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深度融合,初步实现全市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转型。依托物联网打造天空地水一体化透彻感知网络,实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建设全市环境污染溯源PM2.5、O3分析实验室及吕梁市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建设县级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优化布设微观站设备,形成覆盖全市域的立体式、高密度的“大气环境监控网络”,实现数据大集成、大整合、大共享、大治理。优化智慧水利基础设施布局,初步构建多元融合、纵横联动的水利大数据系统,基本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总体目标。

推进智慧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运用5G、NB-IoT(窄带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时化、智能化评估消防安全风险,提供火情实时预警服务,动态化、可视化监测消防设备状态信息。建设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平台,构建智能精密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和智慧精细的防御指挥、保障服务体系。统筹利用现有广播电视资源,建设全市应急广播灾害预警应急平台,构建覆盖全市的应急广播体系,向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和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服务。建设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安全网络,构建市级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和智慧决策平台。设立市级区域应急物资储备流通中心,形成多中心布点、市县分级、全市域覆盖的保障网络。建设全市应急管理专用窄带数字集群,实现应急救援重点区域信号覆盖,构建智慧协同疫情指挥及应急联动响应管理体系。

3.实现社会服务新型基础设施新突破

发展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构建“互联网+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全省各级教育平台数据与资源,形成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服务全市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强化线上资源推广应用,加快线下智慧教育智能终端部署,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教育资源平台共享上链,做到教育数据可信、教育过程可溯源、教育资源可协同,提升全省校园教育基础服务能力,支持离石等县区设立“智慧教育示范学校”。加强数字化特色课程研发,依托5G、云计算、大数据等建立智能教学系统,探索开展高清远程互动教学、AR/VR沉浸式教学、AI教学管理等交互式个性化教学新模式,推广微课堂、慕课、共享图书馆等智能学习应用。推动精准定制化教育服务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延伸,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提升智慧医疗基础设施。推动运用5G等新技术改造提升医疗基础设施,加快部署智能医疗健康设备。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应用,按照国家、省级关于医疗健康大数据顶层设计,完成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任务。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一码通”、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信息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创新应用。推进区块链医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开展智慧医院自动化物流系统试点。建设吕梁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构建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及联动响应体系。大力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实现三级综合专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达到50%以上,拓展智慧医疗应用创新。

培育智慧康养基础设施。建设全市互联网养老平台,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相关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推动老年人健康和养老信息共享开发。推进社区、家庭适老化、智慧化改造,打造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模式。支持企业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支持建设一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示范机构和示范基地。推进智能康养穿戴产品研发和产业发展,推进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发挥我市资源禀赋优势,嵌入康养小镇、康养中心、康养度假区、康养民宿、社区(村)医养联合体等模式康养业态,构建大康养格局。

创新智慧文旅基础设施。实施全市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构建吕梁文物资源大数据体系,推进汾阳市博物馆、太符观古建筑彩塑壁画等数字化保护项目,建设于成龙故居VR展馆等项目,支持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旅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开发。以吕梁市全域智慧文旅项目为牵引,加快吕梁智慧文旅云平台建设,推动13县(市、区)文旅数据大融合。提高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旅场馆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创新景区现场管理与应急处置等应用,提高景区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民间手工艺品、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传统文旅产业智能化升级,促进文旅资源数字化。推进“VR全景漫游”、“吕梁文旅一张图”、“一部手机游吕梁”、方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智慧化建设等智慧旅游项目,打造智慧旅游产品,鼓励景区发展 “云游览”、“云观赏”、“云吧”等新服务。支持汾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酒文化+大数据建设,在杏花村古村修复、酒旅小镇、仰韶文化遗址公园、中国白酒祖庭博物馆、老作坊、太符观扩建、汾酒博物馆迁建、现有汾酒厂区及周边村落风貌改造等项目中融合5G、大数据、AR等先进技术,建成有大数据支持的数字文旅、智慧文旅项目。推动新基建在四八烈士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红军东渡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等场馆的融合应用。

夯实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建设智慧社区平台,对物业、生活服务和政务服务等数据进行全域全量采集,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和应用支撑,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实施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对设备故障、消防隐患、高空抛物等进行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对出入社区车辆、人员进行精准分析和智能管控,保障居民人身财产安全。加强社区智能快递箱等智能配送设施和场所建设,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通过智慧社区平台,加强与各类市场主体合作,接入电商、配送、健身、文化、旅游、家装、租赁等优质服务,拓展家政、教育、护理、养老等增值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推进智慧社区平台与城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对接,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统筹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凝聚创新发展新能量。

1.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聚焦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基础研究,重点围绕“卡脖子”领域,集中优势资源,适度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引领能力,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多元投入机制。

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紧扣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争取重大战略项目和国家级、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体系。聚焦煤焦产业改造升级和煤层气致密气页岩气“三气”综合开发的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为我市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高质量服务。

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营机制。加强与北京大学、南方科大和国防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合作,深化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支持科研成果转化,重点攻关煤焦产业改造升级、绿色能源、铝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先进技术。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加入,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机制,提升科技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2.整合提升科教基础设施

聚焦重大科技创新、注重研发应用技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科教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产学研机构合作突破,建立产学研共同研究体,打造科教创新高地。

优化科教基础设施布局。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优化我市科教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技资源保障和共享服务水平。在新一代能源、新材料、信息安全等战略性领域,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为引领,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优化整合现有平台基地,推动吕梁机械、能源、焦化等行业企业加强与中科院、九三学社中央、国防科大、北航、北理工、南方科大、太原理工、山西大学、厦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层面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产业人才聚集,协调产业创新,加快技术创新应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太原理工大学吕梁产业技术研究院、山西酿造产业研究院(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等产学研共同研究体,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加快推进实验室建设。依托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等资源,聚焦前沿科学问题和产业集群核心关键技术,集中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协同攻关,力争创建省级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6个。加快建立覆盖能源互联网主要技术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实验平台。推进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建设,打造智能煤矿创新生态圈。

强化科学技术交流合作。完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围绕科技和产业重大需求,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精准引进人才,组建跨学科、综合性研发机构,汇聚一流人才和团队。构建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加强科研成果和仪器设备共享,打造高校科技研究创新交流平台。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部分大型企业依托转制研究院,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行业研究院,增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开展下一代战略性技术和产品开发。依托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构建全方位“点对点”政产学研融合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提高科技效益及经济社会效益。

3.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设施

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条,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打造升级版“智创城”。积极引入国内一流运营团队,打造以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创城(创业生态园),力争纳入全省“智创城”建设体系。高标准推进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等双创平台建设,加快孵化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鼓励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机构自建孵化器、加速器或与其他孵化器、加速器合作,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双创全产业链培育体系,提供“空间+孵化+基金+服务+生态”的双创全链条服务,培育“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成果交易—产业落地—企业上市”的高精尖科技产业创新业态。

建设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足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技术需求,加快完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制度,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管理机制,推行首席专家负责、项目专员管理,持续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发展多元化创新平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安全等战略性领域,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为引领,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整合现有平台基地,推动企业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应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技术转化服务体系。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为纽带,以重大需求和场景为驱动,发展研发设计、中试熟化、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各类服务机构,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中试基地、科学技术转移机构等建设,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四、重点工程

(一)网络基础夯实工程。

加快推动5G网络和千兆光纤宽带建设,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加大对网络枢纽、数据中心、骨干光缆等关键新型基础设施防护力度,强化信息系统网络安全保障。以吕梁中心城区为核心,建成辐射晋西的全省首批5G商用试点城市和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5G场景应用生态圈基本形成,5G赋能产业在重点领域集群化发展,5G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努力打造晋西信息基础设施领先城市。

3.推进泛在感知网络设施部署与卫星互联网建设

依托“天河二号”省级超算中心、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中西部大数据中心三大数据中心优势,推进部署物联网终端和智能化传感器,提升工业、农业、交通、物流、能源、旅游、节能环保、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网络覆盖率。分阶段谋划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未来空间网络基础设施,提前布局以量子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未来网络。立足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布局遥感卫星、北斗系统等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卫星定位,增强基准站资源共建共享,在城市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国土测绘等方面实施“卫星+”示范应用工程,促进天空地一体化卫星遥感大数据产业发展。

4.积极发展新技术基础设施

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试点示范。瞄准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积极开展生物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自主无人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攻关,打造晋西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智杆”“智路”“智车”“智品”“智桩”“智园”“智区”“智链”。

推动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推进安全可扩展区块链广泛应用,加快开展区块链底层通用技术研发,在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侧链与跨链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以联盟链为重点,发展区块链服务平台,推进区块链在政务服务、能源、制造业、信用等领域应用。

提升云技术基础服务能力。开展容器云、微服务、云操作系统、服务网格、全生命周期开发流水线等云原生技术的探索创新,提升数据治理、AI服务能力,实现云端开发、部署、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云应用规模,开展政务云多区域、多层级协同创新,助力数字政府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推进能源、制造、医疗、交通、教育等各领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企业从产品化转向服务价值化。

5.统筹推进高水平数据中心建设

形成大数据中心集聚效应。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市能源、气候、区位等基础优势,办好“数谷吕梁 •智赢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推进一批高质量数据中心建设,加大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优化全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布局,形成集聚效应,推进“数谷吕梁”建设迈上新台阶,打造山西重要的数据中心集聚区。

构建大数据中心体系。坚持数据中心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统筹土地、电力、网络、能耗指标等资源,优化数据中心存量资源,合理布局建设各类数据中心。依托太原理工大学吕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挥吕梁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作用,加强与国防科技大学的合作,推动“天河二号”机组的升级和未来“天河三号”在吕梁的落地,力争“十四五”时期建成国家超级计算中心。通过建设高质量大数据中心,吸引新基建企业、专业运营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入驻,努力将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中西部大数据中心建设成为环首都数据存储中心和国家重要数据灾备中心。推动吕梁5G云计算中心建设,积极配合山西省改造扩容吕梁至各数据中心集聚区的直达通信链路建设。围绕培育新动能,推进中西部数据中心等5个总投资23亿元的大数据产业项目,晋西北建筑产业园等16个总投资152亿元的新兴产业项目。到“十四五”期末,全市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3万架。

促进大数据中心绿色化发展。加强存量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探索推进氢燃料电池、液体冷却等绿色先进技术在数据中心试点应用,以通用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吕梁)为纽带,支持建设具有自主核心创新能力的绿色数据中心,优先支持设计能源利用效率(PUE值)小于1.3的数据中心,重点发展低时延、高附加值、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的第一、二、三类业务数据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绿色云计算中心。

(二)大力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培育转型升级新优势

1.打造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新高地

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推进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应用平台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全市8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打造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创新活跃的解决方案商。建设运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大力推广标识解析应用。

重点开展企业内外网改造。推进覆盖全市主要工业园区的高质量外网建设,加快吕梁市开发区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现5家骨干企业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深化煤焦、钢铁、医药等行业企业与基础通信运营企业对接合作,建设“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打造“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加速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推进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行业性、功能性平台建设,强化平台资源集聚能力。到2025年,全市企业“上云上平台”意识和积极性显著提升,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走在全省前列,形成5家实力较强、省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上云企业超过1000家。

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基础设施。鼓励重点企业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入到研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挥数字化对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作用。充分应用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云多端”智慧分享平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深化重点企业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推广定制化生产和精准营销新模式。支持传统商超企业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平台,为传统商超打造线上运营系统,搭建零售供应链平台,推动传统商超转型升级为数字零售。推进覆盖消费服务生态的智能供应链体系建设。有序推广无人超市、智能便利店、自助售货机、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业态。

聚力升级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聚焦绿色能源转型、先进制造升级、数字产业培育,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连接,加快培育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兴业态,加快“吕梁制造”向“吕梁智造”转变。开展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推动生产装备向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等方向升级。鼓励传统制造企业聚焦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在线监测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改善老旧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力,部署建设生产控制软件、经营管理软件和研发设计软件,优化升级生产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积极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制造业的故障预警、远程监控、远程维保等全流程应用。鼓励企业“云建设”,支持吕临能化、离柳焦煤、中阳钢铁、鹏飞集团、金辉焦化、东义焦化、信发化工、金兰化工、汾酒集团等企业开展省级、国家级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搭建全市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提高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重力打造矿山智能化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煤、焦、铁、铝等矿山的融合应用,实现精准管控、精准决策、智慧管理。构建井上、井下多网融合“一张网”,建设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煤矿示范项目,构建智能煤矿中台,培育数字化拓展应用。推进全市煤炭企业生产经营信息采集平台建设。抓好吕临能化有限公司庞庞塔智能矿井、山西东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智能化改造、正利煤业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为代表的示范项目建设,全面推动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改造,加快主运输、供电、通防、排水等安全生产系统智能化改造,加速开展掘进工作面智能化建设,打造智慧矿山样板。

着力构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交通智能化建设,打造智慧交通体系,推进吕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涵盖人、车、路、云、环境协调运行的新一代交通综合运行监测平台。推动基于交通大数据的综合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全流程监控管理,实现重点领域安全风险的检测预警和风险防范,助推吕梁“平安交通”建设。依托太原至吕梁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布设感知、采集、检测、监测等智能终端设备,推动5G、北斗、车路协同、ETC等技术融合应用,构建多网融合的智慧公路基础设施,打造智慧高速公路。聚焦交通、环境、安全等场景,提高城市智能感知能力和运行保障水平。实施智慧交通提升行动计划,开展交通设施改造升级,对道路、路边标志、交通信号系统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车辆与道路的实时通信,构建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吕梁大武机场智慧化服务系统,推进数据共享、协同高效、智能运行的机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建设智能物流基础设施。打造全市智慧物流骨干网络,依托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打造货运中转、商业贸易、物流服务、数据服务等融为一体的跨区域市级智慧物流园区,重点做强“离柳中方”物流圈。依托城乡公路网,建设一批专业型县级智慧物流配送中心,依托同城车货匹配、智慧共配、运力众包等“互联网+货运物流”新业态打造网络货运平台,支持推广智慧仓库、智能快递柜等运营设施智慧化建设。建立综合性智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逐步推进政府部门、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等信息互联互通,构建一体化智慧物流服务体系。

持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区块链溯源、乡村旅游App等5G应用场景落地。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构建农业农村数据专题库,建设统一的数据汇聚治理和分析决策平台,构建全省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建设智慧农业精准位置服务网络,建设北斗智能装备与互联网应用研发平台,打造农业农村天空地一体化观测体系。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充分发挥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利用人才优势,打造数字农业产学研贯通发展综合体。加快文水县、孝义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加速5G、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石楼县“AIPA”智慧决策型精准农业一张网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县(市、区)打造特色旱作农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支持岚县土豆、临县红枣、中阳木耳、交城骏枣等特色种植业、林果业数字化发展,推进交口韦禾、南山百世食安、文水大象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智能化建设,推进农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发展智慧农业。

2.丰富数字化治理基础设施新维度

推进“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政府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按照“五个一”的思路和要求,加快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步伐。按照“一朵云、一张网、一平台、一系统、一城墙”总体要求,进一步理顺市级“一局一公司一中心”管理运营架构,承接好省级应用系统。建设完善市级领导驾驶舱智慧应用系统功能,加快建设县(市、区)级“领导驾驶舱”,进一步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实施数字政府基础能力提升行动,统筹政务新基建建设,加强市县两级政务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分散的云计算软件和硬件资源,为全市各级政务部门提供新基建保障,初步形成高速、泛在、融合、智敏的数字政府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天河政务云、华为云政务部分对政务数据资源的集聚作用,全方位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等政务基础设施,实现吕梁市、县、乡、村四级外网全覆盖和带宽大提升推动政务数据汇聚融合;推进市直单位政务系统“上云”,推进全市政务视频业务的汇聚、交换、共享,实现高清视频大规模实时传输,打造高效便捷的全市电子政务视频专网。加大“吕梁通”APP推广应用力度,拓展“吕梁通”APP服务广度深度,提升“吕梁通”APP服务能力,推动行政审批、市民办事、网格化管理、社保、养老助残、环保、12345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事项全部接入“吕梁通”,升级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线上政务服务全程电子化“一网通办” ,打造“智慧政务”。

推进智能绿色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智能环保基础设施,统筹各类监测站、地面观测站部署,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深度融合,初步实现全市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转型。依托物联网打造天空地水一体化透彻感知网络,实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建设全市环境污染溯源PM2.5、O3分析实验室及吕梁市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建设县级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优化布设微观站设备,形成覆盖全市域的立体式、高密度的“大气环境监控网络”,实现数据大集成、大整合、大共享、大治理。优化智慧水利基础设施布局,初步构建多元融合、纵横联动的水利大数据系统,基本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总体目标。

推进智慧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运用5G、NB-IoT(窄带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时化、智能化评估消防安全风险,提供火情实时预警服务,动态化、可视化监测消防设备状态信息。建设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平台,构建智能精密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和智慧精细的防御指挥、保障服务体系。统筹利用现有广播电视资源,建设全市应急广播灾害预警应急平台,构建覆盖全市的应急广播体系,向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和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服务。建设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安全网络,构建市级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和智慧决策平台。设立市级区域应急物资储备流通中心,形成多中心布点、市县分级、全市域覆盖的保障网络。建设全市应急管理专用窄带数字集群,实现应急救援重点区域信号覆盖,构建智慧协同疫情指挥及应急联动响应管理体系。

3.实现社会服务新型基础设施新突破

发展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构建“互联网+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全省各级教育平台数据与资源,形成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服务全市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强化线上资源推广应用,加快线下智慧教育智能终端部署,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教育资源平台共享上链,做到教育数据可信、教育过程可溯源、教育资源可协同,提升全省校园教育基础服务能力,支持离石等县区设立“智慧教育示范学校”。加强数字化特色课程研发,依托5G、云计算、大数据等建立智能教学系统,探索开展高清远程互动教学、AR/VR沉浸式教学、AI教学管理等交互式个性化教学新模式,推广微课堂、慕课、共享图书馆等智能学习应用。推动精准定制化教育服务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延伸,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提升智慧医疗基础设施。推动运用5G等新技术改造提升医疗基础设施,加快部署智能医疗健康设备。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应用,按照国家、省级关于医疗健康大数据顶层设计,完成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任务。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一码通”、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信息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创新应用。推进区块链医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开展智慧医院自动化物流系统试点。建设吕梁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构建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及联动响应体系。大力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实现三级综合专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达到50%以上,拓展智慧医疗应用创新。

培育智慧康养基础设施。建设全市互联网养老平台,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相关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推动老年人健康和养老信息共享开发。推进社区、家庭适老化、智慧化改造,打造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模式。支持企业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支持建设一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示范机构和示范基地。推进智能康养穿戴产品研发和产业发展,推进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发挥我市资源禀赋优势,嵌入康养小镇、康养中心、康养度假区、康养民宿、社区(村)医养联合体等模式康养业态,构建大康养格局。

创新智慧文旅基础设施。实施全市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构建吕梁文物资源大数据体系,推进汾阳市博物馆、太符观古建筑彩塑壁画等数字化保护项目,建设于成龙故居VR展馆等项目,支持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旅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开发。以吕梁市全域智慧文旅项目为牵引,加快吕梁智慧文旅云平台建设,推动13县(市、区)文旅数据大融合。提高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旅场馆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创新景区现场管理与应急处置等应用,提高景区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民间手工艺品、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传统文旅产业智能化升级,促进文旅资源数字化。推进“VR全景漫游”、“吕梁文旅一张图”、“一部手机游吕梁”、方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智慧化建设等智慧旅游项目,打造智慧旅游产品,鼓励景区发展 “云游览”、“云观赏”、“云吧”等新服务。支持汾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酒文化+大数据建设,在杏花村古村修复、酒旅小镇、仰韶文化遗址公园、中国白酒祖庭博物馆、老作坊、太符观扩建、汾酒博物馆迁建、现有汾酒厂区及周边村落风貌改造等项目中融合5G、大数据、AR等先进技术,建成有大数据支持的数字文旅、智慧文旅项目。推动新基建在四八烈士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红军东渡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等场馆的融合应用。

夯实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建设智慧社区平台,对物业、生活服务和政务服务等数据进行全域全量采集,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和应用支撑,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实施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对设备故障、消防隐患、高空抛物等进行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对出入社区车辆、人员进行精准分析和智能管控,保障居民人身财产安全。加强社区智能快递箱等智能配送设施和场所建设,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通过智慧社区平台,加强与各类市场主体合作,接入电商、配送、健身、文化、旅游、家装、租赁等优质服务,拓展家政、教育、护理、养老等增值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推进智慧社区平台与城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对接,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统筹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凝聚创新发展新能量

1.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聚焦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基础研究,重点围绕“卡脖子”领域,集中优势资源,适度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引领能力,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多元投入机制。

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紧扣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争取重大战略项目和国家级、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体系。聚焦煤焦产业改造升级和煤层气致密气页岩气“三气”综合开发的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为我市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高质量服务。

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营机制。加强与北京大学、南方科大和国防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合作,深化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支持科研成果转化,重点攻关煤焦产业改造升级、绿色能源、铝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先进技术。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加入,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机制,提升科技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2.整合提升科教基础设施

聚焦重大科技创新、注重研发应用技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科教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产学研机构合作突破,建立产学研共同研究体,打造科教创新高地。

优化科教基础设施布局。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优化我市科教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技资源保障和共享服务水平。在新一代能源、新材料、信息安全等战略性领域,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为引领,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优化整合现有平台基地,推动吕梁机械、能源、焦化等行业企业加强与中科院、九三学社中央、国防科大、北航、北理工、南方科大、太原理工、山西大学、厦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层面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产业人才聚集,协调产业创新,加快技术创新应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太原理工大学吕梁产业技术研究院、山西酿造产业研究院(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等产学研共同研究体,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加快推进实验室建设。依托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等资源,聚焦前沿科学问题和产业集群核心关键技术,集中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协同攻关,力争创建省级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6个。加快建立覆盖能源互联网主要技术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实验平台。推进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建设,打造智能煤矿创新生态圈。

强化科学技术交流合作。完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围绕科技和产业重大需求,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精准引进人才,组建跨学科、综合性研发机构,汇聚一流人才和团队。构建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加强科研成果和仪器设备共享,打造高校科技研究创新交流平台。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部分大型企业依托转制研究院,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行业研究院,增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开展下一代战略性技术和产品开发。依托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构建全方位“点对点”政产学研融合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提高科技效益及经济社会效益。

3.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设施

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条,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打造升级版“智创城”。积极引入国内一流运营团队,打造以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创城(创业生态园),力争纳入全省“智创城”建设体系。高标准推进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等双创平台建设,加快孵化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鼓励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机构自建孵化器、加速器或与其他孵化器、加速器合作,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双创全产业链培育体系,提供“空间+孵化+基金+服务+生态”的双创全链条服务,培育“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成果交易—产业落地—企业上市”的高精尖科技产业创新业态。

建设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足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技术需求,加快完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制度,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管理机制,推行首席专家负责、项目专员管理,持续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发展多元化创新平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安全等战略性领域,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为引领,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整合现有平台基地,推动企业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应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技术转化服务体系。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为纽带,以重大需求和场景为驱动,发展研发设计、中试熟化、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各类服务机构,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中试基地、科学技术转移机构等建设,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四、重点工程

(一)网络基础夯实工程

加快推动5G网络和千兆光纤宽带建设,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加大对网络枢纽、数据中心、骨干光缆等关键新型基础设施防护力度,强化信息系统网络安全保障。以吕梁中心城区为核心,建成辐射晋西的全省首批5G商用试点城市和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5G场景应用生态圈基本形成,5G赋能产业在重点领域集群化发展,5G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努力打造晋西信息基础设施领先城市。

(二)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工程

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全部纳入关键信息安全监管,确保网络安全防护设施与新基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行。建设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安全保卫平台,对接省级数据安全运营中心和网络安全监控指挥中心,搭建完善市级数据安全运营中心,设立市级网络安全监控指挥中心,形成数据安全大脑,建立覆盖终端、用户、网络、云、数据、应用的多层级纵深防御、安全威胁精准识别和高效联动的安全服务能力体系。通过标准应用接口完成安全服务统一管理,对各种安全资源进行组合封装、编排调度,实现安全能力资源化,以服务化架构对外提供定制化安全服务,实现安全服务的统一注册、统一调度、统一监控。

(三)数据能力突破工程

依托吕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园区,发挥好“一委三院”和“天河二号”省级超算中心、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中西部数据中心“三大中心”作用,积极推进工业数字化、民生服务数字化、政务服务数字化,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拓展更具实践性的融合应用,实现从“挖煤”向“挖数据”转化。优先在机场、车站、大型酒店、高校、重点景区等公共场所、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布局5G站址规划和基站建设,不断赋能“数谷吕梁”。优化布局大数据中心,加快绿色数据中心改造升级,推进一体化数据中心建设,构建集数据采集、清洗、储存、标注、应用方一体的数据服务体系。支持山西数霖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在全市13个县(市、区)布局建设标注驿站,2025年前实现中心村、重点村标注驿站全覆盖,解决5万名标注员就地就业。加快专业数据集建设,推进人工智能、数据标注产业发展,提升数据分析能力,构建基础数据服务体系。扩大数据开放共享,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和潜能。积极推进大数据在生态环保、远程医疗、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大数据产业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四)前沿科技培育工程

围绕打造区域性一流创新生态总目标,实施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创新人才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示范区引领等创新工程,从应用端发力,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以一流人才和团队为引领,积极布局技术先进、运行高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前沿技术研究,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智能技术支撑能力。突出抓好规上企业创新全覆盖,统筹推进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为载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培育一批高科技领军企业。

(五)信创产业示范工程

以吕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杏花经济技术开发区、孝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契机,引进上下游企业,完善信创产业链条,推进信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开发区“双创”基地建设三个全覆盖,布局一批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标志性项目、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技术研发、应用适配、系统集成、运维保障、测试测评、标准验证、安全保密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软硬件协同发展良好生态。在大数据、新材料、清洁能源、清香型白酒、功能食品等重点产业和生态建设、污染防治、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六)产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以工业互联网网络、节点和平台建设为核心,推进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加快培育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兴业态,打造初具雏形的工业互联网城市。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围绕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产业智能化改造,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突出抓好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抓好产业智能化示范标杆。推动煤矿智能化升级,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重点带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转型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吕梁本地相关产业链补链强链。建设吕梁农数科技“五库两平台”、厂矿企业综合信息采集平台、智能大数据产业研究院“空间地理信息平台”。

(七)城镇智慧化升级工程

着力推进城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支撑。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重点围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能电网、智能水务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推广多功能杆、智慧水务、智慧燃气、智慧环保、智慧安防等新型智慧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物联网应用,提升城镇数字治理能力和水平。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八)社会服务提升工程

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推进社会服务资源数字化、社会服务主体数字化转型、社会服务数据开放共享,以网络化融合提高社会服务接入能力,促进社会服务均衡普惠。借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社会服务新模式,丰富数字消费应用,带动智慧政务、社会治理、远程医疗等新基建“补位”,助推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数量充足、布局合理,满足全市电动汽车充换电需求。中心城区等公用充电设施服务半径小于1公里。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设约1万个公共充电桩,形成覆盖全市、布局合理、高效智能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五、保障措施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确保“十四五”新基建规划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新基建领导小组,定期听取《规划》推进情况汇报,统筹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细化分工、落实责任,明确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联动机制,密切协同、凝聚合力、确保重点任务有力实施,重点工程有效落地,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加强监督评估

充分发挥监督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规划实施考核评估机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相关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制度,做到全面检测、定期评估和及时预警。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定期评估,就各项任务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适时适度优化任务、调整目标,促进规划的有效执行和落地。

(三)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加大新基建关键环节改革力度,修订重点行业准入条件,降低准入门槛,消除企业参与壁垒。创新监管方式,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针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等特点,采取柔性执法、审慎监管。优化精简审批事项,开展自我革命,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进行政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四)强化资金保障

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基金引导作用,组织实施新基建工程。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税收支持新基建的作用。加大信贷优惠支持力度,完善多级资本市场,开展1000亿元以上授信额度的新基建贷款专项,扩大中长期贷款规模,支持无形资产抵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政策,深化创新投融资机制,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金来源多元化。



  解读链接:【图解】市发改委关于《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的解读

  政策咨询:市发改委  8239747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