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关闭
索  引  号111423LL00100/2022-57177
发文字号吕政办发〔2022〕21号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9日
发文机关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  键  字
标  题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主题分类公路;水运;铁路;民航;邮政;其他 成文日期2022年04月29日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吕梁市“十四五”大数据发展

应用规划(2021-2025年)等10个市级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吕梁市“十四五”大数据发展应用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新技术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市域中心城市及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等10个“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前 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节点。

为科学指导“十四五”时期吕梁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以《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统领,并与《“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等规划相衔接,充分考虑吕梁市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发展目标和综合交通网络空间格局展望到2035年。规划空间范围为吕梁市域,规划内容包括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运输服务、安全智慧、综合治理等领域。

一、“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吕梁交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系列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并贯彻至建设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1.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

铁路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期末,吕梁市域范围内共有7条铁路,其中干线铁路呈“一纵一横”的网络格局,分别为瓦日铁路、太中银铁路;支线铁路包括岢瓦铁路、太兴铁路、吕临支线铁路、孝柳铁路、介西铁路。“十三五”期间,吕梁市共建成46处铁路战略装车点,在建3处。

公路网络持续完善。“十三五”期末,吕梁市公路总里程达17562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2232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83.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共11个县市(县级市)政府驻地实现高速公路贯通,148个镇、乡政府驻地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贯通,100%乡镇实现沥青(水泥)路贯通。

祁离高速公路、呼北高速公路(离石-隰县段)、静兴高速公路顺利开工,建设总里程274公里。汾石高速公路完成前期工作。国省道新建改建工程项目共计14个,总里程328.2公里。

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9378公里,占“十三五”规划目标的86.1%。其中,完成建制村通硬化路“畅返不畅”整治工程2902公里,完善提质工程268公里,养护提质改造工程3150公里,撤并建制村等较大规模人口自然村通硬化路301公里,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1857公里,县乡公路改造500公里,交通扶贫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43公里,林场林区道路34公里,危桥改造76座,危隧改造2座。完成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975公里。

“十三五”期间,建设完成二级客运站1个,乡镇客运站3个。截止“十三五”期末,全市已核定等级汽车站12座,其中一级站1座,二级站8座,三级站3座。

航空航线网络不断扩展。“十三五”期间,吕梁大武机场通航城市增加至20个,航线增加至19条,其中短途通用航空航线3条。除定班民航之外,机场还同时承担部分通用航空业务,包括飞行训练、航拍、公务机、短途运输等。

内河航道逐步改善。“十三五”期末,内河航道总里程335.5公里,其中可供船舶航行的黄河航道296.5公里,其他内河航道39.0公里。

管网骨架已具雏形。“十三五”期末,全市煤层气(天然气)已初步建成输气管线32条,总长度约1762.4公里。其中,国家级输气管线516.4公里,省级输气管线841.3公里,市级管线404.7公里。

邮政快递服务有效提升。“十三五”期间,加快城镇信报箱和村邮站建设,重点改善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邮政普遍服务水平,新增邮政普遍服务网点7处,实现建制村直接通邮率100%。

2.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运输规模不断增加。“十三五”期间各种交通方式运输规模稳步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其中:

铁路2019年完成客运量394.0万人次,完成货运量7310.3万吨,“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0.7%和21.6%。

公路2019年全市客运量20279.0万人次,“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0%。

民航2019年完成旅客吞吐量45.8万人次,“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45.4%;货邮吞吐量235.1吨,“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08.8%。

城市公交2019年客运量3183.8万人次,出租车客运量 1613.5万人次。

水运2019年完成客运量8.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4.8万人公里,货运量148.0吨、货物周转量58.0吨公里。

邮政2019年寄递服务业务量累计完成5711.0万件,规模基本维持稳定;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2296.8万件,比“十二五”末增长约12倍。“十三五”期间,快递业务规模的年均增长率达到64.0%,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运输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公交车辆从542辆增加至1098辆,增长102.6%;公交线路从69条增加至135条,增长95.6%;公交场站面积从6.9万平方米增加至12.2万平方米,增长76.8%。2019年居民出行公交分担率达到16.0%。

运输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推广新型公路客运模式。在开展公路客运经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的基础上,加快推广高速快运、商务快巴、旅游专线、赶集公交等特色客运服务。开通通用航空短途航线。“十三五”期间,为落实山西省打造通航强省战略,依托大武机场积极引进通航短途运输,先后开通了吕梁-太原、吕梁-大同、吕梁-临汾3条短途运输航线,每周执行通用航空短途运输21班次往返。多样化水上客运服务。已开通黄河吕梁段水上公交、旅游景点水上客运、水上漂流等线路,进一步推动“交通+旅游”融合发展。

交通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吕梁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10.5%。交通万车死亡率稳步下降,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一次死亡三人以上的较大交通事故实现“零发生”。

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完成高速公路路网智能监控、ETC电子不停车缴费升级改造,ETC实现全国联网。同时实现了全市道路客运联网售票。启动“互联网+交通”工程,推进互联网与交通运输业的深度融合。2020年,全面推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建设交通信号调优系统,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成立交通智慧大脑专班,聚焦提升交管工作科技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智慧交通管理大脑建设和应用,全市智慧交通进入起步阶段。

3.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稳步开展

落实行政审批事项精简下放。加大交通运输行政审批改革,精简下放公路重点项目、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公路运输站场前期审批权限;建立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确保了交通运输部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到位、落实到位,激发了市场活力,有效提高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完善公路建设管理养护体制。建立完善市、县、村三级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推广公路建设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等建设模式,交通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公路养护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路况质量稳步提升。

推进投融资与招投标制度改革。设立交通投资基金,推行交通项目建设PPP模式,鼓励引导各县(市、区)政府建立交通投融资实体,新型交通投融资体制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高度重视“四好农村路”建设,采取“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破解资金难题,助推脱贫攻坚。推进交通建设项目市场交易监管改革,将市级交通基建项目招投标全部移交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保证了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二)问题短板

“十三五”期间,吕梁市的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承载水平有所提升,为吕梁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支撑,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交通系统的支撑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仍较为突出。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吕梁市虽位处“青岛至拉萨”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存在短板,区域开放性的网络格局尚未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在规划、建设、运营阶段缺乏统筹协调,对吕梁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

铁路系统建设滞后限制发展。吕梁市尚未接入国家高速铁路网,既有太中银铁路承担主要对外客运服务,时效性低,至国内主要城市旅行时间过长。货运铁路建设基础较好,瓦日铁路作为国家重大货运干线其运能尚未充分利用。

公路网络仍处于建设完善阶段。公路网络通达性较差,南北向快速通道亟待贯通,东西向联系通道有待加密。市域范围内公路功能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仍存在客货混行、交通流混杂、干扰严重等问题。

航空能级不足。大武机场作为4C级支线机场,航线及班次较少,与周边机场竞争激烈。自通航以来发展迅猛,但严重依赖政府补贴,亟待明确战略定位,寻求差异化发展模式转型。机场集散方式单一,市域辐射能力不足,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通用航空刚刚起步,通用机场及起降点数量不足,难以提供网络化的通航服务。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滞后。全市枢纽建设缺乏统筹协调,尚未形成层级分明的交通枢纽体系。目前全市范围内缺乏立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各类交通枢纽设施独立占地,多方式换乘一体化程度不足,枢纽功能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资源、产业发展亟待整合。

2.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有限

交通运输一体化衔接不畅。联运体系尚未形成。旅客联程运输发展滞后,旅游客运组织分散。货物多式联运发展缓慢,物流系统功能不完善。

区域、城乡间发展水平不均衡。市域空间尺度大,受到山地地形限制,城镇结构布局松散,吕梁城区作为中心城市能级不足,对其他县(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区域协调发展有待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仍需破解,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密度不高,运力装备、经营结构、经营模式相对粗放,服务质量和效益较低。

客运服务多元化水平偏低。川谷型带状城市特征显著,城市干道承担大量过境交通,道路功能混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日趋紧迫。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行车难、等车久、乘车挤”和“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依然存在,公交专用道建设滞后。慢行空间严重不足,便捷性差。特色化交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难以满足多样化、品质化的交通需求。

货运结构转型有待深化。货运物流市场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足,导致物流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偏高。物流服务业务仍停留在简单的货物运输和仓储服务阶段,亟需升级转型。物流信息平台尚未建立,资源统筹整合利用不足。

3.交通支撑保障体系处于转型发展初期

交通运输发展融合不足。交通系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深度和广度不够,智能化应用水平不高,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交通运输系统韧性有待升级。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力度仍需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有待向全行业进一步拓展。绿色化发展潜能有待挖掘。

交通治理政策体制不顺。交通运输改革任重道远,缺乏“大交通”管理机构,存在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政企职责不明、缺乏协调,规划实施效果难以保证。交通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交通建设资金压力依然巨大,投融资模式亟需创新。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发展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对于吕梁而言,应抓住交通强国、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结合全省“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的战略空间布局,统筹平川与山区、构建优势互补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交通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吕梁市加快融入国内国际的综合运输通道和综合枢纽体系。新格局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吕梁是山西省承东启西的战略节点,是西部能源主产区通往华北地区的重要中枢,是全省积极参与陕甘宁区域合作的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局,必须强化与周边省市、都市圈城市群的高水平互联互通,融入国际国内运输大通道,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为吕梁发挥资源能源产业优势,参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深度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奠定基础。 

积极推进交通强国战略、顺应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发展契机,要求吕梁市率先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全面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山西省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规划引领、项目为王”的原则,瞄准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运输服务一体化、智慧平安绿色交通、行业治理等领域,全面开启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吕梁市必须立足市情,因地制宜,先行示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为导向,培育“互联网+交通运输”“交通+旅游”等新模式,争取为全省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吕梁智慧和吕梁方案。

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吕梁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交通运输向绿色、集约方向转型,为黄河流域沿岸地区的共保共建提供交通支撑。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山西省持续推进构建“两山七河一流域”的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格局,以吕梁山为生态屏障带,重点保障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交通发展应顺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要求,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吕梁应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提升交通绿色发展水平,以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发展,以深化改革提高交通运输治理效率,为建设山川秀美、环境良好的美丽家园创造条件。

着力构建吕梁市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支撑柳林、中阳、方山与市区一体化发展,要求交通发挥“先行官”作用,服务“一市多区”的空间战略部署。落实省委提出“一主三副六中心”的战略空间布局,把握太中银城镇发展主轴对吕梁市的带动与支撑作用,主动融入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积极对接太原都市区,强化交通支撑,充分利用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区位优势,推动区域开放合作。“十四五”期间,吕梁市提出了构建吕梁市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以吕梁新区为核心的市域中心城市建设,积极争取柳林、中阳、方山与市区一体化发展,构建“一市多区”城市带。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先行,优化城镇交通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强化交通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为经济循环流转、产业关联畅通、城镇有机联系提供有力支撑。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交通作为“发展先行官”,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全面提升交通设施网络联通水平,全面提升交通服务品质,全面提升一体化融合程度,增强系统韧性,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智慧、经济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全力推动吕梁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转型发展,为吕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撑。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互联互通、功能完备、无缝衔接、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助推吕梁市高质量发展。

——基本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太绥高铁,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实现对外运输跨越式发展;建成“一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完善“三纵四横”的国省道干道网。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覆盖更广泛,结构更优化,衔接更顺畅。综合客货运枢纽和物流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大幅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及品质。基本形成便捷直达、舒适高效、能力充分的“123出行圈”(1小时融入太原都市圈,2小时通达市域各县市、3小时可达国内主要城市群重点城市)和“123物流圈”(省内1日送达、国内主要城市2日送达、全国范围内3日送达)。货运结构持续优化,铁路运输通道化组织能力显著增强。多式联运高效经济,集装化水平显著提升。运输服务基本实现安全、绿色、智慧。

——全面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和系统韧性明显增强,基本形成可持续的交通设施养护机制,各类体制机制和政策更加完善,交通运输智能技术应用更广泛,有效支撑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到2035年,全面融入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建成与吕梁城镇空间体系和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出行需求,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基本原则

战略引领,统筹协调。抢抓国家战略,积极对接太原都市圈,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交通的引领作用。协调各种运输方式,扩大交通多样化供给,统筹“监管养运”全过程,加强一体化衔接,促进区域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交通服务水平,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

适度超前,开放融合。有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薄弱环节,把控交通发展进程,确保运输能力适度超前,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推进交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整体效益。深化与周边省市的交通合作发展,在规划布局、项目建设等方面统筹考虑,有力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和开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创新智慧、安全绿色。加强科技创新,以智能化带动交通运输发展。将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在提升高质量设施、高品质服务、高水平治理等方面创新突破。全面深化交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交通运输发展的内生动力。牢固树立安全理念,提升交通系统韧性。建立交通绿色发展机制,倡导绿色出行,强化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四、建设高品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推动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形成高密度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布局,促进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提升吕梁市的对外交通可达性,支撑和引导吕梁市社会和经济发展。

(一)构建全域网络化综合运输大通道

综合运输大通道是吕梁市本地区内部联系以及与山西省其他地区对接联系的主动脉,是支撑国土空间开发的主骨架,是各类运输方式资源配置效率最高、运输强度最大的骨干网络。

根据上位规划,结合城镇、产业、人口及未来交通运输需求的空间分布,规划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四横两纵”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其中“四横”为市域中部的高效联动通道和三条东西向辅助通道,“两纵”为南北向的区域快速通道和沿黄特色通道。

高效联动通道。区域发展核心通道,以太绥高速铁路和祁离高速公路为引领,以太中银铁路和太中银高速公路为依托,支撑吕梁快速联动太原都市圈的主要轴线。

区域快速通道。区域对外联系的快速通道,以瓦日铁路、呼北高速、G209等交通干线为抓手,承担主要的过境与货运交通功能,拉动南北交通往来和经济互动。

沿黄特色通道。贴近黄河的宜人休闲走廊,承担旅游与游憩功能。以水上运输、旅游公路、风景道、绿道等设施,提供高品质出行服务。

三条东西向辅助通道。打通多向对外联系通道,增加区域对外联系强度,全面对接太原都市圈,实现市域全覆盖。由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和农村公路支撑,提升南、北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二)强化区域铁路网建设

加快高铁建设进程。落实国家“八横八纵”通道战略,全力推动高速客运铁路建设,力争太绥高速铁路(吕梁段)早日开工建设。按照时速350km/h的设计标准,统筹考虑城市发展、生态环境、通道条件与建设成本等因素,积极推进高铁选线及枢纽选址工作。

强化区域铁路联系。积极融入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充分利用既有和规划的国铁线路开行城际、市域列车,提高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效率。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多网合一,稳步推进孝义市融入区域高铁网,远期研究清徐至汾阳至介休、交城至平遥古城的城际铁路线路。

扩大干线铁路货运能力供给。推动瓦日、孝柳、太中银等货运铁路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孝柳铁路至瓦日铁路连接线、太中银铁路至孝柳铁路连接线的规划研究及建设工作。谋划通过PPP模式建设孝石铁路,解决交口县铁路运输困境,提升吕梁市铁路整体运能。推进研究榆临铁路,打通晋陕联系的第二货运铁路通道。以运输大宗工矿产品的大型企业和物流园区为重点,逐步推动铁路专用线和集运站建设,助力吕梁市货物运输结构调整。

(三)完善高质量公路与道路网

1.畅通高效公路网

构建“一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充分对接以太原都市圈为引领的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加快打通南北向高速联系通道,强化市域与周边县(市)的交通联系强度,形成“纵贯南北、承东启西、通达四部”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加快推动祁离高速建设,有效缩短离柳中方城镇群与太原市的时空距离,分流既有青银高速的交通压力。推进静兴高速建设,畅通市域北部地区的对外快速联系通道。稳步建设呼北高速(离石-隰县段),拉动吕梁市域南北交通往来和经济互动。启动离碛高速建设,构建重点旅游景区“快进”通道,带动碛口古镇发展。推动汾阳至石楼高速公路、石楼至转角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填补市域南部高速公路的空白。开展太原至方山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的前期工作,强化与太原都市圈的联络,支撑临县与方山县的发展。力争到2025年,建成“能力充分、开放互联、覆盖广泛、便捷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为吕梁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完善“三纵五横”国省干线公路网。提升国省干线公路网的通行效率和服务品质,加快推进G307汾阳至晋陕界段改线等工程。拓展国省道网络的服务范围,有效衔接周边城市、市域各县市、重要经济开发区(厂矿)、交通枢纽、物流枢纽及旅游景区。到2025年,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80%,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100%,基本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区域、市县互相连通、城乡全面覆盖”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格局。

拓展广覆盖的基础公路网。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畅通农村对外通道,强化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连通,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有序推进农村公路扩能改造,加强县道乡道与重要行政节点、经济节点以及农村公路服务站、农村客运站等农村基础服务设施的衔接,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向农村中小学、中心医疗点、敬老院和重点自然村等农民集中居住点延伸。完善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健全“管养运”长效机制。力争到2025年,在实现建制村“三个畅通”的基础上,推进自然村的“三个畅通”:即每个村委会所在地畅通一条路面宽度达到4.5米的硬化公路,每个村小学所在地畅通一条路面宽度达到4.5米的硬化公路,村民小组畅通硬化路。

提升旅游景区公路连通度。积极推进旅游公路建设,有效串联市域各景区,建设“城景通、景景通”的旅游交通网络。抢抓沿黄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结合沿线旅游景点、特色景观设置骑行驿站、房车营地等,丰富沿黄旅游项目,打造沿黄旅游品牌,助力晋西“生态+”沿黄旅游发展。

2.打造高品质城市道路网

优化中心城区道路网络格局。加强主干道路建设,加密次支道路系统,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布局理念。推进中心城区快速通道的规划研究工作,充分保证规划弹性。打通断头路,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建设东部组团和北部新城的快速联络线,预留龙凤大街等重要道路的贯通条件,支撑城市空间拓展,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优化道路红线宽度及断面布置,优先满足城市公共交通、步行与自行车通行空间。构建连续、安全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网络,建设安全舒适、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系统。

开展高速、国道外绕的研究。积极推动穿越中心城区的G209、G307等干线公路外绕,实施城市化改造,减少过境交通干扰。统筹考虑交通需求、投资成本、用地指标、经济发展等多方因素,研究青银高速离石城区段的外绕方案。

(四)加快民用及通用航空发展

1.全力提升航空枢纽能级

促进航空发展转型。打造吕梁大武机场成为面向晋西、陕北的区域性航空枢纽,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着眼细分市场,推进产业协同,促进多领域融合,寻求错位发展策略。

加快大武机场硬件设施升级改造。延长跑道长度,提升机场保障能力。积极开拓机场空域航路,培育特色精品航线。加密大武机场至国内主要城市航线,开辟国际航线,大力发展国内过站经停旅客运输,完善客运航线网络布局。有序开展航空口岸开放的前期研究。挖掘潜在货源,促进航空货运发展,预留各类产业配套设施,积极开展机场陆侧物流设施选址工作,做好机场临空产业与物流园区用地控制。

打造多方式快速集疏运系统。优化机场集疏运交通系统,强化机场与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公交和出租车的运力保障,探索与公交场站、长途客运站等客运枢纽一体化整合的开发模式。

2.加快通用航空建设

打造“1+21”的通航设施网络。以吕梁大武机场为重点,引领全域通用航空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运输机场规划建设通用航空功能保障区,完善通用飞机专用机坪及相关保障设施。积极融入山西省通用机场主干网络,规划预留A2级及以上通用机场5个。综合考虑应急救援需要,推进在柳林、交口、石楼、文水规划布局A3级通用机场。结合旅游景区、大型矿区、重点林区等地点布局直升机场或起降场。

发展航空消费、公务飞行、短途运输、公共服务等多类通用航空服务。促进通用航空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热气球、滑翔伞等低空项目,丰富低空旅游业态。

积极与空管有关部门开展空域、航线使用事项对接协调工作,研究低空空域开放政策,搭建畅通连接、安全运营的通用航空空中网络,高标准建设地面、空中“两张网”。

(五)推动内河航运发展

着力改善内河航道通航条件,提升航道等级。以黄河沿线经济辐射面大的集镇为重点,加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建设公水联运网络,提高渡口码头通行能力,满足新形势下交通战备的需要。扶植大型水上旅游运输企业,探索发展气垫旅游船,规范化运营渡口。推广使用标准船型,提高船舶抵御安全风险和水域污染能力。

(六)优化市域管道网

依托境内三条国家主管网及山西省干线输气管道,结合吕梁市煤成气增储上产,重点建设临兴、三交、三交北、柳林、石楼北、石楼西等区块连接线,打通气源输出通道。优化完善管网布局,加强各干线之间的联络,疏通管道输送瓶颈,全面提升资源调配和应急保供能力。以燃气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管网覆盖区域,促进管道向终端市场普及。到2025年,实现“调配灵活、覆盖全面”的管网格局。坚持“就近利用、余气外输”的原则,依托过境国家基干管道,推进煤成气上输通道及配套增压站、调压站的建设,提高煤成气上输能力,提升吕梁市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的资源保障及调配能力。

(七)培育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

构建三级客运枢纽体系。推动构建“综合对外客运枢纽、城市客运枢纽、公交枢纽(乡镇客运站)”三级客运枢纽,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衔接紧密的客运服务体系。

综合对外客运枢纽服务吕梁市对外及区域交往客流,整合航空、铁路、公路、公共交通等资源,是客运枢纽体系的核心。规划布局大武机场客运枢纽、吕梁火车站客运枢纽、太绥高铁吕梁站客运枢纽、孝义客运枢纽。

充分研究太绥高铁线位及站点选址,发挥高铁枢纽对城市用地功能和空间格局的引领作用。探索综合开发模式,促进高铁枢纽片区集约化发展。完善集疏运体系,预留重要道路贯通条件,加强高铁枢纽与城市交通的便捷、高效衔接。

城市客运枢纽服务市域重点城镇及片区的客流集散与接驳,整合公路客运、公共交通等资源,主要发挥内外出行转换的关键作用。规划布局11处城市客运枢纽,包括离石客运枢纽、兴县客运站、岚县客运枢纽、临县客运枢纽、碛口客运枢纽、柳林客运枢纽、中阳客运枢纽、交口客运枢纽、交城客运枢纽、文水客运枢纽、汾阳客运枢纽。

公交枢纽(乡镇客运站)围绕商业中心、居民集聚区、重点旅游区布设,保障场站空间,优化公交运营体系,满足城乡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

推动枢纽集约建设。创新枢纽土地出让模式,推动枢纽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开发。通过定向招拍挂模式出让场站枢纽土地,保障后续客运枢纽一体化实施效果。鼓励公交场站与物业上盖一体化开发,推动枢纽场站开发建设标准化,探索政策保障性住房、城市公园、市政公共设施、商业等多样化上盖开发模式。

五、推动高水准交通运输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客运服务,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构建便捷舒适、普惠共享的出行服务体系,推进出行服务便捷化、品质化和多样化发展,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全链条的服务效率和品质。

(一)提升客运服务品质

1.推动对外客运快速化。

依托吕梁大武机场,加密航线及班次,增强对全国主要城市的可达性,实现国内重点城市3小时直达;推动平川四县与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融入太原1小时通勤圈;依托太中银铁路、太绥高铁开通城际列车服务,实现吕梁至太原1.5小时城际出行,强化吕梁与汾阳、文水、交城之间联系;依托高速公路网,优化长途客运班线班次,实现吕梁面向市域各县(市)2小时全覆盖;推动研究离石至方山、中阳、柳林的城市快速路,打造四县(区)之间0.5小时交通圈。

加快完善旅客联程运输服务。推进联程运输基础设施衔接,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依托,推动各种交通方式之间一体化无缝衔接,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换乘服务。积极探索跨方式出行信息互联互通,优化换乘服务指引,实现多方式的快速高效衔接,全面提升联程运输服务品质。

2.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提高城乡出行服务便利化程度。坚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在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基础上,编制城乡客运一体化及线网规划,规范城乡客运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城乡客运网络的覆盖广度、深度和服务水平,逐步对重点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改造。加强长途客运与城市公交的衔接。创新农村客运发展模式,推广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或预约响应式农村客运,打造农村居民出行服务新生态。鼓励客货统筹、资源整合,加强农村客运与政务、邮政、商务、供销、物流、养护等功能整合。

3.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步行与自行车”为主体的绿色交通系统,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全面优化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满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衔接需求。

完善城市公交服务网络。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建立干支结合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优化公交线网,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推动热点、重点线路延伸延时、增加车次、缩短发车间隔。科学配置运力,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用,加快公交车辆更新,配套建设充电桩。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增强公交出行的人性化服务。

培育公交优先发展新动力。创新公共交通服务模式,推进“公共交通+定制出行+共享交通”多元化的出行服务。规范出租汽车行业发展,加强对网约车、公共自行车的总量投放及停放秩序管理。适度整合城市公交运营主体,合理确定公交票制、票价和调节机制。大力发展智慧公交,落实公共交通“一卡式支付”“移动支付”“一码通乘”。

4.打造特色化交通运输服务

对接省域、整合市域,依托碛口、北武当等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旅游环线,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务。

整合对外交通枢纽与游客集散中心,鼓励开展小汽车、房车等租赁服务,提高自驾车旅游服务保障能力,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设施。结合景点景观,布局公路驿站、休闲露营地等特色旅游设施。

(二)增强货运服务效率

以促进物流“降本增效”为导向,调整货运结构,优化运输组织,完善服务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构建绿色、经济、富有竞争力的货运物流体系,推进货运服务专业化、高效化、集约化发展,支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1.完善货运物流网络

优化物流空间布局。以离柳片区为核心,孝汾文物流圈、临兴岚物流圈为抓手,依托静兴通道、青银通道、石孝通道和中部通道,借助方山大武-峪口、柳林李家湾、离石信义、汾阳杏花村、文水胡兰-南安、柳林薛村镇等特色物流发展节点,完善“一核两翼四通道多点”的空间布局。

畅通货运通道。构筑高效便捷、绿色经济的货运交通网络。完善大武机场的货运配套设施,推进航空货运中心建设,探索口岸开放,完善空中货运网络。挖掘潜在货源,加大航空货运培育。依托太中银铁路、瓦日铁路等重大铁路设施,完善铁路专用线和集运站布局,加快孝柳铁路至瓦日铁路连接线、孝柳铁路至太中银铁路连接线建设,提高煤炭等大宗商品物流配送能力。依托“一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和“三纵五横”国省干线公路网,解决东出南下通道不畅的问题。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及运煤出口通道建设,提高运营安全性和便捷性。推进县乡公路提级改造及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立农村物流网络。 

优化物流园区布局。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发展吕梁天源物流、孝义孝龙物流、孝义大地顺翔物流园区等18个物流园区,促进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相关产业联动。

2.促进货运系统转型升级

优化货物运输结构。加快铁路专用线和集运站建设,畅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有序推动煤炭等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加强公路货运治理,强化公路货运超限超载治理,严格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加大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比例。促进“互联网+货运物流” 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探索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公铁联运通道及枢纽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鼓励铁路运输企业增加铁路集装箱和集装箱平车保有量,提高集装箱共享共用和流转交换能力。促进多式联运信息的开放共享,整合分散的运力资源,促进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等要素的高效匹配,推动形成全过程可检测、可追溯的“一站式”服务。

提升城乡物流配送服务水平。完善城市配送节点网络,加快推动城市配送集约绿色发展,推广新能源配送车辆应用。积极推动农村物流发展,探索“农村公交带货”“政务+物流”等创新模式。加快无接触配送设施建设,促进智能投递发展与设施建设。推动专业物流发展,保障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

打造快捷便利的邮政网络。完善邮政普遍服务网络布局,推进邮政服务网点建设和改造升级,提高平均服务半径。优化城市收投环境,鼓励农村邮政物流服务建设。切实提升邮政行业的监管效能,提高邮件快件标准化处理水平。扎实推进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普及快递可循环包装应用。

六、引领高质量交通运输发展

落实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理念,着力提升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综合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绿色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智慧交通、平安交通、绿色交通。

(一)发展高水准智能交通技术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以新基建引领交通智慧化改革,从软硬件入手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智慧交通新基建。探索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应用公路智能养护设施设备,提升在役交通基础设施检查、检测、监测、评估、风险预警以及养护决策、作业的快速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重点基础设施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能力。深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应用。推动枢纽一体化智慧升级,推进信息互联共享,实现全程电子化服务。推广智慧停车应用。探索5G技术与北斗系统的推广部署。

培育运输服务新业态。探索构建“出行即服务”平台,统筹多网多业态运营组织,以数据衔接出行需求与服务资源,做好多方式出行数据信息共享,推广一体化票务服务。鼓励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定制化出行服务。推动智慧物流发展,完善智慧邮政快递服务,推广先进货运技术装备。

推动“大数据+旅游交通”融合发展。推进旅行社、导游、景区景点、汽车租赁、班线等旅游交通信息整合共享,开展车票、门票等一体化预订、结算服务。加强旅游交通协同调度,构建交通旅游市场协同监管体系。完善应急处置体系,提升旅游交通应急保障能力。

(二)构建高韧性安全保障系统

提升交通设施安全韧性。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增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可靠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强化交通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安全设施建设需求,完善安全配套设施及标识系统,提高设施安全品质。全面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探索建立全过程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基础设施运行日常监测检测和载运工具质量管理,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常态化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机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交通运输运营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生产违法成本。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充分调动吕梁市综合立体化的交通资源,统筹布局应急运输通道与应急运输网络。健全应急预案及制度体系,构建统一调配的应急救援预警、防控和管理平台,优化应急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应急保障运输中的主体和骨干作用,集中、整合、协调民营企业及社会各方力量,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常态化演习演练,增强整体应急响应和保障能力。

(三)推进绿色集约循环发展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加快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推进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内既有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化提升改造。

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推广节能、节水、节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加强施工材料、废旧材料等再生利用、循环利用,提升交通建设、运营和养护全生命周期的资源利用效率。推动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推广物流电子面单应用。

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优化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公路运输节能减排。推进各类运输装备的污染防治,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物流配送、汽车租赁、邮政快递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完善加气、充电等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客运枢纽场站、公交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国省道沿线充电站(桩)设施建设。

七、提升现代交通运输治理能力

(一)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

探索大交通体制机制改革。贯彻执行国家、省关于交通运输行业的最新政策和发展战略,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和城市客运、邮政、物流等管理职能,鼓励和支持市属事业单位加大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改革探索,逐步形成“大交通”综合管理体制,消除交通运输发展的机制和体制障碍。

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交通运输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生态环境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管理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协调道路运输体系规划,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探索“离柳中方”一体化沟通协调机制。开展“离柳中方”重点区域共同编制一体化交通实施计划和重大项目实施计划,推动跨区县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设立沟通协调机构,承担“离柳中方”城镇群交通运输协调职能,推动跨区公共交通等服务合作。

探索交通市场化改革。完善营商环境,健全市场监管规则,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市场体系。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推进全方位监管手段,通过市场合约落实承包商职责,保障项目质量与效益。积极落实农村公路“路长制”。

(二)加快交通投融资改革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以旅游公路为试点,探索通过沿线资源开发、设施收益共享分成等方式筹集养护资金。农村公路建议采取“省补助+市财政安排+县乡自筹”的方式综合解决资金问题。

创新资金来源模式。以枢纽综合开发为抓手,综合枢纽建设成立开发管理主体,给予土地储备功能,依靠土地收益反哺建设运营资金缺口,并通过在枢纽内增设旅游集散中心、充电设施、植入商业功能等方式创新既有场站运营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八、保障措施

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对规划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保障“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将美好蓝图切实转化为发展实效。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对吕梁交通运输发展的领导制度体系,加强党对交通运输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吕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在推进吕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激励相关领域干部勇担重任,切实重视综合交通运输工作开展,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

(二)强化空间保障

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在用地计划、供地方式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从源头抓起,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需求,预留预控具备弹性的交通廊道和枢纽设施空间,切实保障交通建设用地。规划建设过程严格用地控制,突出立体思维,提高交通用地复合程度,盘活闲置交通用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三)加强资金保障

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形成“政府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的交通投融资体制。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做好财务预算和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防范财务风险的基础上,争取加大政策性、开发性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保险资金通过债权、股权等多种方式参与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实施管理与评估督导

加强规划的统筹指导。加强与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吕梁市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协调,积极与产业布局、生态建设等规划衔接,做好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专项规划对本规划的对接落实,促进吕梁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

落实规划实施工作。市政府主导,市交通运输局牵头,统筹协调吕梁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整体工作安排。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任务分工和任务清单,落实主体责任单位及部门,推进与自然资源、环保、财税、金融、投资、产业、贸易等项目、政策协同。

注重前期研究工作。针对创新性的体制机制和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推进前期研究,做好技术储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铁路通道预留控制、高铁枢纽综合开发、快速通道布局等。

完善实施评估制度。建立动态监测评估体系,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年度考核指标。研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根据建设发展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提出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意见,确保规划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解读链接:【图解】市发改委关于《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解读

    政策咨询:市发改委  资环科  8237537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