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1423LL00100/2023-79864 | 主题分类: | |
发文机关: | 吕梁市应急管理局 | 成文日期: | 2023年04月18日 |
标 题: | 关于2023年第一季度全市消防安全形势的通报 | ||
发文字号: | 吕安办发〔2023〕27号 | 发布日期: | 2023年04月18日 |
吕梁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2023年第一季度全市消防安全形势的通报
吕安办发〔2023〕27号
各县(市、区)安委会、市安委会成员单位:
按照《山西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有关要求,市安委办组织对全市2023年第一季度消防安全形势进行了分析评估,进一步查找问题症结,理清工作思路,提出工作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火灾情况及特点
一季度,全市发生火灾901起,死亡1人,受伤0人,已核实直接财产损失509.33万元。同比去年,起数上升127%,死亡人数持平,已核实直接财产损失上升134.5%。
1.从全市各地火灾起数看。孝义170起(占18.9%)、文水155起(占17.2%)、汾阳13起(占14.4%)、交城90起(占10%)、离石83起(占9.2%)、临县64起(占7.1%)、柳林61起(占6.8%)、岚县35起(占3.9%)、兴县34起(占3.8%)、方山25起(占2.8%)、石楼21起(占2.3%)、交口21起(占2.3%)、中阳12起(占1.3%)。
2.从火灾原因看,遗留火种、吸烟、电气火灾较多。
其中:遗留火种引起火灾262起,占总数的29.1%;吸烟250起,占总数的27.7%;电气火灾94起,占总数的10.4%。
3.从起火场所看,道路绿化带(隔离带)、露天农副业场所、居住场所发生火灾较多。其中:道路绿化带(隔离带)发生火灾184起,占总数的20.4%;露天农副业场所120起,占总数的13.3%;居住场所发生火灾117起,占总数的13%。
4.从起火区域看,农村火灾起数多。农村(村、寨、屯等) 发生火灾477起,占总数的52.9%;县城城区发生火灾209起,占总数的23.2%;城市市区发生火灾89起,占总数的9.9%。
5.从火灾发生的时段看,火灾多发于生产、生活时段。以两小时为一个时段,10时至22时的 6个时段,发生火灾736起,占总数 81.7%。
6.发生亡人火灾1起,死亡1人。2 月 13 日,临县临泉镇黄白塔村鑫光商务会馆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 100 平方米,造成 1 人死亡。
二、全市行业领域典型火灾事故
1月28日,汾阳市杏花村镇山西杏花晋玉坊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193.9㎡,直接财产损失221270元。
2月13日,临县临泉镇黄白塔村鑫光商务会馆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100平方米,造成1人死亡。
三、当前城市消防安全存在的突出风险
现阶段全市消防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较大以上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传统与非传统消防安全问题交织,火灾风险一直在高位运行,应急救援能力面临考验,消防安全形势稳定的局面还很脆弱。
(一)季节性自然灾害及火灾风险不可忽视。冬春交替季节,沙尘大风天气多,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风干物燥,加之春游踏青、烧荒春耕等野外用火活动增加,我市多地森林防火形势较为严峻,局部地区森林火险等级为高度危险,农村露天堆垛、农副业场所和城市绿化带、隔离带的火灾风险也较高。随着天气回暖,冰面水面被困或落水等警情将增多,一季度的火灾防控、抢险救援等任务压力仍然较大。
(二)“小火亡人”和城镇用火用电安全风险升高。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增多,特别是冬春交替昼夜温差大,导致居民用火用电取暖概率频率增大,尤其是夜间长时间使用取暖器、电热毯、小太阳等设备,极大提升了火灾风险,一旦发生火灾未被及时发现易造成“小火亡人”。尤其是村居民消防安全意识不强,还有“三合一”场所、沿街门店仍然大量存在“前店后宅、下店上宅、违规住人”、室内无防火分隔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都容易引发火灾,造成人员伤亡。
(三)传统高危场所火灾风险不断累积。随着城镇化率不断增加,带动人口、经济、产业高度集聚,居民住宅及公共服务设施、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地下建筑大量投入使用,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火灾风险系数逐步增高。如,全市共有高层建筑约1670栋(含在建),体量过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2家,这类场所人员密集、火灾荷载大、扑救难度大,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另外,目前全市共确定4个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企业23家,特别是以孝义市梧桐煤化工园区为代表的化工园区产业聚集、规模巨大,此类企业产业链多分支广,生产工艺复杂,操作控制要求高,加之随着设备的逐年老化,风险愈加突出。此外,前期受疫情冲击,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容易降低安全标准、减少安全投入,增大火灾风险。
(四)新产业新业态火灾风险带来挑战。随着“双碳”“双控”目标的提出,全市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我市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大型电厂逐步配建储能电站。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也不断衍生出火灾新风险。如,储能电池及其配套部件受电池热失控、接触部件短路以及外力冲击等影响,极易发生起火燃烧或爆炸事故。这些事故通常伴随剧烈、持续化学反应,释放大量可燃、有毒气体,事故处置风险高、难度大。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也衍生出入户充电、飞线充电、占用通道等突出隐患,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民宿、直播带货、密室逃脱、私人影院、剧本杀等新兴场所人员密集、相对封闭,一旦出事就是大事。这些新兴产业的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信息不畅、联动不够,容易造成消防安全管理“真空”。
(五)城乡消防治理“洼地”风险日益凸显。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一些老旧小区、自建房以及小单位、小场所量大面广,消防安全基础薄弱。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市待改造的老旧小区562个,经营性自建房52377栋,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约6万家,但全市消防监督执法人员仅有54余人,消防改革转隶以来,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管弱化,导致消防监管力量严重不足,全市街道乡镇基层消防力量建设推进缓慢,基层消防所未实体化运行,消防安全治理成效甚微。加之个别地区公共消防服务供给不平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畸轻畸重,轻老城、重新建,往往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等场所区域的消防规划不到位、建筑消防设施和燃气管道老化、停车位设置不科学,安全环境差,抵御灾害事故的韧性不足。如,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约30万辆,停车位数量少,特别是部分老旧小区停车位规划不到位,“停车难”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占用消防车通道问题普遍。另外,吕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重点地区,共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区)82个,其中城镇安置点涉及高层住宅建筑多,这类区域消防基础设施薄弱、消防管理普遍弱化,消防设施故障率和停用率较高,消防控制室无人值班、无证上岗等现象突出,一旦发生有影响的火灾事故,容易造成移民群众“因火返贫”。
(六)综合应急救援能力面临考验。消防救援队伍转制后,作为国家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职责大幅拓展,任务大量增加,全市消防救援力量建设以及专业队装备配备不足问题日益凸显。如,全市消防救援站数量与城市发展不同步,各地均有欠账,一些地方消防站设置不合理、建设标准缺乏前瞻性等问题仍然存在。全市有全国重点镇和全省重点镇24个,需建立乡镇专职消防队,绝大多数乡镇依托辖区企业建设,普遍存在管理运行不规范、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车辆装备损坏率高等现象,无法形成战斗力。部分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受企业效益、管理体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执勤车辆老化、装备器材配备不足、训练管理跟不上等问题。另外,全市90%灭火类车辆泵浦流量在60L/s左右,且为常规中低压消防泵,面对大型化工、大型城市综合体火灾时,流量低、持续作战能力弱。此外,水域、地震、山岳、隧道、石油化工和森林等专业队还没有成体系的装备配备标准,装备配备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化。
(七)公众消防安全意识总体不高。全市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系统性、科学性、体验性和覆盖面不足,群众对消防安全责任、常识重视程度还不够。一些部门和单位认识存在偏差,开展行业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积极性不高,群众主动参与支持消防工作、自查自纠消防安全隐患、积极预防火灾风险的意识能力还不足。儿童、老年、残疾人、移民安置群众及外来务工或留守人员等群体的火灾预防、自救逃生和扑救初期火灾能力不足。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在基础研究、学习平台、教育基地、志愿队伍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公民消防安全素养的提升。
四、加强和改进城市消防安全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类火灾风险复杂性、不确定性更加明显,长期积累风险容易集中释放,新问题新风险不断增加,城市公共安全火灾防控体系和应急处置事故能力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进一步完善消防治理体系。强化综合治理,围绕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督促各级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责任,针对突出隐患问题,从源头管控、过程监管、管理使用等环节加强调查研究,厘清各环节、各链条部门管理职责,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综合治理机制,形成合力。规范行业管理,按照“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近谁牵头”的原则,明确氢能、电化学储能设施、密室逃脱等新产业新业态行业管理归属,开展消防安全风险评估,建立火灾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消防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乡镇街道工作机构、村社区以及现有网格化综合管理资源优势,充实基层消防治理力量,建强多种形势消防队伍,积极推行乡镇消防行政执法赋权,切实打通消防安全治理“最后一公里”。
(二)进一步加强消防规划建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消防安全融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同步建设、配套实施,推动公共建筑消防设施达标建设。加快安全升级改造,结合老旧建筑、城中村、燃气管网等更新改造,将消防安全改造内容纳入整体改造计划。大力实施规划建设,分年度、分步骤落实《“十四五”国家消防工作规划》《吕梁市消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消防规划实施情况纳入绩效考评、政务督查等重点内容,大力加强公共消防设施、消防救援力量、应急装备物资等基础建设。
(三)进一步创新消防安全治理。充分运用市场杠杆,将消防安全纳入城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将企业法人消防安全诚信状况,作为企业信用评级、项目核准、银行贷款、保险费率确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加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力度;鼓励引导单位投保火灾公众责任险,发挥保险机构参与火灾风险评估、火灾事故预防等作用。实施区域联防,在城市核心区、化工园区等重点区域,发动社会单位消防管理人、重点岗位员工,建立消防管理联防组织,自主开展日常消防管理、片区宣传教育、设施维护保养、隐患发现整改、初期火灾扑救等工作。深度应用信息技术,探索建立“互联网+消防”模式,充分利用远程监控、物联网监测、电气监控等系统,加强城市火灾风险监测预警。
(四)进一步提升综合救援能力。加强城市消防力量建设,按照“科学布局、急用先建”的原则,重点补齐城市主城区、新建建成区、化工园区和重点乡镇等敏感区域消防队站缺口,分步推动在老旧城区、商业集群区域等区域建设小型消防站或微型消防站,缩短应急响应时间,构建以特勤消防站、普通消防站为支点,小型消防站全覆盖的灭火和应急救援网络。打造攻坚专业力量体系,加强“高低大化”火灾扑救和地震、水域、山岳等专业救援队建设,建强煤化工企业、化工园区等消防专业救援队伍。健全综合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完善现代化消防指挥体系,健全多部门协同预警发布和响应处置机制,构建应急救援联调联战运行模式。提升装备配备水平,按照“满足当前、适度超前”的配备原则,优化调整装备品类、规模和结构,配齐常规装备,配强专业装备,配优“高精尖”装备,确保满足“全灾种、大应急”灭火救援任务需要。
(五)进一步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强化教育培训,深入推进消防宣传“五进”工作,各职能部门将消防宣传教育纳入考核内容,将消防知识纳入重点人群职业技能鉴定内容,针对不同对象开展模块化教育培训。要突出媒体宣传,依托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开展应急宣传、科普宣传和公益宣传。加强消防执法、火灾事故典型案例宣传,曝光重大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拓宽载体阵地,依托城市资源建设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推动街道、社区设立消防安全教育站点,完善沉浸式互动体验功能。鼓励利用多种载体开展消防公益宣传,引导快递、电商企业依托各自平台强化消防宣传。
吕梁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代章)
2023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