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1423LL00100/2024-33460 主题分类:
发文机关: 吕梁市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24年04月11日
标      题: 吕梁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2024年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工作的通知
发文字号: 吕农发〔2024〕35号 发布日期: 2024年04月11日

吕梁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做好2024年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厅《2024年“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和《山西省农业植物疫情调查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省植保植检中心《关于做好2024年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工作的通知》(晋农业(保)字〔20241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全市2024年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突出重点、预防为主、科学监测、依法阻截”的工作方针,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充分发挥植保机构在保护农业生产安全方面的作用,加强监测调查和综合治理,努力压低危害,严防疫情扩散,切实保护好种苗繁育基地安全。

二、目标任务

各地要密切跟踪国内外重大植物疫情发生发展动态,抓实农业植物疫情的监测预警与防控处置,确保新发疫情不大面积扩散蔓延,已有疫情不大面积暴发成灾。

三、重点工作

(一)突出重点。在我市现有的农业植物疫情调查监测项目中,向日葵列当、苹果蠹蛾、大豆疫霉病菌、扶桑棉粉蚧、马铃薯腐烂线虫等重点疫情的调查监测工作由各县(市、区)有序开展。依据《山西省植保植检中心关于2024年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将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番茄褐色皱果病毒列为各地植保机构在2024年的重点监测对象。

(二)加强检疫。各地要加强检疫,严格监管,严防疫情传入我市。一是要加强种子种苗生产繁育的监督和管理。凡在本市需新建苗圃的单位或个人,在选址前必须向市农业农村局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严格按国家产地检疫规程进行繁育和经营;二是加强种子种苗的调运检疫。在种苗调运季节,各地植保植检机构要配合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加强对苗木和接穗的检疫检查,严禁从疫区调入有关种苗。

(三)实时监测。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检疫检查、疫情调查监测、防疫技术指导等责任,及时收集、汇总和发布相关信息,掌握工作动态。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切实开展外来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加强对重大农业植物疫情的防控工作,防止其侵入、扩散和蔓延,杜绝重大农业植物疫情的发生和危害。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各地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做好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辖区内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根据任务清单,确保资金到位、任务落实。

(二)科学合理布局。以重要有害生物潜在寄主农作物的集中种植或规模种植为原则布局监测点,以点带面,尽可能覆盖更多的乡镇区域;避免一村多点,集中设点。

(三)科学监测预警。按照相关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技术方案(见附件)及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疫情监测和处置工作。每个监测点采用定点监测和流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每点调查监测面积不少于50亩

(三)加强宣传培训。各地要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提升调查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重点宣传向日葵列当、苹果蠹蛾、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大豆疫霉病菌等重大植物疫病的特征、危害性和防治方法,提高群众的防控意识。

联系 人:白育铭

联系电话:0358-3386936

电子邮箱:llzbz2009@163.com

附件:

1.苹果蠹蛾监测和防控技术方案

2.向日葵列当监测和防控技术方案

3.大豆疫霉病菌监测和防控技术方案

4.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监测和防控技术方案

5.2024年农业植物疫情调查监测任务安排表

6.2024年重大农业植物疫情监测点设置表

吕梁市农业农村局    

20244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1

苹果蠹蛾监测和防控技术方案

苹果蠹蛾属鳞翅目卷蛾科,是一种钻蛀害虫。它以幼虫蛀食果实并导致果实成熟前脱落和腐烂,危害苹果、海棠、梨、山楂、李、杏、桃等几十种水果,是仁果类水果生产的重大害虫。目前,已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发现苹果蠹蛾疫情,我省属于苹果蠹蛾适生区域,传入风险较高,对我省的“南果”平台战略发展威胁较大。为做好苹果蠹蛾的监测、阻截和防控,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苹果蠹蛾的识别

卵:椭圆形,长1.1~1.2毫米,宽0.9~1毫米,极扁平,中央部分略隆起,初产时像一点薄蜡滴。随着胚胎发育,中央部分呈黄色 ,并显出一圈断续的红色斑点,后连成整圈,孵化前能透见幼虫,卵多产在树冠上层的果实胴部及叶面上。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4~20毫米。初龄幼虫体淡黄白色,稍大变淡红色,长成后呈红色,背面色深,腹面色浅。

蛹:体长7~10毫米,全体黄褐色。

成虫:体长8毫米,翅展15~22毫米,全体灰褐色而带紫色光泽,雌蛾色淡,雄蛾色深。前翅臀角处有深褐色大圆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纹(这是识别此虫的主要特征)。

二、苹果蠹蛾的为害情况

苹果蠹蛾是为害严重而且较难防治的苹果大害虫。主要为害苹果和梨,此外还可为害桃、杏、樱桃等植物。苹果蠹蛾主要以幼虫蛀果为害,使果实品质降低或失去食用价值。初孵幼虫自果实表面蛀入取食果肉,3龄幼虫进入种室取食种子,发育成熟后向果实表面蛀食脱果,转而为害果丛附近的其他果实。幼虫在果内为害约30天。幼虫有转果为害的习性,一只幼虫可为害2~4个果实。被苹果蠹蛾蛀食的果实往往脱落,为害严重时造成大量落果,对苹果产量影响很大。

三、苹果蠹蛾的生活习性

该虫在我国一年可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开裂的老树皮下、断树的裂缝、树干的分枝处、树干或树根附近的树洞、支撑树干的支柱以及其他有缝隙的地方吐丝作茧越冬。第一代为害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为害期在7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虫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1~2天进行交尾产卵,绝大多数在下午黄昏前交尾,个别在清晨。初产卵时,由于正值幼果期,果实表面多绒毛,因此卵多散产于叶片上,随着果实长大,果面日趋光滑,此时雌虫将大量的卵产于果实上。成虫最喜产卵于苹果、花红等晚熟品种上,其次为梨,以种植稀疏、树冠四周空旷、向阳面的树冠上层产卵较多。幼虫从孵化开始至老熟脱果止,完成整个幼虫期平均需要28~30天。

四、调查监测

(一)监测区域

重点以苹果、梨、杏等寄主植物为监测对象,重点监测主要交通要道两侧、果品集散地、窖藏果库附近地区、果农私自调果存放地等1公里以内的果园,着重调查粗放管理和弃管的果园;果汁加工厂厂区及周边。

(二)监测时间及方法

1、成虫期调查

①监测时间:4月-10月,检查间隔为每15天1次。

②诱捕器安装:监测点统一采用省植保中心提供的诱捕器和诱芯,如数量不足,各地可自行按省植保中心诱捕器规格购买。每个监测点设置3~5个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5~2m,诱芯距离粘虫板1.5cm左右,诱芯杯口朝下;诱捕器间距大于30m。粘虫胶板15天更换1次;诱芯1月1换,最多不超过2个月,未使用的诱芯密封保存于1~5℃环境中;三角形钙塑板根据其老化程度适时更换。

③监测方法:检视粘虫板有无苹果蠹蛾成虫;将粘虫板清晰拍照传送上级部门汇总;诱捕到疑似苹果蠹蛾,须对虫体妥善收集保存,以待复核。

2、幼虫期调查

①监测时间:在成虫调查点附近的果园,每年进行2次抽样调查,具体时间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1代幼虫危害期)及8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危害期)。

②监测方法:每个果园取10个样点,每个样点调查50个果实,对发现的虫果进行剖果检查,确认是否为苹果蠹蛾幼虫。如监测点所在位置为果树分散的区域,可在监测点附近随机选取10个蛀果样品,进行剖果检查。

(三)检测结果记录

详细记录各监测点的监测结果,包括每次调查时间、地点、寄主植物名称、诱捕器编号、捕获数量及调查人员等信息,并填写监测记录表,会同清晰照片一并报上级植物检疫机构汇总。

五、检疫监管

协助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重点做好果汁加工厂、果品收购加工集散地检疫监管,明确相关生产经营主体检疫责任,督促其配合做好调入果品检疫证书核查、预防控制措施等工作。

在流通过程中检查果品是否有蛀孔,蛀孔外是否堆积褐色的粪便和表皮碎屑,其间是否缠以虫丝,切开果实能否找到幼虫,以及辨识各虫态。除检查果品外,也要检查运载工具、包装物携带的幼虫和蛹。

六、防控措施

(一)农业防治。刮除果树主干分叉以下的粗皮、翘皮,用石灰涂白剂涂白主干和大枝,在树干绑缚布带、稻草等诱集消灭越冬幼虫;清除杂草灌木丛、废弃箱等可能的越冬场所和物品;果实入窖时,严格剔除有虫果;果树生长季节对果实适时套袋。

(二)物化诱杀。一旦诱捕或检疫截获到苹果蠹蛾,在9月前,设置杀虫灯、性信息素专用诱捕器等设备诱杀成虫。连片大面积果园,可布设性信息素散发器进行迷向防治,阻隔成虫交配,降低种群数量。

(三)化学防治。在苹果蠹蛾卵孵化至初龄幼虫蛀果前(一般是监测到成虫后10~15天),选用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对果汁加工厂、果品集散市场等重点场所可在调运高峰期进行预防性化学防治。对疫情重发的失管果园和房前屋后果树,在果实膨大中前期集中落果销毁,适时化学防控。

苹果蠹蛾诱集监测记录表

监测单位(盖章):                            监测人:

基本信息

监测日期和结果

监测地点

寄主植物

诱捕器编号

月日

月日

1

无□有□(头)

无□有□(头)

2

无□有□(头)

无□有□(头)

3

无□有□(头)

无□有□(头)

4

无□有□(头)

无□有□(头)

5

无□有□(头)

无□有□(头)

合计

幼虫调查样点

月日

月日

1

无□有□(条)

无□有□(条)

2

无□有□(条)

无□有□(条)

3

无□有□(条)

无□有□(条)

4

无□有□(条)

无□有□(条)

5

无□有□(条)

无□有□(条)

6

无□有□(条)

无□有□(条)

7

无□有□(条)

无□有□(条)

8

无□有□(条)

无□有□(条)

9

无□有□(条)

无□有□(条)

10

无□有□(条)

无□有□(条)

合计

注:此表将作为监测的原始记录表,请妥善保存。

附件2

向日葵列当监测和防控技术方案

向日葵列当属于检疫性杂草,主要为害向日葵等作物,可寄生在向日葵根部,致使植株矮小、瘦弱,不能形成花盘,最后全株枯死。近年来,在我省太原、吕梁、大同等地均有发生,随着种植面积的减少,当前主要在吕梁零星发生。由于向日葵列当繁殖力极强,通常1株可产种子10万多粒,极易随种子、农具等传播蔓延,可在土中存活5~10年,遇到寄主即可萌发,危害严重的地块,可减产20~30%,严重威胁向日葵产业。为加强对该有害生物的防控,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向日葵列当形态特征

列当为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单生,肉质,黄褐色至褐色,无叶绿素;无真正的根,靠短须状的假根侵入向日葵须根组织内寄生。株高一般20cm,最高54cm。茎有纵棱。叶退化为鳞状,螺旋状排列在茎上、两性花,呈紧密的穗状花序排列,每株一般有花50~70朵,最多可达200多朵,蒴果3~4纵裂,内含大量深褐色粉末状的微小种子。种子不规则,坚硬,表面有纵横网纹,大小0.25mm~0.3mm。

二、调查监测

在向日葵开花期至成熟期(7月~9月)进行定点跟踪调查和流动监测的方式,每半个月进行一次调查监测工作,并作记录。

三、检疫监管

(一)严格把关调运检疫。加强向日葵繁殖材料及植物产品检疫检查力度;对向日葵种子严格按照检疫程序进行抽样镜检,防止列当传播蔓延。 

(二)加强市场检疫监管。对向日葵种子销售商进行严格技术性检疫检查,严禁染疫向日葵种子在市场流通售卖。

四、防控措施

(一)农业措施。实行轮作,与对向日葵列当种子具有诱导萌发作用的玉米、亚麻、胡萝卜等作物进行2~3年的轮作,减少向日葵列当发生基数;深翻土壤,清除田间秸秆、残体,减少向日葵列当种源;对于往年向日葵列当发生较重的田块,进行地膜覆盖,地膜厚度不少于0.01mm;选种抗向日葵列当品种。

(二)物理防治。在向日葵花盘10cm左右时,中耕除草2~3次,使浅土层向日葵列当幼苗连根除去,深土层列当被削断。同时,清洗使用过的农具,避免人为传播。

(三)化学防治。在向日葵苗后封垄前,大约播种后1个月,向日葵列当出土前,选择无风天气,使用48%氟乐灵或33%二甲戊灵150毫升/亩喷施向日葵植株周围土表,并混土确保药液置于土层下。

向日葵列当田间调查记录表

监测单位: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作物生育期

种植面积(亩)

调查面积(m2

列当密度(株/m2

附件3

大豆疫霉病菌监测和防控技术方案

大豆疫霉病菌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也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病菌主要通过土壤、病残体及种子表皮内的卵孢子进行传播,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并造成危害,在感病品种上可造成产量损失25%~50%,个别高感品种可达100%。当前,大豆疫病已在黑龙江、内蒙古、安徽、河南等省(区)发生分布,随着我省重点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种子的调运和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疫情传入风险加大。为做好大豆疫病监测和防控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症状识别

苗期:播种后一周调查是否有烂种、烂芽及幼苗出土后停止生长及高温天猝倒现象;子叶期和一对复叶期调查下胚轴是否有病斑;真叶期调查茎部是否有缢缩的水渍状病斑;三出复叶期以后,调查子叶至第一分枝处是否有病斑。

成株期:初期下部叶片发黄,上部叶片失绿,随即整株枯死,调萎的叶片不脱落,呈八字形下垂;茎基部发病,出现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并向上扩展,病斑可断续在茎部出现,髓部变黑褐色,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晴天中午可以看到病叶反卷,枯萎然后变黄。病斑相互合并大块组织变褐枯死,一旦遇到阴雨天,可迅速扩展到整个田块。

结荚期:豆粒表面淡褐至深褐色,无光泽,皱缩干瘪,也有种子表皮皱缩后呈网纹状,豆粒变小。

二、调查监测

(一)合理布点。按照本地区大豆生产布局,优化疫情监测点的设置;同时正确理解监测项目中“监测点”的概念,强调面上的调查。

(二)监测时间。大豆的苗期、成株期和结荚期各完成多点调查1次,尤其是在雨后或灌溉后;大豆种子生产繁育田块要适当增加调查次数,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检测。

(三)调查方法。1、取样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方位各调查三块大豆田,每一块大豆田采用对角线与随机采样相结合的方法,随机取样重点在低洼积水处。100亩以下的田块不少于10个采样点,100亩以上的不少于15~20个采样点,每点调查100株。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样本进行室内检测。必要时将疑似发病植株根际周围土壤100g带回室内检测。2、样品检测。将采集的疑似样品装在采样袋内,标签记录好采集时间、地点、采集人、发病症状及发病面积等必要信息,与省植保中心联系送检。3、结果记录与保存。将田间调查结果填入田间调查记录表,调查人员应认真记录调查过程,连同调查中产生的影像材料、实物资料一起建档,妥善保存备查。

三、检疫监管

若有大豆疫病发生,发生区植物检疫机构要严格按照《大豆种子产地检疫规程》规定的时间、频次和覆盖面开展田间监测调查,从大豆种子生产基地调运种子凭《产地检疫合格证》换发《植物检疫证书》,严禁无证调运。重点加强来自疫情发生区大豆种子的复检,发现染疫不得作为种用。

四、防控措施

(一)农业防治。指导农户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做好深松整地或耕翻整地,增加中耕次数,加强水、肥管理,避免在低洼、排水不良或粘土地块种植,雨后及时排除积水;监测调查发现有零星病株时要及时拔除、集中清理;若有发生严重的地块,则下一年度开始要与玉米和小麦等非寄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二)化学防治。有药效试验表明,选用以精甲霜灵成分为主的种子包衣剂,预防控制大豆疫病有效,推荐精甲霜灵复配咯菌腈或多菌灵,精甲霜灵有效成分用量应达到每100Kg种子12g以上。

大豆疫霉病田间调查记录表

监测单位:                                                   检测人:

调查地点:                  乡(镇)

调查日期:                  

生育期:

种植面积(亩):

调查面积(亩):

种子来源:

疑似症状/危害状:

田间调查

地点

地块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调查面积(亩)

发生面积(亩)

调查

株数

发病

株数

病株率(%)

注:

附件4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监测和防控技术方案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危害西瓜、黄瓜、甜瓜、南瓜、丝瓜、苦瓜等葫芦科作物,是一种通过种苗远距离传播的病毒性病害。为切实做好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监测与防控工作,有效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症状识别

西瓜:幼苗和成株期都可发病。早期受侵染的西瓜植株生长缓慢,出现不规则的褪色或淡黄色花叶,绿色部位突出表面,叶面凹凸不平,叶缘上卷,其后出现浓绿凹凸斑,随叶片老化症状减轻;病蔓生长停滞并萎蔫,严重时整株变黄,不能正常生长而死亡;果梗部常出现褐色坏死条纹,果实表面有不明显的浓绿圆斑,有时长出不太明显的深绿色瘤疱。与健果相比,病果有弹性,拍击时,声音发钝。果肉周边接近果皮部呈黄色水渍状,内出现块状黄色纤维,果肉纤维化,种子周围的果肉变紫红色或暗红色水渍状,成熟时变为暗褐色并出现空洞,呈丝瓜瓤状,俗称“血果肉”,味苦不能食用,丧失经济价值。

黄瓜:新叶出现黄色小斑点,后出现花叶并带有浓绿色突起,叶片上引起色斑、水疱及变形,叶脉间褪色呈绿带状,植株矮化、结果延时,果实大部分黄化或变白并产生墨绿色水疱状的坏死斑,损失产量甚至绝产。

在其它作物上主要表现为花叶、绉缩、畸形、局部坏死等症状。

二、传播途径

该病毒主要传播途径:种子、花粉、汁液、土壤、虫介体、病残体、灌水以及嫁接、整枝、摘心、授粉、摘瓜等农事操作传播,甚至病株与健株间自然摩擦也可传播。病毒在种子内可以存活8到18个月,病根埋在土壤14个月后仍可致病。目前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

三、调查监测

(一)监测区域。重点监测从疫情发生区调入瓜类种苗及产品的地区,境外瓜类引种种植区,瓜类种苗繁育基地等疫情发生高风险区域。

(二)监测时期。在瓜类作物苗期、伸蔓期、座果期、果实成熟期分别进行至少1次的多点调查。可根据种植方式和瓜类的生育期确定具体调查时间和调查周期。

(三)调查方法。可以通过走访瓜农、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农资经销商等人,掌握葫芦科植物生长状况。特别要查询西瓜倒瓤和花叶情况,对可能发生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地块进行重进行重点调查,并对有可能发生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地点、时间、危害程度等因子进行推断。深入田间进行调查时,要找到具有代表性的田地对葫芦科植物进行踏查2~3次,一旦发现可疑地块,要进行定点调查。调查时,可通过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快速检测试纸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度。将田间调查结果填入田间调查记录表。

四、检疫监管

加强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疫情普查监测工作。对疫情发生区、受威胁区,立即采取隔离预防、封闭消毒等措施封锁疫情发生区,严防疫情传播扩散。不得将染疫的农作物、农产品、田间铺垫物、工具及大棚材料等物品运出疫区。不能随便引种,更不能从病区引种和病地采种,严格遵守检疫制度。对从外地调运的葫芦科的种子、种苗,必须附有《植物检疫证书》。

五、防控措施

(一)种子处理。通过种子干热处理或者药剂浸种可有效降低西瓜及其砧木种子带毒几率。疫情发生高风险区可采用干热处理结合药剂浸种的方法,确保病毒不带入大田生产。

(二)嫁接消毒。在嫁接等农事操作过程中,对手和工具用10%磷酸三钠或75%乙醇进行消毒,嫁接1次消毒1次,避免病毒交叉侵染。

(三)轮作换茬。瓜类集中种植区要实行葫芦科作物与非葫芦科作物轮作换茬。

(四)加强田间管理。科学肥水管理,培育壮苗健苗,提高植株抗病性,避免大水漫灌和氮肥过量,防止病毒传播。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田间调查记录表

监测单位:                                            检测人:

调查地点:                  乡(镇)

调查日期:                  

调查作物:

生育期:

种植面积(亩):

调查面积(亩):

种子(苗)来源:

疑似症状/危害状:

田间调查

地点

地块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调查面积(亩)

发生面积(亩)

调查

株数

发病

株数

病株率(%)

注:

附件5

2024年农业植物疫情调查监测任务安排表

单位:万元

单位

金额

调查监测点

向日葵列当

苹果蠹蛾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大豆疫霉病菌

离石区

1

2

1

1

兴县

1

2

1

1

临县

1

2

1

1

1

柳林县

1

2

1

1

1

汾阳市

1

1

孝义市

1

1

交城县

1

1

文水县

1

1

中阳县

1

1

方山县

1

1

岚县

1

1

交口县

1

1

石楼县

1

1

合计

4

8

2

13

13

附件6

2024年重大农业植物疫情监测点设置表

序号

监测点

寄主作物

种植面积(亩)

监测对象

监测人员

监测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填表说明:(1)标题空白填写×县(市、区);(2)监测点:填写格式为×镇×村、×镇(×村)×合作社、×镇(×村)×示范基地等,要求通过名称可以确定监测点大致位置;此监测点数量≥项目设定的监测点数量;(3)监测时间:指与监测对象相对应的整个监测时期。例如:运城地区苹果蠹蛾监测时间为4月-10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