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 更新时间:2023-08-03
吕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文物古迹5826处,约占全省资源总量的11%。一代女皇武则天、一代廉吏于成龙、巾帼英雄刘胡兰等名人灿若群星。中阳剪纸、孝义皮影、离石伞头秧歌、临县大唢呐等民俗技艺独具特色。黄河天然水蚀浮雕、黄土高原土柱林等黄河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吕梁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这里曾是延安的东部屏障,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贺龙、叶剑英、杨尚昆、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吕梁生活和战斗过。全市有红色革命遗址413处,其中37处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数量位居全省第二。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中央后委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景区驰名中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莅晋考察,第一次第一站来的就是吕梁,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讲:“吕梁我第一次来,我心里一直向往着晋绥根据地。”
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老区振兴,加快创建文化强市,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夯实文化振兴的根基
为给广大基层群众提供内容丰富、途径便捷、质量更高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我市投资2.3亿元建设了吕梁市图书馆,已于2022年4月正式开馆;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市文化馆,已于今年上半年投入运行;启动了市博物馆维修改造项目,预计年内可重新开放;完成了全市3110个行政村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1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覆盖工作;建立了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分馆,上下联通、有效覆盖、全面开放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加大文化振兴的供给
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我市不断加大对艺术创作资金的投入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各项艺术基金和艺术创作专项扶持资金的同时,增加了文艺创作专项经费300万元并纳入市财政每年的预算。
近年来,我市坚持打造精品、传承文化、惠及人民的创作思路,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立足老区优势、创新创作理念。紧密围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廉政文化等内容,制定了《吕梁市2020—2022年文艺创作选题规划》,加大对重大题材、重要节点和重要项目艺术创作的规划引领。创作推出了舞剧《吕梁英雄传》《刘胡兰》《打金枝》,晋剧《廉吏于成龙》《七星泉》《碛口轶事》,道情戏《大河古镇》《吕梁护工》等一批优秀舞台力作,其中舞剧《吕梁英雄传》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舞剧《刘胡兰》被确定为“建党百年”主题创作重点跟踪项目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晋剧《刘胡兰》荣获十四届“文华剧目奖”。
我市不断强化文化惠民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免费送戏下乡活动为先导,将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列入全市重点项目推进,重点实施“五个一批”服务内容。目前,我市已核准群众文化服务品牌2个,挖掘培养山西省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233个、山西省乡土文化能人艺人219个、山西省乡村文化带头人311个。2019年以来,共开展了各类文化活动6万余场,免费送戏下乡9000余场,惠及群众500余万人,群众文化参与度、满意度显著提升。
三、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为抓手,丰富文化振兴的内容
我市始终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的重中之重。
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统筹做好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展示、管理、服务等工作。2019年来,共完成文物保护修缮项目126个、文物展陈项目6个,文物保护水平不断提升。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完成文物认养任务137处,全省排名第一。创新性设立了全省首家文物研究工作小组,启动了《吕梁文物》创办等文物研究利用工作。组织实施了馆藏文物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珍贵汉画像石数字化保护、孝义市珍贵皮影木偶数字化保护等项目,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市级文物行政机构内设专业科室增至3个,首批免费定向培养文物全科人才12名,数量居全省各地市之首,文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从健全保护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加大普及力度等方面入手,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在全省率先出台《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配套制定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非遗名录建设规范和非遗保护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建立完善了非遗数据库和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形成。扎实推进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全市设立非遗综合传习中心5个、非遗传习所80个、非遗传习点112处;全面铺开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已建成乡村文化记忆展示馆120个;启动实施非遗数字博物馆项目,目前正处于立项阶段;在即将建成投用的市文化馆专门规划布局1000余平米的展示厅,装修布展方案已经专家评审通过,非遗保护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组织起草了《吕梁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持续推进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省级碛口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工作,区域整体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精心策划“新时代新征程新画卷”非遗成果展、“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吕梁片区)非遗博览会”等非遗传承展示活动,持续推进非遗进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军营、进景区、进校园,非遗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以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为路径,淬炼文化振兴的品牌
近年来,我市牢牢抓住高质量融合发展主线,深入挖掘文化底蕴,积极探索构建“文化+”新业态,采取由市级主导、四县市联动的工作模式,将文化与自然生态、传统习俗、特色产业等统筹起来,积极指导扶持,形成了较好的品牌效应。依托汾酒酿制技艺、贾家庄汉民族婚俗等非遗项目,开发汾酒制法工艺展览展示、贾家庄汉民族婚俗展演等非遗文化,建成了交城田家山非遗文化村、孝义市杏野砂器特色小镇等一批非遗传播场所,汾阳贾家庄被评为全省第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发挥临县青塘粽子、岚县“土豆花开了”、柳林碗团等传统技艺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独特优势,趟出了一条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同时,围绕进一步扩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打造推出了《沟梁上的土疙瘩》《水舞孝·义》《如梦碛口》等文化旅游实景演艺,组织举办了世界酒文化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古村镇大会、“神圪垯·乡村旅游发展论坛”等活动,推动构建起“新老媒体结合、线上线下同步”的宣传网络,吕梁文化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五、以壮大文化队伍为重点,激活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
为聚天下文化人才而用之,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加大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一是本土育才,组织文艺院团、文化人才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线上线下学习培训,着力提升文化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积极拓宽交流演出渠道,推荐我市演艺团体和演艺人才参加全国、全省各项活动,不断开阔文化人才视野,提升创作演艺水准。近年来,共培养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2人、“红梅奖”获得者1人,山西省戏曲艺术“杏花奖”获得者32人,发展非遗传承人241人、工艺美术大师147人、三区文化人才132人、文化专业技术人才335人。二是广聚英才,以创新举措赋能艺术人才提质培优,积极探索校团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吕梁市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推动孝义市人民政府与吕梁市艺术学校签署艺术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招收孝义碗碗腔木偶、皮影表演等专业学生52人,助力濒危戏曲剧种焕发新活力。通过选调计划、招才引智计划,为我市文旅系统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31人,不断壮大我市文化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