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传承非遗文化 助力文水文旅融合——加快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水)建设步伐

来源: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 更新时间:2024-01-18

2010年入选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文水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健全,制度不断完善,保护传承能力不断提升,为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夯实基础,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

科学规划。按照“以人为本、抢救第一、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科学规划、整体保护”的主旨原则,将保护区创建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县“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全过程贯穿到文旅、生态、城建、脱贫等9个专项规划中,规划建设县级非遗展示展览馆、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项目,布局农耕文化带、晋商文化廊、节庆文化圈和方言文艺区四大重点区域,逐年敲定工作任务,清单化推进实施,节点化督导落实。

完善制度。制定了《文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文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职责》,编制了《文水县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书》《文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文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书》《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年度评估工作方案》《文水县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度传承活动自评表》,规范指导文水县非遗工作高起点谋划,具体化实施。

加强组织。成立了“文水县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所有村庄全部配备文管员,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一盘棋”格局。

加大投入。2020年以来,各级共投入非遗资金300余万元,用于文水县非遗保护调查研究、档案和数据库建立、濒危项目抢救、人才培养、作品征集、传承活动、对外交流以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费和补助金等事项。

建设设施。建成开放文水县非遗传习中心,传习中心集展览展示、体验互动、学习传承和培训研讨功能于一体,总面积1100平方米,设有综合展厅、文水长拳展厅、锣鼓展厅、手工技艺展厅、加工技艺展厅、文学传说展厅、培训演示厅等,内设9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厅展示项目图片、文字资料、实物以及视频展演,对非遗项目的宣传、保护及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了文水鈲子、福胜锣鼓、桥头大鼓、麻衣仙姑、宗酒酿造工艺、狄青花儿鼓、吴村烙画葫芦、贤美牛肉、刀刻彩绘葫芦画传统制作技艺、郑家庄灯影戏、保贤郭氏酱卤牛肉、文水豆腐皮、文水长拳、田七刀具制作技艺等15个非遗传习所。在火车站游客集散中心内设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宣传点。在苍儿会游客中心大厅内设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水片区)非遗产品展销点,展区占地面积45平米,共入驻十一个非遗项目。

加强调查。继续做好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等,并相继建立了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分别建档、入库,予以妥善保存,全县现有国家、省、市、县级非遗项目9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0项,市级40项,县级40项,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7人,整理归档文字材料1330余份,视频资料195个,图片2800余张。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0个,其中国保2个,省保4个,市保6个,县保48个。

培养传承人。建立了非遗专家库,聘请了21名专家参与评审认定工作。举办了2023年文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对107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培训。

二、创新传承,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文水县多次组织大型非遗专题活动,给非遗项目提供舞台,充分展示、展演非遗项目的精神实质、外在魅力,以艺术之美扮靓生活。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节庆日组织召开了“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非遗传承经典  共享美好生活”等为主题的大型非遗专题宣传活动;组织了“文化三晋乐万家”鼓王争霸赛等锣鼓类专门活动,有15支锣鼓队600余队员参赛;组织了武术项目非遗展演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水区成果展;组织非遗进景区,文水桥头大鼓、马西铙、武家山锣鼓、西峪口混秧歌、裴会锣鼓、宋家庄棒子舞、福胜锣鼓等进入武则天纪念馆、世泰湖、天后岛等景区开展活动,展示了文水县非遗项目的艺术魅力。

组织拍摄了《文山秀水话非遗》《非遗过大年》《文水非遗民俗展——传承中国年》宣传片,为“耳脓净”“丽彬文化园美食”等九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拍摄了短视频,借助多媒体予以宣传。

文水县分别在山西徐特立高级职业中学、东南街示范幼儿园(学府分园)、山西省刘胡兰中学、马西乡寄宿制小学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在山西徐特立高级职业中学、东南街示范幼儿园(学府分园)、马西乡寄宿制小学建立非遗项目“文水鈲子”“烙画葫芦”“郑家庄灯影戏”“文水长拳”传习点,逐步实现了“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的转变。先后在非遗传习中心举办5次非遗研学活动,让学生参与了解郑家庄灯影戏、古建壁画、玻璃画、根雕、磕板采茶调、拓片、剪纸、马西铙等非遗项目,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保护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三、文旅融合,为文化遗产注入发展活水

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非遗产业”“非遗企业”新路径,形成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既是全面推进文旅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文水丽彬文化园”以吕梁非遗、文物保护与传承为目标,将国学、非遗、文物、文明元素融入企业文化,使处于点状分布的非遗项目得以转化为集群式展示,使非遗文化形成了博物馆式整合性保护。该园汇集了吕梁市13县非遗作品1000余件,开发有“非遗情景再现”、“传统工艺演示”等非遗体验项目,打造了青少年非遗实训基地,开辟实物展示区、非遗传承研学区、非遗工艺演示区三个研学区域,形成了“多彩非遗、活态传承”格局。开园以来,围绕吕梁非遗开展研学60余期,接待来自各地学校学员2万余人,辐射人群5万人,累计接待来自省、市、县来宾、团队人数达70余万人次。

文水葫芦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水石安葫芦种植加工协会以葫芦为媒,弘扬葫芦文化。通过加大投入,现已形成良好、稳定的科研、试验示范、休闲农业、葫芦种植基地500余亩,带动吴村发展葫芦种植1000余亩;依托葫芦产业,带动吴村及周边200多户农民从事葫芦种植,户均收入达到1万余元,还带动950余户农民从事葫芦种植、加工、销售。协会还以葫芦种植产业为基础,通过农事体验、采摘带动其它种植业发展;以文化艺术为包装,发展葫芦精深加工,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依托葫芦文化产业,打造郊区旅游特色休闲园区,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休闲农业体验等活动,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带动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促进构建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不仅给文水县如何传承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坚守这片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也极大推进了地域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推进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加快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进行创意开发的步伐。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增强了文水县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强县建设。下一步,文水县将严格遵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要求,培育一个有利于文化遗产保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营造一个尊重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让文化生态保护更上一层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