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关闭
索  引  号111423LL00100/2021-22004
发文字号吕政办发〔2021〕65号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0日
发文机关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  键  字
标  题吕梁市“十四五”新装备规划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成文日期2021年11月20日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

22个市级专项规划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业态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高品质生活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非常规天然气利用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事业规划》《吕梁市“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装备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材料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产品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转型综改试验重大改革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六最”营商环境建设规划》《吕梁市农业现代化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吕梁市“十四五”“一带一路”开放型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等22个“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吕梁市“十四五”新装备规划


根据《中共吕梁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吕梁市“十四五”新装备规划,明确我市未来五年新装备转型出雏形的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四五”时期我市新装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三大目标”,实施“十大举措”,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吕梁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实现了产业体系重塑和战略重点转移,转型发展的趋势性、转折性、结构性变化明显增多,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市装备制造业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坚持在继承中持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超越,为“十四五” 新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成就

(一)产业形成一定规模

我市装备制造业历经多年稳定发展已初具规模。截止2020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达到52家,按地域分布为离石区3家,文水县24家,交城县11家,岚县2家,方山县1家,中阳县4家,汾阳市4家,孝义市2家,交口县1家,文水县、交城县为发展集中区;按企业主打产品分煤机及配件、矿山机械及配件6家,汽车及配件3家,钢模板17家,粉末制备1家,鸡笼、猪笼类1家,球墨铸铁管1家,机车配件1家,镀锌丝、铁丝、冷拔丝类3家,太阳能电池、组件1家,磁性元器件、组件及电力设备1家,高端太阳膜1家,电缆1家,其余15家基本是通过铸造、锻造、机加工、焊接等手段加工配套初加工产品,产品种类涵盖面较广。

2020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4个百分点。

(二)骨干企业不断涌现

我市装备制造企业正在从低端生产向高端制造进军,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不断涌现,煤机生产、维修领域有山西新龙重工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庞泉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三鑫实业继亨铸造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装备配件领域有交城县韶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铸造领域领军有山西光华铸管有限公司、山西中科正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汽车整车及配件领域包括山西威龙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山西万隆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山西佳昌汽配制造有限公司等;风电塔架、矿用设备领域拥有汾阳市汉精矿机制造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的不断涌现为我市新装备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吕梁装备制造业不断转型发展,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山西中磁尚善科技有限公司在粉末制备、磁芯制备及生产设备方面获得多项专利技术,量产产品达到全球先进水平。公司已入选山西省科创板后备企业目录,技术中心级别为市级;晋能清洁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山西文水经济开发区建设完成年产能超过1GW的常规单/多晶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取得了较大成功,目前已跻身全球前5%最先进产能行列;山西中科正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外专家组成的技术研发团队,联合上海同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门子的技术专家,解决了大型风电电机焊接变形问题。研制出了世界领先工艺的电机整体铸件壳体,使全球大型电机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引领全球发电电机制造水平再上台阶。公司目前研发的“微滴喷射阵列式3D砂型打印机”已经初见成效,且为大同、太原等地企业提供过砂型打印服务,企业反映良好。

二、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宏观政策上,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战略等国家政策的机遇。总书记对山西省发展提出了“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的“六新”要求。以新技术赋能传统专用装备向高端装备优化升级;以新材料研发助力基础制造装备创新提升;以新基建、新业态发展机遇带动优势装备加速发展;为推动一批新装备产品研发提供协同发展条件。

微观层面上,山西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连接带,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在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加速转移,区域合作主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将赢得承接产业转移的先机,以及较大规模、较大体量的投资机会。“十三五”期间山西省获批国家通用航空业发展示范省,为通航新装备及零部件的培育发展提供重大发展机遇,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效益提高、结构升级优化和创新培育突破提供了难得的转型空间和良好的产业环境。同时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也提出了“把中部建设成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定位,实现协同差异发展。区域协同战略是山西着力破解难题、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的有效途径,也必将为我市新装备发展提供全新动力。

(二)面临挑战

资源型欠发达经济仍然是吕梁的基本市情,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依然突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特征明显:新装备发展面临着人才资源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智能化水平不高、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创新平台少以及融合发展、新技术引进、产教融合、人才引进等机制不健全问题,将制约新装备的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说,吕梁市“ 十四五”时期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市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两化融合”战略、“十三五”期间山西省获批国家通用航空业发展示范省等重大发展机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力实现新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重大思路和要求以及市委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把创新驱动放在转型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新发展阶段,抢抓新发展格局机遇,聚焦新装备突破,推动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形成新装备引领带动效应,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走出高质量发展的吕梁新路。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新技术相结合

实施创新驱动,加强产学研联合,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新技术,研发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设备,促进产品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产业接续替代和优化提升;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省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坚持开放合作和改革推动相结合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主动融入全省“东融南承西联北拓”战略,积极对接京津冀一体化、晋陕蒙沿黄经济圈、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牢固树立人才为本思想,有效利用国内外人才和技术资源,立足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建立国际国内交流协作机制,营造开放融合的智能制造环境。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发展新装备,吸引更多外资推动吕梁经济发展。

(三)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提高服务效率,推进新装备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强化政府对新装备宏观政策引导、区域整体布局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坚持错位竞争与联动发展相结合

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大力培育新装备龙头企业,整机、成套装置生产企业,形成以点带面、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挖掘自身优势与潜力,找准定位,提出适合发展模式,与接壤地区新装备发展形成错位竞争态势,建立错位竞争与联动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五)坚持融合发展与区域协调相结合

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与区域间合作,不断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合作机制,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重点工程深入,大力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让科技成果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产业发展。发挥骨干产业集聚度高、数字化水平和自动化基础较好的优势,开展大数据、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应用和典型企业应用示范,以行业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带动新装备智能化发展。

(六)坚持整机带动与配套协同相结合

坚持“创新、创业、创客、创投”相统一,以新机遇、新需求、新供给、优机制,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厚植吕梁发展的新优势,以整机创新发展为引领,支持整机与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协同发展,促进新装备产业链纵向延伸。

三、发展目标

提升新装备质量水平。依托钢、铝等传统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智能煤机、5G塔架、轨道交通、飞机起落架、工业机器人等现代装备制造。布局扩产技改升级项目,促进新装备向技术自动化、产品智能化、设备成套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落实好首台(套)奖补政策。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制造工艺,在细分装备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提升高端机械制造业配套、加工能力。

2025年,装备制造业发展规模、创新能力、智能绿色等指标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产业聚集程度显著提高,新装备规模效益大幅提升。

第三章  发展重点

一、培育新兴高端装备制造业

以智能制造技术、大数据技术、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擎,立足我市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积极发展和培育轨道交通、智能机器人、通用航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及增材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新装备发展动能。

(一)轨道交通装备

提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能力。依托韶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在其铁路机车车辆生产配件的基础上,逐步向部件生产延伸,积极建立和加强与国内外车轮和车轴、轮对等龙头生产企业的技术合作。提升关键零部件研发能力,重点突破车轴表面耐腐蚀性、耐磨性制造工艺技术瓶颈,重点发展时速为160-380公里高铁列车、动车组列车及其他铁路车辆轮对、轮轴、车轴、齿轮箱等零部件及其关联件、牵引电机、交流电机等核心部件,研发适用于不同机型的高性能转向架以及多种转向设备。

加快推进整机设计和制造能力。抓住我省未来大力发展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好机遇,按照“需求牵引、配套提升、集群发展”的发展思路,加快建立以铁路车辆、城轨车辆等整车为核心,以走行系统、电传动系统、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运营维保为主要发展方向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完整体系。以我市现有的车辆制造企业为依托,重点研发客运电力机车,铁路货车、高铁车组、城轨列车等轨道交通车辆,提升整车全系列配套能力。

开发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平台。积极推进轨道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运维、回收等全过程综合性和专业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拓展高铁列车、动车组列车、城轨地铁轮对及其他车辆的关键大部件检修业务。开展车轮、车轴、齿轮箱及其他关键部件的远程在线监控、智能故障诊断技术攻关,运用工业互联网、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的智能制造和管理。

(二)煤化工装备

研发煤化工关键技术和装备。重点研发制造劣质煤制烯烃、天然气及煤制油成套设备,并不断提升合成氨、合成尿素、复合肥生产设备及煤焦油深加工设备设计水平和制造能力,培育发展大型、高压、高效化工设备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重点研发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气化、煤制乙二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实现高压隔膜泵、高压煤浆泵、煤浆切断阀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

研发节能、环保、绿色煤化工装备。利用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炼焦装备将向大型化、环保化、智能化及高效化方向发展。研发耐高压、耐高温、耐腐蚀、绝热深冷特种承压设备;提高煤种适应性,研发高通量换热器、大型绕管式换热器、能源转化显热回收达80%以上的大型高压全热回收气化炉等节能、环保、特种材料煤化工装备,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大力发展煤化工副产气制氢,建设甲醇重整制氢、氢能重卡示范项目。

(三)新能源装备

大力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将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宏观政策的引导,积极争取吕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获得我省乃至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明确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围绕风电产业供应链条,依托吕梁优势,大力培育发展为风机、塔架(汾阳汉精)、叶片配套的轮毅、箱变、机舱罩、变流器等风电零部件配套企业,完善风电产业链条。加大对行业核心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强风电装备产业。围绕风资源评估、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风电场设计、建设、施工、控制、运维等重点环节,吸引国际国内风电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落户吕梁,推动风电行业向配套产业成套化、系列化和高端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风电设备产品和技术创新,积极推广8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应用,加快10兆瓦风电发电机组研发与量产。

加快发展其他能源装备制造。重点发展核电成套装备、高效太阳能发电设备、低温余热发电装备、大功率煤层气发电机组、智能电网用输变电设备和用户端设备、绿色环保型高效输变电设备、生物质能发电装备等。加大光伏装备研发力度,依托晋能清洁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研发光伏高效单晶PERC、高效多晶硅及超高效异构结电池组件。提升光电系统转换率,降低光伏电池生产能耗与成本。大力研发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制氢、煤气化制氢等氢能源制取技术。研发高压氢气存储材料与存储设备,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存储。以氢能源大卡车为重点发展目标,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电机系统、空压机、氢气再循环泵、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

(四)节能环保装备

重点研发废污染物处理与循环利用设备。开发能够在线检测引起大气污染的硫化氢、氨气、三甲胺、甲硫醚、甲硫醇、二甲二硫醚、二硫化碳、苯乙烯等气体的监测设备,重点研发工业废气、固废、污水等工业垃圾的处理和循环再利用成套设备。开发高效节能的生活垃圾焚烧和汽车尾气的净化处理设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及区块链等技术构建节能环保产业链,同时,以智慧环境为切入点,不断向节能环保产业链上下游拓展。

大力推广应用高效节能装备。依托吕梁“煤-焦-电”资源产业链,通过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开展节能环保装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余热、余压和余能回收利用及高效清洁燃烧锅炉等设备,发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节能环保装备,发展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蓄热式电锅炉、变频器、空气热源泵等高效节能设备。研发炉顶压差发电、干法熄焦、转炉负能炼钢等节能冶金技术装备。加大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工作力度,支持有关行业协会、机构和企业围绕“节能服务进企业”等活动,促进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与企业对接,推动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

(五)智能机器人

重点发展煤矿应用机器人。根据国家煤矿安监局发布的《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的5类38种类型的煤矿机器人,以及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结合我市煤炭产业现状和需求调研,通过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合作的方式,在“十四五”期间在煤矿采掘机器人、凿岩机器人、井下巷道喷浆机器人、综合工作面搬家机器人、煤仓清理机器人、选矸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和抢险救灾机器人等方面开展设计和开发工作。重点加强视觉、传感、人机交互和机电一体化等核心技术以及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短板攻关,加快推动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逐步推动工业机器人在煤炭、焦化和冶金等领域的应用。

积极推进工业和服务机器人。聚焦未来无人化工厂、机器代人、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的应用和需求,大力发展精密焊接机器人、自动搬运上下料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不断拓展外部市场。培育和研发服务行业机器人、伴侣机器人、家庭清洁机器人以及助老助残等机器人。

(六)通用航空装备

研发航空材料及其制造装备。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能源优势,按照“煤-电-铝-材”一体化发展思路,以资本为纽带,推动煤、电(网)、铝、材企业联合重组,打造铝工业全产业链。依托中铝公司山西基地、吕梁森泽煤铝等骨干企业,引导铝系企业将产业链向航空金属延伸,重点发展航空用高端铝镁合金材料及其制造装备。

做强做精航空零部件。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通过自主研发、国际合作、整体收购、合资合营等方式,进入通用航空研发、设计、制造、组装和维修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轻型航空器、直升机等通用航空飞机起落架与零部件研发、制造和维修企业。开展关键零部件精密制造工艺技术研究与公关,全面提升现有航空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水平。

培育发展专用无人机和通航作业装备。重点发展空中巡逻无人机、抢险救援无人机、植保喷药无人机、航空护林无人机等适合多种场合需求的特色专用无人机产品。大力开发通航农林作业、通航巡逻、通航救援等智能化航空作业装备,为航空运营企业市场服务提供支持。

(七)增材制造装备

重点研发增材制造特种原材料制作装备。着力开展钛合金、镍基合金、特种合金等特种金属和陶瓷材料的增材制造专用原料制粉技术研究,通过引进国内外成熟的技术团队,开发关键材料的制粉成套加工设备,打破国外材料和设备捆绑式出口和销售困境,实现增材制造成形技术关键原材料的完全自主保障,突破受制于人的局面。

开展增材制造系统性应用研究。研发满足尺寸大于800mm大型关键异形构件的增材制造装备;开展增材制造成形材料及结构组织微米量级缺陷的检测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开展成型效率高、应用成本低的工艺技术研究;开展增材制造后处理技术及设备标准化建设工作,特别是后续热等静压、开模锻造等致密化处理以及后续热处理工艺及装备。

积极推动基于3D打印的铸造技术。依托我市铸造产业优势和广阔市场,充分推动以易普特智能科技3D砂型打印技术为代表的增材制造企业与我市铸造企业联盟,实现增材制造技术在铸造方面的应用,加速提升铸件的质量和产量。

二、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产业

鼓励和引导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升级,深度融合新工艺、新材料以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以转型升级为目标、提质增效为核心、创新发展为动力、聚焦重点领域,夯实基础,赋能传统装备加速升级,推进我市传统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煤机装备

大力发展煤炭综合采掘装备。依托山西新龙重工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煤机制造企业,加快推进煤机装备联合重组,充分发挥煤机装备创新联盟的技术优势,全面提升核心产品“三机一架”为基础的煤机成套设备集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引领煤机产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数字制造”方向发展。重点研发0.6m薄煤层全自动化开采设备、煤矿井下安全配套装备和大型露天煤矿成套装备。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煤机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依托5G+云计算技术,以实现煤炭透明开采、精准开采、智能开采为发展目标,重点发展智能采矿设备、输送设备及配套产品,推动煤机装备逐步向智能化、成套化、大型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大型露天矿半连续开采成套设备关键技术与装备、超大能力移动破碎站关键技术及装备、超大型振动筛分技术与设备、新式超细式破碎机、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等高端主机装备,研发轻量化、智能化磨机驱动装置等配套部件,实现矿山机械少无人化目标。积极发展“绿色制造”,立足煤炭清洁利用技术装备产业定位,以选煤设备、煤炭提质、煤泥浮选、煤泥脱水、污水处理、型煤制备、添加制剂等技术与产品为基础,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工艺,重点发展洗选装备及技术服务市场。深度融合新工艺、新材料以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发展高可靠性、标准化、成套化、模块化等适应各类工况条件的高端智能煤机装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将我市打造为国内知名的煤机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

提升煤机配套产品设计制造能力。重点支持企业拓展矿用防爆电机、防爆风机、防爆开关、隔爆矿灯、个人自救装备等煤矿安全生产和应急防护装备的设计研发和制造工作。发展煤机装备电气系统和煤矿数字化矿山网络通信系统等关键配套部件,打造配套完善的智能煤机全产业链。创新突破工作面装备智能化控制系统,重点攻克采煤机的煤岩界面识别技术、基于视觉感知的控制技术、设备自诊断及故障预警等技术,力争实现机械装备及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无缝集成。重点突破大功率设备软启动技术与装备,重点攻克大功率永磁耦合传动技术,研制开发700kW以上的大功率永磁耦合软起动装置。

加快升级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突破现有的信息孤岛,构建集成化的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各系统间的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全面提升煤机装备企业生产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推进实施智能设计和智能制造,提升煤机装备零部件再制造能力和私人定制服务功能。

推进煤矿作业少人化、无人化。利用“透明工作面”的全智能自适应开采技术,逐步研制采煤、掘进、支护、喷浆、钻探、巡检、选矸等高危岗位的专用机器人,并逐步推进机器人应用示范。积极推进山西汾西安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井下机器人自主研发和制造项目。

(二)精密铸造

研发关键精密铸造技术与配套材料。重点突破超纯净、超均质钢材料铸造技术,高强度、耐蚀、耐候特殊钢铸造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生物质自硬呋喃树脂及配套固化剂、大型铸件用CO2碱性酚醛树脂粘结剂、综合性能好的水基快干消失模铸造涂料等铸造材料。

大力拓展精密铸造配套件生产领域。大力发展汽车与轨道交通配套铸件,依托山西光华铸管有限公司、中科正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汾西安泰等领军企业,发展重型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轨道交通用高端铸钢件和车用高合金铸铁件、耐磨铸铁件,加强基础工艺研究提升铸件精度和耐用性,实现从毛坯件生产向半精加工配套件生产的转型升级。大力拓展在煤化工装备、机器人、新能源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等领域铸配件生产制造。

积极推进铸造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精密绿色铸造。支持以精密绿色铸造为主攻方向,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引领铸造转型升级,以新光华铸造为依托形成铸造产业集群,构筑“互联网+双创+绿色精密铸造”的产业生态。通过招商引进项目,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智能铸造技术,形成绿色制造示范工厂,为国内外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高精尖铸造产品。整合现有的铸造行业,推广先进铸造工艺,重点在优质铸造生铁、灰铁铸件、精密加工等方面改造延伸,培育产业集群,建设全省领先的现代铸造产业基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发展 3D 打印模具定制化铸造,进军高端先进铸造领域,形成大型精密铸件的生产能力,着力拓展国际市场。积极推进交口县三鑫铸造有限公司的年产3.6万吨铸件(铸造产能置换)项目、文水东庄产业园引进央企战略投资年产45万吨球墨铸管技改升级项目以及交口县晔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年产1.8万吨精密铸件(铸造产能置换)等项目在“十四五”期间落地实施。

第四章  重大举措

一、实施新装备企业主体培育工程

大力培育新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聚焦煤机装备、铸造、煤化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积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领军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和效益优势,推动行业持续向高质量方向发展。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争取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布局等方式,加快纵向延伸、横向联合、跨越发展,将其打造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龙头企业。优化铸造产业布局,加快推动铸造产能置换进程,淘汰落后产能。集中资源优势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经营状况良好、产品市场前景好的战略性铸造龙头企业。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龙头骨干企业汇聚,大幅提升铸造产业集中度,扩大优势特色铸件产业能级,形成规模效应。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及市级各类重大专项课题及专项基金,在科研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和服务。以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大与材料制造业、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专业化“小巨人”等企业合作力度,构建我市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联盟。

积极推进中小制造企业增量升规。实施新装备制造规上企业增量和“小升规”工程。对现有制造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鼓励中小企业增产扩资,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落实和建设进度,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企业提质增效。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措施,促进科技型中小装备制造企业快速成长为高新企业,到2025年,力争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培育“小升规”企业力度,着力构建“小升规”数据库,做到精准培育。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减轻税费负担、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强化融资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公共服务等一系列举措,引导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有力促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推进新装备企业孵化和融通发展。围绕培育壮大新装备产业主体,扎实推进双创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新装备行业领域的“双创”新高地。鼓励和支持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有效整合各类社会创新创业资源,为企业提供创业指导、技术咨询和投融资对接等创业服务。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挖掘和推广融通发展模式。开放资源共享,推动新装备企业在创新创意、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资金融通等方面的深度协同、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鼓励大企业利用“互联网+、5G通讯”等手段,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专项行动,推动新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深化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技术集成与应用,实现新装备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二、实施新装备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提基础能力,强化核心零部件开发配套。聚焦吕梁制造业重点技术难题,建设项目储备库,围绕重大装备产业链瓶颈实施五基“一条龙”应用计划,筹建一批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技术重点攻关,突破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的工程化、产业化技术瓶颈。在零部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建设一批省级与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构建市场化应用示范体系。重点支持煤机、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关键基础件与整机同步研制,全面提升吕梁新装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

锻长板优势,加速高端新装备研发应用。选择我市优势领域,每年遴选如煤炭多功能一体化智能综合开采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建立我市关键装备推广应用(首台套)目录,为优势装备产品市场推广提供有效保障。重点解决长板装备中卡脖子关键零部件研发问题,有效提升优势长板装备竞争力,进一步融入省内“内循环”和国内“大循环”,辐射带动产业上下游发展,整体提高产业价值链水平。

三、实施新装备创新生态构建工程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我市新装备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加快培育新装备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围绕煤机装备,重点突破巷道高效快速掘进支护技术、工作面装备智能化控制系统、大功率设备软启动技术、煤炭智能化高效分选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实现机械装备及智能化控制系统在煤炭生产上全覆盖、重点煤矿区工作面无人化。重点支持高铁轮毂轮对、制动系统、智能化高端液压件、风电轴承、齿轮箱等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关键制造工艺技术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围绕新装备产业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公关,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快布局一批新装备企业技术中心,梯次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中心体系建设。推动创新平台增量提质。引导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或协作,积极组建小型研发机构,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大力推进领军企业加快建设企业创新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高水平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到发达经济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实现“从有到强”的跃升。构建新装备产学研融合创新体,通过重大科技项目,带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试验开发,实现创新深度融合、互相促进。

推进科技成果转换。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提高成果转化专业化服务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基地,加强产学研协同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技术平台开发和转化进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推广增材制造在铸造、重机修复等传统制造领域的应用,重点推进砂型3D打印技术在我市铸造行业的应用示范,推动增材修复技术在矿山装备、冶金装备等重型机械等行业和领域的应用,加速本地区增材制造重大成果的转化。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围绕新装备产业发展,实施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项目,依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区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我市的区域发展。

四、实施传统装备产业升级工程

推进装备产业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对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体系开展全面诊断,帮助企业发现用能问题,深挖节能潜力,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改造,持续提升工业能效水平,推动装备产业绿色发展。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实施节能设备技术改造,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技术及绿色材料应用。开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通过技术攻关推动固体废弃物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发展煤矸石回填支护装备、尾矿/粉煤灰/脱硫石膏/金属冶炼渣/建筑垃圾等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产业。加大在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广能源合同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服务等商业服务模式。鼓励绿色转型发展较好的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绿色示范工厂。推进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园区建设,规范引导环境影响大、单位能耗高的企业入驻示范园区。

推进装备产业智能化升级。支持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快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鼓励企业启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在线智能检测装备、在线监测和智能控制系统等装备。突破机器人机群协同作业控制技术和智能传感器等关键器件和技术。加强智能公共平台建设,提供建模仿真、全流程的设备管理、产品质量智能管控、物流仓储等服务。针对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基础薄弱现状,各个企业可从自身发展的核心痛点出发,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在合理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基础上,沿着智能制造要素→智能制造能力→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分阶段、持续性地实施智能化升级。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实施。充分发挥项目的牵引性作用,聚焦新装备重点领域谋划、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组建重大建设项目数据库,加强重大项目谋划,着力储备一批新装备产业链关键环节补短板重大项目。持续推进项目签约、开工、投产“三个一批”活动,加大项目资金、用地、能源等要素保障力度,推动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建设、建设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优化项目推进机制。统筹实施好项目规划、项目立项、要素保障、组织施工、调度督办,实施项目管理全覆盖。加强常态化入企服务工作力度,创新重点项目用地跟踪服务机制,重大新装备项目给予建设用地保障。清理盘活工业用地存量,为新装备等重大转型项目预留合理建设空间,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优化重大投资项目协调推进,开通绿色通道,推进项目全程代办制,提供“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确保重大项目尽快落地投产。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重大工程,推动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参与重大工程技术项目的技术研发和装备应用,加速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应用进程。

五、实施新装备集聚集群发展工程

分类打造新装备产业集群。结合我市新装备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加快新装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依托重点骨干企业推动地域集聚、产业链集聚的集群化发展。整合优势人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智能煤机装备、精密铸造、汽车零部件等一批具有传统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通用航空装备、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

科学制定集群发展规划。依据“高起点、高目标、布局合理、适当超前”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专家学者、高端技术人才的作用,融合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为依托,明确产业延伸方向和重点,发展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产业协助配套水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在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为产业集群内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大好机遇,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高效优质的服务吸引龙头企业或配套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集聚发展。

推进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加强企业计量、质量、标准等内部管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内企业创立品牌,逐步从无牌、贴牌到有牌、名牌的转变。支持企业积极争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加强对区域品牌、集体品牌的培育和建设工作,鼓励以企业团体、协会或其他组织名誉注册集体商标。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集群内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创新合作。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积极占据技术领域的制高点。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的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区域竞争力。

培育一批新装备特色产业园区。以新装备产业地图为引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支持重大产业项目根据产业地图进行集聚布局,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环节与资源价值区段相匹配原则跨区域布局。集聚行业领军企业,打造特色产业园区。聚焦煤机装备、精密铸造、煤化工装备、通用航空、机器人、轨道交通等主导产业,加快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引导龙头骨干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集聚,不断提升园区集中度和显示度。探索实行“一区多园”模式,形成“一园一业主、园园有特色”的联动发展格局。引导各分园进一步突出产业特色、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服务能力、构建各具特色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加强园区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检验检测、金融保险、资质认证、物流仓储、物业、孵化和人才培训等服务,不断提升园区项目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多措并举,保障各类人才安居乐业。鼓励各地政府、市属国有企业、园区平台、社会开发机构等各类主体在产业集聚度高的园区、交通便利度高的区域及周边地区,合作开发人才公寓建设。

六、实施新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工程

推进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鼓励传统优势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动煤机装备、轨道交通、通用航空装备等领域企业为用户提供设备实时工况监测、安全预警等制造服务,降低用户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率。构建新装备工业共享平台,鼓励资源富集企业面向社会开放产品开发、制造、物流配送等资源,提供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服务,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以挖掘客户需求为突破口,在重点行业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创新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型制造模式。加强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搭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服务外包产业平台,积极研究工业互联网网络架构体系,加快制订面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协同制造技术标准,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间的服务规范。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导企业通过建立监测系统、应答中心、追溯体系等方式,提供远程运维、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服务,发展产品再制造、再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价值最大化。

加快推进质量技术创新。积极对接国家新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新装备测试评价平台、组织开展新装备工艺优化和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产品远程在线实时监测、在线控制、远程故障诊断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支持新装备重点企业对标国际标杆,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和品牌,引领企业品牌高端化。推动新装备领域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及绿色产品认证,提升装备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加快推进我市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增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为制造强市建设提供支撑。依据具有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重点产业领域的需求,按照“提升存量、引领增量”的要求,重点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高端装备核心部件及元器件等领域布局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展行业前沿基础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鼓励创新中心积极利用和整合省内外、全球创新资源和成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设立和并购境外研发机构,整合利用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加强与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高层次国际创新合作。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强化党的全面领导

实现“十四五”新装备规划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突出党的政治建设,推动各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贯通落实“两个责任”,大力弘扬吕梁精神,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二、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充分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科学编制实施各级各类专项规划和方案,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调整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十四五”新装备规划发展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结合新装备规划,制定工作计划和落实措施,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地评估和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估各部门负责人年度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

三、集聚创新项目支撑

坚持把创新驱动放在转型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六新”突破,以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在高质量发展的新体系中对标找差、奋勇前行。

项目是吕梁转型发展的硬支撑。通过抓重点项目、转型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坚持以项目论英雄、以结果论英雄,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坚定不移将转型发展进行到底,奋力谱写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

四、招才引智产教融合

深化“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快建设“人才蓄水池”,“十四五”重点培养和引进1000名高层次人才。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建立健全外聘院士专家工作体系,积极推行“院士工作站+技术攻关联合体”模式,完善经费支持、待遇保障。培育战略性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新工科”人才,推进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深入挖掘本地高校人才培养潜力,拓展与省内外知名高校人才培养合作的路径和模式。

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

五、加强产业政策支撑

加强新装备产业政策引导。切实加强对发展主导产业的政策引导、宏观指导和资金支持,引导创业风险投资、商业信贷、产业投资、民间资本、外资等资金向无污染、低能耗、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的优势高科技项目倾斜,从规划引导、项目安排、资金配置等多方面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

优先安排申报国家和省财政奖励节能技改项目,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优先规划布局。加大对新装备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有影响力、有定价权、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优势企业。鼓励企业申报省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在境外认证、注册等方面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解读链接:【图解】市发改委关于《吕梁市“十四五”新装备规划》的解读

政策咨询:市工信局 8223173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