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关闭
索  引  号111423LL00100/2022-57272
发文字号吕政办发〔2022〕21号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9日
发文机关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  键  字
标  题吕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
主题分类安全生产监管;应急管理 成文日期2022年04月29日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吕梁市“十四五”大数据发展

应用规划(2021-2025年)等10个市级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吕梁市“十四五”大数据发展应用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新技术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市域中心城市及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等10个“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吕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的关键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依据《山西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吕梁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了一系列事故灾害,切实维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

1.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成立市应急管理局。组建了由1个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和17个专项指挥部组成的吕梁市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综合协调指挥全市应急救援工作。组织编制市级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预案,完成了特种设备事故、食品药品安全、金融突发事件等专项应急预案,做好各类应急预案衔接工作,定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建立完善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分级应对、监测预警和灾情报告制度以及自然灾害信息获取和共享机制。健全完善了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统一协调指挥各类应急救援专业队伍、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2.应急救援力量发展迅速

全市消防、危险化学品、矿山、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抗旱、地震及地质灾害、社会志愿者等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共有198支,近18000人。其中市级救援队伍7支,7334人;各县(市区)救援队伍64支,2554人。各专业救援队伍均按照“市区一体化、支撑专业化、服务网格化”要求,建立了应急救援队伍管理运行机制和组织架构,健全完善队伍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等“五位一体”新机制。各救援队伍在省、市应急管理部门统一指挥协调下参与了“3·15”乡宁山体滑坡、“3·29”沁源森林火灾等省域协调抢险救援工作,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3.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建有国家综合性的消防救援站8个,并装备有各类运输及救援车辆271辆,配备各类专业应急救援装备40余种,近6万件,应急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建立完善应急物资储备调拨机制,增加物资储备种类、数量,提高调拨供给效率。目前全市储备应急物资80余种,10余万件,基本能够满足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需求。有效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公共场所,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并制定完善了疏散预案、日常管理及应急管理等制度。全市应对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

4.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安委会成员单位的更新调整工作,细化各部门安全监管职责,明确权责边界。各部门、各县(市区)、乡镇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吕梁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等,统筹做好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各企业严格落实《山西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履行主体责任,把责任体系织密织牢。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初步建立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体系,并在全省率先推行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险制度。稳步推进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全市煤矿一级标准化达标企业28家、二级标准化达标企业61家。强化监督执法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多渠道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科普宣传教育,在主流媒体、电视台开办专题节目,创办了“吕梁应急”微信公众号,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知识问答、巡回宣讲、专题讲座、安全卫士评选等教育活动,有效普及了应急安全知识,增强了全民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与“十二五”相比持续“双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应急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严峻形势任务相适应的应急管理能力。

1.应急管理联动机制有待完善

风险预警、应急响应、应急指挥和协调联动机制亟须优化;与周边市、县(市区)在监测预警、资源共享、协同处置机制建设等方面仍有薄弱环节;与国家相关部委、驻吕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协调联动机制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

2.应急管理基层基础依然薄弱

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设防标准低,承载能力弱,避灾设施不健全,中小河流和小型水库防洪标准低,森林防火林区道路、隔离带、取水点等建设滞后;地震台网、地震灾害监测网络还不健全,预警发布、处置救援、恢复重建还不够精准。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和布局与避难需求还不匹配,无法满足综合避难的要求。乡镇、街道级应急管理机构和指挥机制还不完善、人员编制少,应急管理队伍素质与专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消防救援指战员、专职消防队力量亟须补充,森林防灭火专业队伍亟须加强;乡村一级灾害信息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专业化的救援装备、救援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与应对巨灾、大灾等突发事件的要求尚有差距,无法应对复杂环境下的突发事件。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新挑战

1.自然灾害风险日趋加重

我市极端天气呈明显增加趋势,高温、低温冷冻、雨雪、洪涝和干旱风险进一步加剧;吕梁地处山区,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易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灾;位于山西地震带,存在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防震减灾任务繁重;森林覆盖面积逐年增加,“十四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5%,森林防火难度大。

2.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交织叠加

我市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还处于爬坡过坎和瓶颈制约期,矿山、危化、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仍然高发频发,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人员密集场所、老旧小区等动态隐患反复性强,传统安全事故风险依然较大。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系统日益复杂,突发灾害事故的连锁反应,叠加效应越发凸显,保障城市安全稳定运行的任务异常艰巨。经济高速增长,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也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诸多新的风险。

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形势复杂严峻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以及各种巨灾和大灾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严重危害性易造成灾害事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在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对安全生产、应急响应提出更高期望,应对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二)发展的新机遇

1.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期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关心吕梁发展、情系老区人民,为全市转型发展和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活力。

2.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为全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制度保障。长期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及行之有效的做法,为做好“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创新支撑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卫星遥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深度集成应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大量涌现,将大幅提升监测预警、风险防控、应急处置和本质安全水平,为应急管理跨越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为主线,完善体制机制法制,压实风险防控责任,狠抓制度措施落实,夯实基层基础建设,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吕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幸福吕梁创造安全稳定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不断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生产和谐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树立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严格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依法管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领域法规标准体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应急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步伐。

坚持精准治理。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灾害事故致灾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做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

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群测群防群治,大力弘扬应急安全文化,加大宣传培训和科普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安全意识,积极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本质安全能力全面提升,各类事故总量持续下降,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平安吕梁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为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5年,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四、主要任务

(一)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1.完善领导指挥体制

建立县级以上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统分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和运行机制,按照“市级为主导、县级为先锋、部门为支撑”原则,明确各级各类灾害事故响应程序,完善现场快速决策和协同处置机制,进一步理顺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地质灾害、抗震救灾等指挥机制。强化市应急局对应急救援统筹协调、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作用,调整完善市应急管理局与各部门职责和工作协调机制,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优化应急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程序,提高应急指挥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 

2.优化应急协同机制

强化部门协同,明确各部门在事故预防、灾害防治、抢险救援、物资保障、恢复重建、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加强会商研判,衔接好“防”“救”责任链条,形成整体合力。落实市、县(市区)、镇(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内部做好应急管理职责的分解融合,横向做好应急管理职责的事权划分,纵向做好应急管理职责的上下衔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高度协同的应急管理职责体系。完善应急救援军地协同机制,加强与驻吕部队的联系,建立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工作制度,明确部队参与应急抢险的程序方法,建立军地联合应急保障机制。

3.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建立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市、县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绩效考核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责任考核指标和奖惩机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工作清单”,把安全生产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巡查、督察等手段,强化对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

(二)强化应急管理法治体系建设

1.健全应急管理法规制度

落实《关于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意见》,不断健全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厘清执法权限,明确监管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推动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规范市、县(市区)两级指挥中心功能设计、完善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先期处置、应急物资征收征用、信息发布等制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常态化普法机制,扎实开展应急管理领域普法宣传,引导全社会遵法守法、依法办事。

2.严格监管执法

统筹编制市县年度执法计划,确定检查项目和频次,提高监管执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综合运用“四不两直”、明察暗访、“双随机、一公开”执法、“互联网+执法”、分类分级执法、验证式执法等方式开展执法工作,实施差异化、针对性精准执法。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细化行政处罚等级,合理确定自由裁量幅度。依法依规严格执行严重违法失信行为惩戒制度,提高执法震慑力。落实实施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严格执行移送标准和程序。

3.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执法行为审议制度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民主评议、执法案卷评查,加强对执法活动的内部监督,建立健全执法纠错容错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完善执法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依法应急决策制度。健全并严格实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机制。深入推进应急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三)加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

1.建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优化消防救援力量布局和队伍编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队伍编制人员增长机制。加强市、县(市区)消防站勤保障力量建设,优化消防救援站站点布局,稳步推动小型消防站项目建设,加强和规范专职消防队及社区微型消防站建设,实现消防救援力量全覆盖。对标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力军、国家队定位,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全灾种”救援队伍,打造矿山事故、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抗洪抢险和水域、山岳、地震、空勤救援等关键力量,加强多灾种培训基地和战勤保障基地建设。推进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创建,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及装备条件,增加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人员密集场所、物流仓储、大型综合体、高层建筑等复杂环境以及灾后极限条件下所需的先进、适用救援装备配备。

2.强化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市直部门,市县政府和企业所属各类救援力量专业化建设。支持大中型企业组建一定规模的专业救援队伍,强化抗洪抢险、地震和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防灭火、生产安全事故、公用事业保障(人防、电力、通信、供水、排水、燃气、供热、交通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不断提升专业救援能力。依托现有医院及医疗卫生机构组建灾害事故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充分利用已有实施和设备,加强队伍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公训共练,提高“一专多能”救援能力,加快建立专业救援队伍多渠道保障模式。

3.支持社会救援力量发展

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调查摸底,掌握全市社会应急力量人员、装备、资金、保障等基本情况,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引导社会力量健康发展。健全属地为主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调用机制,明确参与应急救援的方式、范围和限度,完善救援补偿政策及标准。推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能力分类分级测评,建立社会应急力量激励机制,按国家有关规定表彰或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社会应急力量。强化蓝天救援队、天龙救援队等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有效提升本市应急志愿服务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4.推动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市县应急专家数据库,将现有应急专家资源进行整合,组建由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以及应急管理等领域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的应急专家队伍。完善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体系,有效整合应急管理科技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标准制定、安全诊断、抢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应急处置能力。

(四)加强应急综合保障体系建设

1.强化应急预案准备

完善预案管理制度,依照事件分类与分级,明确相关各方职责和任务,强化上下级预案、同级预案和政府与企业等相关预案的之间的有效衔接。加快预案制定修订,对全市各级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全面梳理,编制和修订完善,推广以情景构建方法为基础的预案编制工作方法,加强大灾巨灾情景下的应急预案处置能力建设。加强应急预案可行性评估,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和数字化应用。加强预案演练评估,制订并落实年度应急演练计划,开展常态化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演练,推动开展“双盲”演练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注重开展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的定期评估和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后的总结评估。

2.强化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加快建立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市、县(市区)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明确各级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品类、规模、结构、数量配置指标,加强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应急物资贮备。推动救灾物资装备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对救灾物资入库、存储、出库、运输和分发等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支持政企共建或委托企业代建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库。发展物资装备协议储备,提高协议储备比例,建立应急物资更新轮换机制,针对重要民生商品等应急物资,建立健全最低库存制度。

3.强化应急运输保障

加强全市应急物资统筹调配,建立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管理机制。依托大型骨干物流企业,统筹建立涵盖公路、铁路、民航、邮政快递等各种运输方式的紧急运输储备力量建设。加强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及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通行机制。建设政企联通的紧急运输调度指挥平台,实现紧急条件下救灾物资运输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

4.强化应急通信保障

依托市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形成覆盖全市的应急通信网络。建立事故灾害信息报告制度,理顺信息报告机制,规范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加强有关部门和各种救援力量之间的信息沟通,提升信息报送的效率和质量。建设以数据分析系统、通讯保障系统、综合应急指挥系统为主体的应急管理“一张图”“一键通”系统。完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健全网络舆情应急处置联动指挥体系,正确引导舆论,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确保公众知情权,防止不实信息和谣言扩散传播。

5.强化救助恢复保障

坚持灾后救助与其他专项救助相结合,完善救灾资源动员机制,支持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灾害救援救助工作。建立完善灾后救助保障体系,及时启动灾害事故应急救助响应,健全受灾群众过渡安置、生活救助、心理援助机制,保障救灾生活物资投入,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健全市县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开展灾害损失评估,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统筹做好恢复重建技术指导,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五)着力提高本质安全能力建设

1.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以建立现代化企业法人治理体系为基础,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推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组建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团队,提高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专业能力。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按规定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重点用于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升降级制度和联合激励制度,加强动态管理,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公告、举报奖励等制度,推动出台《吕梁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及评估示范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能力。 

2.严格安全准入制度

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把安全生产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生产、经营等各环节。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安全准入体系,推动建立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安全联合审批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进一步提升危险作业自动化控制水平。制定修订并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矿山等“禁限控”目录,严禁在人口密集区周边新建危险物品生产和储存等高风险项目,涉及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过氧化工艺装置的上下游配套装置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严格开发区(产业园区)安全准入管理,严格按规定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并完善和落实管控措施,禁止自动化程度低、工艺装备落后等本质安全水平低的项目进区入园。

3.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完善和推动落实安全生产重点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能,有效防控风险。严禁已淘汰落后产能异地落户,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

4.加强隐患排查治理

建立完善重点行业领域风险辨识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标准,推动企业定期开展安全风险隐患评估和危害辨识,针对高危工艺、设备、场所和岗位等,加强动态分级管理,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建立健全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联动机制,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场所、区域等进行重点管控,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化解措施。实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开展整改效果评价,及时整改销号。构建市县企多级联动的风险隐患数据库,推动企业生产信息与监管部门互联互通,强化各类事故隐患综合分析。

5.持续推进专项整治

深入贯彻落实《吕梁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巩固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督促企业严格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落实风险管控措施。优先保障符合条件的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用地,统筹考虑企业搬迁和项目建设审批。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体系建设

1.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强化人员、经费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推动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培养发展基层灾害信息员,建立覆盖全市乡镇(街道)、农村(社区)的灾情统计报送和核查评估队伍,为精准预警、救灾、救助奠定坚实基础。完善农村(社区)安全隐患和各灾种信息直报、定期发布机制,定期开展应急和疏散演练。实施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做好安全员和巡查员业务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应急管理队伍业务素质,提高相关人员履职能力。加强和规范微型消防站建设,推动设立农村(社区)应急服务站。加强基层安全监管机构能力建设,优化人员配置和力量配备。建设全方位智慧化社会动员体系,发挥基层各级党组织、群众组织的组织领导作用,把公众力量调动起来。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扎实推进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推动基层一线成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主战场。

2.加强应急和安全文化建设

将应急和安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将应急和安全素质教育系统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基于互联网的科普宣教培训能力,建立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科普教育基地、主题公园和面向公众的自救互救体验馆,增强科普宣教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鼓励主流媒体开办应急管理节目、栏目,开发制作电视专题片、公开课、微视频、公益广告,加强应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建设,加大应急安全公益宣传、警示教育力度。创新开展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法宣传周、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月、森林草原防火月、安康杯等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应急避险、自救互教技能和安全常识。推动建立农村和居民家庭的自救互救、邻里相助机制。大力选树、宣传先进模范,充分发挥好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

3.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培育引导专业能力强、社会信誉好的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等活动。推进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改革,支持第三方检测认证服务发展,培育新型服务市场。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健全完善全市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高危行业领域企业普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丰富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品种。完善适用于应急产业的税收政策和投融资政策,设立应急产品及服务专项购置补贴。鼓励商会、慈善组织、志愿者团体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安全应急工作,形成全方位、全领域的社会服务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本质安全治理工程

1.煤矿灾害治理工程

持续深化煤矿重大灾害治理,实施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或极复杂等灾害严重煤矿超前精准治理。在煤矿开采重点地区建设矿山地震监测示范点,布设密集监测台站,对矿山地震进行动态监测,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多种监测数据特征,逐步实现矿山地震预报预警。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应用智能化采煤技术装备,逐步实现智能采煤、智能掘进、智能打钻、连续化辅助运输,建设一批智能化煤矿。加强整合技改扩能煤矿安全监管,持续推进灾害严重、安全保障程度低、工艺技术装备落后煤矿淘汰退出。

2.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工程

实施“互联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本质安全提升改造,推动危险化学品安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贯彻落实《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强化高危化学品和高危工艺风险管控,升级重大危险源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全面排查和管控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建设市危险化学品物流枢纽基地,充分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标签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危险化学品的交易、储存、分装以及统一配送,实现危险化学品的“专门储存、统一配送、集中销售”,实现远程、动态监管,有效提升危险化学品精细化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3.非煤矿山治理工程

深化地下矿山采空区隐患治理、尾矿库“头顶库”综合治理和无生产经营主体尾矿库、停用3年以上尾矿库闭库治理。推进地下矿山机械化建设,建设一批智能化矿山。建立完善非煤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监测监控系统,推广应用非煤矿山智能感知装备及综合监控装备。

4.消防安全建设工程

完善城乡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装备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实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实行“一城一策、一区一策”消防车通道治理。聚焦全市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易燃易爆危险品、彩钢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物流仓储、学校和幼儿园、养老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文化娱乐场所以及文物建筑、博物馆等重点场所实施消防安全综合整治行动,全面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针对城乡结合部、老旧小区、外墙保温材料、电动车充电设施、新材料新业态等突出的风险,建立火灾防控基础设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推进乡镇、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强化部门数据资源整合、灾情信息收集研判、远程指挥平台实体化运行,建设智慧消防工程,提升消防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5.交通运输安全防护工程

加强客货车安全源头整治,持续深入开展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专项整治。重点加强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超长平板半挂车和超长集装箱半挂车管理。推动“两客一危”车辆安装使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加强“两客一危一货”、校车、城市工程运输车等重点车辆运输安全管理。依法严厉查处超速、超员、超载和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完善道路安全防护保障,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桥危隧改造工程和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加快临水临崖、急弯陡坡和路侧险要无防护路段改造整治。深化农村道路“一灯一带”示范工程。

6.冶金制造安全提升工程

以高温熔融金属、煤气工艺环节、粉尘涉爆、铝加工(深井铸造)、有限空间作业为重点,强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深化冶金制造企业安全专项整治。推广应用粉尘涉爆领域湿法除尘工艺、铝加工(深井铸造)自动化监测报警和联锁装置等先进技术装备。加快实施金属冶炼重点企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机器人换岗”。

7.建筑施工安全治理工程

强化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完善隧道工程事故预防机制。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推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督促施工单位对临边、洞口、攀登、悬空和交叉作业实施重点防护,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加强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依法严肃查处“四无”建设(无建设用地使用权、建设用地和工程规划许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等审批和无资质设计、无资质施工、无竣工验收)及擅自改变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施工、以及擅自进行地下空间开挖。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农村自建房管理标准执行落实,加强对自建房改经营性用房人员密集场所管理。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健全建筑施工安全信用体系。

8.功能区安全治理工程

统筹开发区(产业园区)、物流仓储园区等功能区安全布局,实施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封闭化管理。建立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园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对园区内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企业实施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建设完善园区消防水源、消防站、消防车道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深化物流仓储园区风险隐患整治,加强园区内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及装卸安全管理。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建立园区集约化、智能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园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实时风险监控预警预报。

9.特种设备安全治理工程

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相关特种设备、油气长输管道、起重机械、电梯等安全专项整治,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少事故隐患。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检测检验制度,确保设备本质安全。夯实特种设备信息化基础,建立健全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发挥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平台优势,实现安全监管数字化、动态化。

10.监管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合理确定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执法车辆配备类型和数量,补充更新执法车辆。为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消防救援机构执法人员配发个体防护装备、执法制式服装和调查取证装备,建设完善执法装备库,重点增补执法过程管理、数据分析、5G多功能综合执法等智能化专业装备。在特殊领域优先配备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科技执法装备。建设完善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业务用房和保障用房,加强执法装备维护校验条件建设,完善计算存储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保障和智能运维等系统。全面汇聚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监测预警、事故调查等数据资源,完善移动执法应用系统,实现执法大数据多维分析、自助式分析、可视化展示功能。

(二)防震抗震能力提升工程

1.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评估

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基准,开展新一轮活动断裂与地下结构探测,深化地下精细结构、活动断裂几何结构与活动性状、第四纪松散沉积层空间分布、强震风险源判定、场地地震动效应。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要素全面调查,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地震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市、区、县三级地震灾害风险图,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和地震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2.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

对抗震设防烈度七度及以上地区的城镇住宅、大中小学校、医院、农村民居、重要交通生命线、电力和电信网络、水库大坝及危险物品仓储设施进行抗震鉴定、评估和加固,科学规划并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高抗震防灾能力。逐步推进农村住房抗震改造任务,提高农村住房抗震安全性能。

3.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对标国际先进,采用密集地震台阵技术和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建设多学科、高精度、高分辨率、多用途的现代化地震风险监测台网,实现智能地震监测和智慧地震信息服务,提高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能力,全面提高吕梁地区的地震监测预警、地震预测预报、灾害风险防范、地震应急处置以及抗震救灾决策服务的能力。

(三)森林防灭火工程

1.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建设工程

在12个县属国营林场建设防火视频监控点位,各林场责任单位增设监控平台,建设森林消防视频监控系统,并配备无人机,使森林火情监测覆盖面积达到85%以上,确保森林火情早发现、早处置,为森林火情及时扑救提供保障。

2.林区以水灭火设施建设工程

在13个县的林区内,建设消防蓄水池、水塔、水井等以水灭火设施,并配套相关消防管线、泵站等辅助设施设备。

3.林区森林防火道路建设工程

根据国家有关森林防火道路建设要求,在吕梁市辖区、10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新建混凝土防火公路、土质防火道路(路基宽度4-6米);新建防火巡护道(路宽1-1.5米);登山步道,将森林消防道路与其他道路“连线组网”,有效阻隔林火蔓延,提高扑火救援力量投送能力。

4.森林防灭火装备建设

加强各乡镇森林消防专业队等应急队伍建设,购置更新个人装备及灭火器材装备。12个县属国营林场配备防火巡查车,用于防火巡查。

5.森林救援直升机坪建设

根据山西省“黄金一小时”航空应急救援网络布局,结合我市林场的地理位置,在林场防火重点区配套建设10个直升机临时起降点,整修直升机临时起降点2个,为救援直升机提供安全起降、停放、作业保障条件,提升森林消防及灾情侦察等应急救援能力。

(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开展堤防、排水管网、蓄滞场所等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完善“一城一策”城镇防洪体系建设,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实施文峪河水库、横泉水库、张家庄水库、陈家湾水库、吴城水库、阳坡水库、阁老湾水库、天古涯水库等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堤防体系防洪标准,持续推进汾河、文峪河、湫水河、蔚汾河、磁窑河、三川河防洪治理,实施水毁工程修复。对小型水库及河道实施综合检测,开展病险水库、水闸、淤地坝除险加固,推进山洪沟防洪治理,提升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开展抗旱水源建设,提升重点旱区抗旱水源保障能力。推进增雨防雹作业精准化、科学化和安全化水平,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五)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1.地质灾害隐患点普查及治理工程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全面普查,对险情等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对险情等级较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排危除险。全面推进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与构造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推进突发地质灾害或险情削方减载、危岩体清除、局部主动网加固等简易工程治理,及时进行排危除险,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发生。

2.避险移民搬迁工程

排查全市险村险户,实施“减灾安居工程”,对市县(市区)内地质灾害风险高、工程治理难度大、群众疏散条件困难的区域,结合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改造等,推进受隐患威胁区域移民搬迁,逐步消除灾害威胁。

(六)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1.区域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依照山西省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吕梁市应急救援指挥总部《关于加强全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依托吕梁市消防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驻防和训练基地,坚持立足吕梁市、辐射周边区县的原则,满足全灾种综合性应急救援需要,建设集日常训练、演练、培训、物资装备储备和应急救援、人员避险安置、应急医疗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应急救援基地。为区域应急救援基地配备应急指挥车、通信保障车、北斗导航系统、卫星电话、生命搜索、无人机、机器人、移动指挥终端等应急救援装备。

2.应急指挥大厅建设

应急指挥大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综合应急指挥智能系统依托于应急指挥大厅及其配套硬件设施,是政府实施协调、指挥、调度的重要机构和场所,也是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支撑设施。选址建设市应急指挥大厅,建设大屏显示系统、坐席管理系统、会议会商系统、中控系统、融合通信系统、可视化平台系统、基础支撑系统、配套信息系统,配备相关硬件设备和装修工程。

3.综合应急指挥智能平台

建设市综合应急指挥智能平台,实现突发事件动态、舆情动态、监测预警、应急响应、调度会商、应急决策、抢险救援、远程视频指挥、应急保障等全过程可视化统一调度管理,为应急指挥提供科技支撑。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智慧大脑”,构建风险隐患数据库、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数据库、物资储备数据库、避难场所数据库等各类基础数据库,实现辖区基础设施、自然灾害及生产安全等信息资源共享和实时数据可视化,建设应急管理“一张图”“一张网”“一键通”系统,形成应急救援“一盘棋”格局,提升应急指挥效率。

4.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

建设市应急管理综合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并接入市综合应急指挥智能平台,加强气象、地震、地质、森林防火、洪涝等灾害风险早期识别、预报预警、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实现跨部门、跨地域的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对各类基础地理、社会经济、防灾工程等基础数据及自然灾害风险等专题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分析,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推进自然灾害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信息化建设,整合信息发布资源,完善全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

5.应急通信网络建设

以政府无线专网为主,公共固定、移动通信网络为辅,多种网络互通互联,建设一体化的应急通信网络体系,形成上下贯通、横向互联的应急通信网络。制定全市通用应急通信保障工作标准体系,统一网络接口、设备型号、通信格式、通信用语。从政府应急通信专网、现场应急指挥调度网、媒体信息预警发布网络多种层次进行构建,应急通信保障网络需具备较强通信能力和抗毁伤能力,为应急通信保障提供全方位网络支撑。

(七)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应急装备建设项目

加强吕梁市应急救援基金的建设,按照统筹规划、从重从急的原则,为市属两支救援队伍补充购置大型应急装备、更新先进救援装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为辖区内综合性消防和专业骨干应急救援队伍按规定配足配齐应对突发事件的日常应急救援器材装备、个人防护和通信等设施设备,加强远程供水、举高喷射、破拆排烟、灭火机器人、无人机以及灾后极限条件下的通信、救援装备配备。

2.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工程

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等方式,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完善吕梁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合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物资的品种和数量,应急物资供需平衡,确保应急物资存量充足、定时轮换、质量可靠,避免过剩,全面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以储备仓库的地理位置和物资分类为基本分类标准,建立种类完备、储备充分、更新及时、覆盖全面的吕梁市应急物资数据库,并根据突发需求信息实现应急物资供需的智能匹配,精准对接数字物流系统,力争最短时间内完成应急物资的精准调配,实现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调运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

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根据全市人口和灾害隐患点分布,城市布局、区域特点和灾害特征,依托已建的中央公园、莲花池公园、城南工业主题公园、凤山公园等,利用符合条件的广场、绿地、体育场馆、停车场、学校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设立符合相关标准的避难场所。对已有悬挂统一标识44处应急避险场所进行升级改造,在符合“就近、安全、通达”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完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排污、物资储备等设施设备。Ⅲ类避难场所应当满足3天内的避难需求,设置住宿、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供水、供电、排污、应急厕所、应急通道等设施,可建立在人口分布较少的山区;Ⅱ类避难场所能够满足30天内的避难需求,在Ⅲ类基础上增加消防、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指挥管理,可结合现有的停车场、学校等场所进行资源整合;I类避难场所能够满足30天以上的避难需求,在Ⅱ类基础上增加应急停车场、应急停机坪、应急通风、洗浴等功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规划实施与年度工作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要充分发挥市应急管理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的作用,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问题,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工作举措有效落地,目标指标如期实现。

(二)加强资金保障

按照“吕梁市应急救援领域财政支取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加快建立与应急管理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重点工程项目的规划载体作用,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完善财政和金融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多元化资金投入,统筹资金使用,整合优化资源,形成政策合力。简化重点工程项目审批核准程序,切实推动规划重点任务和工程项目落实落地。

(三)强化规划宣传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与宣传、网信等部门沟通联系,主动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和报道素材,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强化规划宣传。做好各级各部门规划实施辅导培训和宣传工作,充分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规划落实的良好局面。

(四)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将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各级各部门工作督查和考核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了解掌握实施进展情况,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解读链接:【图解】市应急局关于《吕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解读

   政策咨询:市应急局  机关党办  8222239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