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省政府网站 更新时间:2017-12-05
解读《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新闻发布会全程文字实录
12月1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委农工办主任、省农业厅厅长关建勋,省委农工办副主任、省农业厅副厅长郭建文,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冀俊强深入解读《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18年行动计划》并回答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杨大明主持。
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杨大明:
各位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省政府新闻办举行“4个重大政策性文件”系列解读新闻发布会的第2场新闻发布会。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出台了《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18年行动计划》。
为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工作,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委农工办主任、省农业厅厅长关建勋,省委农工办副主任、省农业厅副厅长郭建文,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冀俊强深入解读《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晋主要新闻单位和新闻网站的记者,有省内主要新闻单位和新闻网站的记者,欢迎大家。
下面,请省委农工办主任、省农业厅厅长关建勋进行解读。
省委农工办主任、省农业厅厅长关建勋: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对“三农”工作以及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由省政府第16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以省政府〔2017〕47号文件正式印发。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实施意见》的情况。
一、背景和意义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交给我省的重大任务。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指出,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打好特色优势牌。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山西少雨缺水,保护生态、节水发展是农业的必由之路。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总书记的讲话,准确把握了山西的省情农情,深刻揭示了山西农业发展客观规律,以高度的前瞻性指明了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和前进方向,是我们抓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
我省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多地少,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旱地占70%,山地占70%。这样的立地条件,决定了山西必须抓特色农业,必须抓旱作农业,必须坚持走精耕细作、用地养地、农牧结合的雨养农业路子,发展小而精、特而优的区域特色产业。
山西很早就开始发展旱作农业。夏朝就出现“抛荒制”实行休耕,战国时开始应用“垄作法”,汉朝推广应用了“代田法”,南北朝以后就形成了精耕细作、施用农家肥、轮作倒茬等有机旱作技术传统,绵延千百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省的“三庄一寨一山一川”(壶关晋庄、闻喜东官庄、屯留王公庄、昔阳大寨、柳林董家山、陵川平川村)的旱作典型,是旱作传统和现代技术结合的经典范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旱作节水技术,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实现了旱作技术与特色产业的有效融合。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适应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的现实抉择。
当前我省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时期,我省农业发展正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加快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有利于立足我省资源禀赋,破除农业发展制约瓶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保障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农村绿色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节本增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促进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
二、发展思路
《实施意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山西农业实际,明确了我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布局任务、发展目标和重点工程。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农业提质增效可持续为方向,着力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一条生产生态和谐相融、特色产业高效发展的有机旱作农业道路。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业生产质量效益有较大提升,全省农业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绿色有机农产品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30年,形成完善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构建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农业与生态和谐互惠的局面基本形成,绿色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特色主导产业基本实现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重要品牌。
三、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实施意见》在深刻把握山西省情农情的基础上,按照土、水、种、技、机等五方面提出了生产环节的“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五项基础性工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循环发展工程”,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六大工程是《实施意见》的核心内容,各项工程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共20项重点任务。
一是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通过平田整地、筑坝排洪、整修地埂、加厚土层、建设田间林网,提升土壤蓄水蓄肥能力。通过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到2020年,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达到20%以上,全省耕地地力提高0.2个等级。
二是农水集约增效工程。推行集约高效的节水措施和用水制度。旱区建设旱井、旱窖、蓄水池、人字闸等小型集雨蓄水设施,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灌区抓好末级渠系和田间灌溉管路配套,加强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工程,实行水肥一体化。大力推广节水农艺措施,力争到2020年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
三是旱作良种攻关工程。集中科研力量开展抗旱品种育种技术攻关,加快抗旱节水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应用,让抗旱节水品种选育成为山西种业新的增长点。力争到2020年,使我省谷子、荞麦、莜麦、杂豆等特色作物品种普遍更换一次。
四是农技集成创新工程。加强有机旱作农业新农艺的试验研究,深挖传统技术精华,广泛开展新技术试验探索。对目前正在推广的渗水地膜谷子穴播、全膜双垄沟播、秸秆覆盖还田、轻简化栽培等技术总结研究,制定技术规程和操作标准,推出一批有机旱作农业技术。
五是农机配套融合工程。针对我省丘陵山区多、地块不连片、作物类型多的实际,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相结合,集中研发适于丘陵山区的经济耐用、环保低耗、操作简便的小型农机具,加快推进作物耕、种、收、管、防全程机械化。力争到2020年,山区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能有所突破,全省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
六是绿色循环发展工程。围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保护生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休耕轮作制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循环农业,努力实现废弃物处理资源化、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力争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秸秆、农膜利用率达到75%以上。
为了确保六大工程顺利推进,《实施意见》提出从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典型示范带动、强化品牌打造、强化科技支撑、强化政策支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强化宣传培训等7个方面出实招,确保工作见实效。
2018年是落实《实施意见》的开局之年,也是打基础的关键一年。我们根据实施意见的任务目标,制定了《山西省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18行动计划》,作为《实施意见》的附件一并印发。2018年力争实现全省耕地地力提高0.1个等级,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全省抗旱节水良种普及率达到83%,农业机械化率达到67%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33%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力争增加30%以上,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扎实起步、初见成效。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希望各位能一如继往地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积极关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
谢谢大家。
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杨大明:
感谢关厅长的解读。
下面进入记者问答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各位记者先通报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山西日报记者: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对我省有什么重要意义?
省委农工办主任、省农业厅厅长关建勋: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我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路径。当前,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不是重复过去的老路,而是要赋予新的内涵。要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把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要注重产品的优质安全高效,产出更多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优质安全农产品;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方向,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要实施标准化生产,形成完整的有机旱作农业标准体系框架。
山西十年久旱、少雨缺水,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山西土壤贫瘠、生态脆弱,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有利于我们保护生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山西农作物品种繁多、质量上乘,但市场占有率低,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有利于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扩大市场销售、提高农业效益;山西许多旱作地区也是贫困地区,土壤、空气、水源相对洁净,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有利于发挥优势,产出更多绿色有机农产品,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脱贫。
山西农民报记者:
那么有机旱作农业未来怎么抓,重点抓什么?
省委农工办副主任、省农业厅副厅长郭建文:
2018年行动计划,就是我们从现在起到明年要抓的重点任务。我们要以说了就干、马上就办、办就办成的精神,从当前着手,着力抓好“大力提升耕地质量、集约利用农水资源、加快旱作良种攻关、推进旱作农艺创新、推进农机配套融合、推进绿色循环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培育有机旱作品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典型”十项重点任务。
这其中,重中之重就是要抓好有机旱作农业典型打造。分三个层次:一是要在全省创建30个以村、乡或新型经营主体为单元,符合“四有要求”(有稳定区域、有成熟技术、有生产标准、有注册品牌)的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在示范片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力争实现“三大突破”,即在体制机制创新、提质增效、品牌创建上有突破。
二是创建5个有机旱作整体推进示范县。要全县域积极探索“有机旱作技术+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做到“六结合”,即技术集成应用、特色产业培育、严格标准生产、农业生态建设、名优品牌培育、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努力实现“三个率先”,即率先建立有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率先形成高效有序可借鉴的经营管理机制、率先做好有代表性的区域公共品牌。
三是创建长治市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重点要完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开展“太行有机小米”等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在封闭化示范、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
目前我们已经提前开始着手示范县和示范片的遴选申报,力争在年底前确定示范名单,并立即开始全面启动创建工作。
黄河新闻网记者:
《实施意见》提到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能否介绍一下具体举措?
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冀俊强: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是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将“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与合作经营相结合,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推动有机旱作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要积极推进“三权分置”,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要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支持农民举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经济,发展跨区域、跨产业联合社。要鼓励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要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积极探索服务规模经营、带动普通农户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新途径。要创新政策保障机制,持续加大投入,强化金融支撑。同时,还要加强统筹协调,把有机旱作农业放在突出位置,凝心聚力抓好落实。
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杨大明: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到此为止。
非常感谢省农业厅3位负责同志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我省新闻发布工作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