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县面塑传久远 文化底蕴藏其中

来源:吕梁晚报 更新时间:2023-03-14 10:09:13

2023年是癸卯年,这一年的3月10日正好是农历的二月十九,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岚城北街面塑贡会就是在这一天举行。

岚城贡会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其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摆贡,用面塑这种形式体现出民间大众追求真、善、美的一种礼祭活动。

关于这个祭祀活动的由来,相传有个久远的故事。

很久以前,当地有一位善良贤惠的年轻媳妇叫慧莲。她过门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婆婆也因此双目失明。她用一颗善良的心侍奉婆婆,持家种地,四处求医买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婆媳二人过上了四处乞讨的生活。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婆媳俩宿住一座破庙,饥寒交迫,二人昏倒在地。朦胧中,慧莲看见一位白衣的老太太手拿拂尘翩然而至,用拂尘在婆婆双目上轻轻一拂,盲婆婆的双目便立刻放出光芒。慧莲很感动,跪地拜谢。而后白发婆婆将她扶起,还教她秘方为穷苦人治病。

后来,她行医乡里,为百姓治病,成了一位神医。老百姓称她为神医仙姑。慧莲一直活到90岁而坐化。乡亲们为纪念她,在她坐化的地方修了座庙,并把她坐化成仙之日——农历二月十九日,作为一年一度的纪念日,并设立了这个贡会活动。在贡会的当天,乡民将观音菩萨的塑像请放在搭起的阁楼上,把慧莲当作菩萨的化身,焚香烧纸,用制作精美的面塑供品来祭祀她。

每年这一天,当地百姓用技艺精湛、制作精美的面塑供品,诸如象征六畜兴旺的家禽、家畜,象征长寿的松鹤延年、寿星、寿桃,象征喜庆吉祥的如意壁合、鱼跳龙门、马上封侯,也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悟空降妖、八戒偷瓜、天仙配、鹊桥会等,来祭祀这位百姓心目中的菩萨。

面塑品除制作原料的处理工艺上考究外,在捏、剪、割、揉、夹、压、盘、叠、镶、嵌、组合、压纹、纹花、色调配制也极其讲究。

制作面塑要以上等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大多造型夸张、简练、质朴,地方特色鲜明。生面与熟面、发面与死面的交替使用是岚县面塑独有的技艺。面塑艺人会根据作品所要表现的色彩进行深、浅、浓、淡等不同程度的拌色,并通过控制蒸制时间来制作软硬程度不同的生面花,其造型逼真、颜色艳丽、小巧玲珑,能灵活搭配于各种面塑中,深受人们青睐。

参展者都把自己家做的面塑摆放到一起。与传统的面塑相比,其摆供场面之壮观、仪式之隆重、形式之独特、供品制作技艺之精美堪称一绝。岚城整条北街,长1000余米的长龙式供台上陈列满由农家集中参展的祭祀面塑品,贡品琳琅满目、场面蔚为壮观。

面塑艺术节起初设置在北街村内,只局限于村民之间的活动,但随着其举办规模的扩大和群众的重视,面塑艺术节扩展到了岚县的许多乡镇,传统制作中以属相为主的制作方法也得到了突破和丰富,许多吉祥物成了民间艺术家们的主要刻绘对象。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的专家们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艺术节,对这一艺术形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岚县面塑历史久远。岚城从公元六世纪的隋朝建城,到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历代均为州或县治所,人文底蕴深厚。岚县面塑即生发于这片土地并流传至今。据1991年《岚县县志》记载:“自春秋战国,岚县始建邑城,直至南北朝时期,这里都是治所之地。从公元410年开始,岚县就被扩建成一座王城,辉煌了近一个多世纪。”2005年,在岚县东河村发现了一座元代古墓,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发现古墓中有很多壁画,壁画内容反映的是元代人饮食起居的大致情况。壁画中女主人身后的奴仆手中端着一盆面点,可能就是岚县面塑早期的造型之一。另有乾隆版《岚县县志》载:“岚县冬长,人喜蒸花。”可见岚县面塑的历史之悠久。

面塑艺术节期间,有民间社戏、秧歌、祭祀等活动助兴,每年的这一天岚城北街都是人山人海。这一切更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

民间信仰是传承机制的根本源泉,审美追求是内在动力。岚城面塑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信仰,集中反映了民间对真善美崇高追求。

近年来,这一艺术节在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引导下,举办品位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完美,越来越引起群众和民俗艺术家的重视。

2009年岚县面塑被列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岚县文化馆获得“岚县面塑”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岚县面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岚县民众为弘扬“真、善、美”,用面粉蒸制塑型寄托自己祈福纳祥情感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传承民族文化之瑰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