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20-10-27 15:41:00
提起山西,许多人的印象中会浮现两种颜色:一是黑色,因为其矿产资源丰富;二是黄色,因为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而如今,这种印象可能已成过去式,当你打开卫星地图就会发现,山西正被越来越多的绿色所覆盖。
今年8月,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山西省人大结合当地实际,就去年初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今年初实施的《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开展执法检查。检查组了解到,土壤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山西省不断强化防治措施,压实法律责任,提升治理水平,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向好。
净土保卫战在山西怎么打?光秃秃的山坡怎么变绿?记者日前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2020年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这里,看山西如何对各类土地分类施治、精准修复。
农田“解毒”后种出合格菜
小店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东南部,属于全市粮食、蔬菜主产区,是当地的“米袋子”“菜篮子”,直接关系老百姓的身体健康。然而,这里的一些农田,却有着40多年的污灌历史。
“曾经,周边工业及生活污水通过各种渠道输送到这里,这些污水被用来灌溉,导致土壤中镉、汞等重金属含量超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赵龙介绍,位于小店区北格镇流涧村的这片农田,近年来变化很大,修复治理示范区面积已有366.3亩。
将工业污染土壤变废为宝
2012年,太原煤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停产搬迁后,留下一片被污染的场地,包括多达35万立方米的污染土壤。
“公司在这里持续生产30多年,里面的焦化厂产生很多有机污染物,包括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石油烃等。”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永慧说,如果放着这些“毒地”不管,不但有异味,更会释放有害气体,甚至包括致癌物,影响周边居民健康。2019年,这些污染物被统一拉到几十公里外的专门场地进行处理,由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承接。
“我们根据土壤污染程度,应用了多种修复技术。”污染地块治理修复项目技术负责人牛敏丽介绍,对于污染较轻的土壤,采用常温解吸技术,即在常温下使有机污染物挥发出来;对于中度污染的土壤,得经过加热才能充分释放污染物。“我们称之为异位热脱附技术,就是将土壤加热至预定温度,使土里的污染物气化挥发。”
牛敏丽指着身旁一个巨型充气膜大棚,这正是一处异位热脱附设备。“全套设备一小时能处理20—30吨污染土,修复后的土壤可用于医疗、居住用途,环保要求达到Ⅰ类用地标准。”
对于重污染土壤,则采用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办法。“简单来说,就是将重污染土壤按一定比例添加到水泥生料中,高温加热至1100摄氏度以上,彻底焚毁有机污染物,最后土壤会变成水泥熟料。”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虎森解释,这样处理能使废土得到充分利用,且污染物去除率达99.99%以上,他的水泥厂一天最多能处理700吨重污染土壤。
“经过6个月运转,目前35万立方米污染土壤,我们已处理10多万立方米。原来的污染地块有的已被挖去六七米深,可作为建筑用地来使用。”污染地块治理修复项目负责人徐岳华说。
除了事后治理,山西还加强了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的事前事中监管。比如太原市2020年确定了全市29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至8月底已完成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的排查,各家都在进行排污许可证的变更工作。其中,有27家企业还与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23家企业建立了隐患排查制度,6家企业完成了自行监测方案编制。
把废矿山改造成森林公园
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圪僚沟村西,这里绿树成荫,最出名的是一片樱花园。每到春季,公园里的20万株樱花开出一片“粉红花海”,吸引众多游人观赏,成为市民郊游休闲的网红景点。
“如今这里以樱花闻名,但你一定想不到,11年前却是因垃圾堆而‘出名’。”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副总经理孙占良回忆当年的情形:玉泉山所在的西山,是太原最早进行煤田开采和利用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无序开采和乱倾乱倒,一度沦为太原的“黑色走廊”,对大气、水体、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光是玉泉山就有石膏矿、红土矿厂等200余家,采矿形成的山体破坏面多达226处,挖得千疮百孔,许多山坡被炸成垂直面甚至凹陷进去。不仅如此,玉泉山还是倾倒垃圾的‘窝点’,曾经堆出了7座大型垃圾山,一刮风黑灰满天,沟沟坎坎尽是污水,生态环境十分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