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吕梁市教育局 更新时间:2021-11-12 11:01:20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乡村教育承担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传承优秀文化、培育人力资本等重要功能。如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办好乡村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吕梁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市委书记孙大军在《中国共产党吕梁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今年以来,市教育局党组把乡村教育改革创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抓,来认识,主要做了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师德师风建设引领,培育乡村育人净土。
乡村远离城市、远离现代文明,陈规陋习多,孩子成长的文化环境差,净化乡村教育环境是搞好乡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年初,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师德师风正面清单》和《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向社会公布了市级和13个县(市、区)的举报电话,分别设立了举报监督台,敢于向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亮剑”,勇于“自爆家丑”,师德师风事件由去年的6起,下降为零;在全市教育系统组织举办的“道德模范标兵”评选活动中,市教育局党组明确加大乡村教师的占比,评出“道德模范标兵”120名中,乡村教师有30名。离石区信义中心学校王辉辉,年仅36岁,先后在三个农村小学任教12年,无怨无悔,为年轻特岗教师树立了榜样;临县克虎小学校樊娥娥,年仅35岁,扎根偏远的乡村教学14年,曾经在克虎镇第二堡村小学教书,一间教室兼办公室,20多名学生,全校就她一个老师,代七个年级的课程,但是她没有胆怯退缩,直到撤并学校。这些曾经风华正茂的年轻教师,把青春献给了乡村教育,为全市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委教育工委在全市教育系统组织办了“百名校长讲党史”、“百名教师讲党课”、“百名学生红色故事”和“学党史征文”活动;组织举办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大讲堂。在以上活动中,局党组有意识让更多的乡村教师参与,进一步提升了我市乡村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
师德师风建设系列“组合拳”,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为乡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打出了一片净土,受到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表彰,吕梁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孝义市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
二、整合教学资源 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移民扶贫政策的落实,偏远乡村的学龄儿童急剧减少。为了确保乡村的每一个孩子不失学,上好学,享受与城市孩子均等教育。市教育局整合乡村教育资源,撤并乡村教学资源薄弱的学校,充实教师队伍,打造乡村教育优质资源“名校”。2021年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63所,招聘省级特岗教师730名,吕梁特岗教师82名,全部充实到乡村学校。
全市63所寄宿制学校,给予乡村孩子的不仅是优质教学,更多是“家庭式”的温暖;给予家长的不仅是减轻了经济负担,更多的是放心外出打工、发展农业产业。
离石区信义镇的所有学校撤并为一所寄宿制学校--信义中心学校,全镇17个村90多个家庭的111名学生,其中有5名残疾儿童,全镇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100%的入学。
如何让每一位乡村的孩子享受的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学习好、生活好。信义中心学校校长付校荣说:“我们寄宿制学校把每一位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不仅要管好孩子学习,专职生活老师还要关心每位学生的生活,家庭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变化,让每位学生感受到家庭式的温暖,让每位家长安心工作。”
早餐:汤面、鸡蛋、黑米粥、馒头;午餐:西红柿鸡蛋面、过油肉(鸡腿)、大米饭;晚餐:馒头、包子、稀饭、汤面、炒大米饭;下午最后一节课每人一袋牛奶。这是信义中心学校的学生食堂菜单。三年级学生吴淼说:“在学校每天都有肉吃、有奶喝,比家里吃得都好。”
学生张墨珊,母亲离异,父亲远在上海打工,家里只有70多岁的爷爷奶奶照顾她。学校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给她捐款捐衣服,同学帮她梳头。她含着泪说:“学校就是我的家,老师学生要比她的亲人都亲。”智障儿童徐佳,无法跟班学习,学校老师每周两次送教上门。
在校门口遇见了给孩子送衣服的信义村的学生家长王虎娥。她高兴的说:“丈夫在矿上致残不能劳动,两个大姑娘没赶上好政策,家里供不起,上完中专就不上了,现在打工每月只能挣2000多元。现在小女儿从小学到初中不用花一分钱,她一定要供女儿上完大学。”
三、打出“双减”组合拳 消除家长后顾之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以来,全市各学校积极贯彻落实,聚焦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等主要任务,尤其是乡村学校。市教育局多次召开会议,深入乡村学校督导、宣讲,要求各学校把落实“双减”政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来抓,拿出实招硬招真招,解除了学生家长创业创富的后顾之忧。
吕梁市岚县教育和科技局在全县71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覆盖当地10551名中小学生。不仅保证了学生高质量完成课后作业,还让学生在课余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是切实解决了中小学生“放学早、接送难、无人管”的问题,让家长放心安心致富创业。
普明小学三年级学生尹海峰的妈妈告诉我们:“自从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以来,我们家长真的省了不少事,接送孩子再也不用担心因工作而延误了,还省去了回家辅导作业的工作,亲子关系缓和了不少。我家孩子每周二、四都要在学校上口风琴兴趣班,接他回家的时候,感觉他整个人都特别有神采,高兴的不得了。看到孩子开心,我们家长自然也高兴,连报校外兴趣班的钱都省下了呢。”
岚县教育和科技局根据各学校课后服务开展情况,为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减轻广大家长的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在部分学校试点推行了暑期托管服务,位于普明镇的普明中学就是其中之一。
“兴趣阅读、语言表达、口语交际、激情演讲、花式篮球、花样跳绳、健身操、音乐、美术绘画、科技小实验……”丰富的音、体、美、劳等素质拓展课程,让普明中学的孩子们过得充实快乐。这些以往在校外培训机构需要花费数千元才能学到的技能,在县局和学校的统筹安排组织下,让家长省了一大笔费用。
“今天我在学校看到了孩子学习花样篮球的情况,看到了孩子的学习、住宿情况,觉得非常放心,这样我和孩子爸爸在矿上也能安心工作,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了。”一位到校参观的家长说到。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振兴乡村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乡村教育的提高关键在于乡村教师素质的提升。今年以来,我市依托中央彩票公益基金资助乡村教师培训8614人,国培、省培项目培训乡村骨干教师18069人。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指出,以吕梁教育学院、离石师范、汾阳师范为基础,组建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振兴乡村教育培养教师,2022年秋季开始招生。
全市在岗教师参加省市县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报考各类成人学校学习,不断在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临县克虎中学的樊娥娥,2006年毕业于吕梁高等专科汾阳师范分校。为了提高自己教学能力,从参加工作至今,始终没有停止学习,参加了自学考试,获得了本科毕业证书。像这样的乡村教师还有很多。
五、重新布局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市委、市政府《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指出,做强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企业在学校建设培养培训基地。加强人才引进,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重点打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等专业,打造吕梁职业教育龙头品牌;整合吕梁卫校、吕梁会校、吕梁农校、吕梁经管学校、吕梁技校、吕梁职业中专等中职学校教育资源,建设吕梁职业教育园区,实现资源共享。重点打造护理、会计、畜禽生产技术、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新能源汽修等骨干专业,加快建设康养、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各县市区要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成高标准的职教中心。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县市区职教中心要优化专业设置,建立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努力为当地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近年来,我市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市共有职业高中19所,职业中专9所,职业技术学院1所,在校学生21828人,每年毕业生7000多人。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乡村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人才,成为乡村振兴创业带头人、农业产业技术骨干,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同时,我市在今后的教育规划和建设中,加大了职业教育发展比重,离石区拟新建的安亭中学就设计有集培训中心、科技中心、艺术中心、书画中心于一体的教学实训楼,用于乡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文水县近日召开了山西徐特立高级职业中学论证会,建成后的实训基地集思想教育、培训学习及实践创新于一体的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为文水县乡村振兴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