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更新时间:2017-07-14 11:00:00
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吕梁市政府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五个发展”新理念,牢牢把握市委“新布局、新发展、新形象”总体要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产业支撑,强化投资拉动,创新发展动力,保障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
吕梁市所辖1个区、2个市和10个县,全市共有13个街道办、81个镇、67个乡。从2004年撤地设市以来,吕梁市乘中、西部大开发之势,抓住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历史机遇,城镇化水平由2003年底的26.05%上升到2016年的47.75%,提高了21.7个百分点。
(一)城镇化稳步推进
2004年以来,城镇人口年均增长远高出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农业人口从2002年开始逐年减少,出现了以离石区为中心,以孝义、汾阳两市为次中心,以其他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形成劳动力转移和人口集聚格局。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为38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84.1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75%,比上年提高1.51个百分点。与2003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相比,分别提高了21.7、15.96、9.84和1.51个百分点。
(二)城镇经济持续发展
城镇经济作为拉动区域经济的“引擎”。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工矿型、商贸型、旅游型、农业产业型中心城镇,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95.3亿元,同比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46.7亿元,同比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3.7亿元,同比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8.5亿元,同比下降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80元,同比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4元,同比增长6.3%。
(三)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进城,成为城市的主人,收入大幅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大变化。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29元,同比增长6.2%。按常驻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80元,同比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4元,同比增长6.3%。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0.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四)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从各县(市、区)城镇化发展来看,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逐渐缩小。2016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发展最高的是离石区,城镇化率为82.20%;全市城镇化率最低的是临县,城镇化率为32.88%;最高和最低相差49.32个百分点。 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近五个年度城镇化率最高和最低分别相差56.41个百分点、55.05个百分点、53.18个百分点、51.25个百分点和49.32个百分点,近五年来,城镇化率最高和最低相差每年至少缩小1.36个百分点。2016年(相差49.32个百分点)比2012年(相差56.41个百分点)缩小了7.09个百分点,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逐年在缩小。
(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明显改善。集中精力开展新区安置和市区重点项目建设,新区16个安置区69栋楼主体工程及配套设施完工。吕梁大道一期绿化、主城区人行天桥、便民公厕等一批工程完工。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769公里,市区公交运营体制改革基本完成,100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营。吕梁至太原开通了城际列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人民福祉进一步增强。全市民生支出226.7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82.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26所,文水、交口、中阳等6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吕梁学院附中投入使用。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1.15万名贫困残疾人得到康复救助,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六)城镇人居环境建设蓬勃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了做好“绿”字文章,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依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结构形态,以山体为面,沿河绿带为线,公园和小型公共绿地为点,以自然结构性分隔绿带和防护绿地加以配合,共同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绿地系统,全力建设山水园林城市。2016年全市(含县城)完成营造林57.34万亩、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造林47.03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3万亩、生态修复22万亩。以及“铁腕治污”行动,实施冬季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市区优良天气数达到287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二。
(七)城镇规划建设进入新阶段
吕梁作为太原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全省城镇体系规划的调整和吕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需要,依据《太原都市圈规划》,及时启动并实施吕梁市城市总体规划。在综合区域发展要求和各类影响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市提出的“一带、一群、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一带:孝汾文交城镇带;一群:“离石——柳林——中阳——方山”城镇群;多点:5个县城和30个重点镇),在现有产业布局条件下,逐步明确总体区域产业布局与分工,推动产业及其功能向核心区集聚,重点发展产业带。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人融入工业化的进程,就是人的城镇化的起步。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规划为先导、产业为基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有效加快全市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夯实产业根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基,根深才能叶茂。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城镇化只有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才能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以及各类人才就业和创业,才能集聚更多的生产生活要素,实现持续发展。夯实产业根基,核心是强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要切实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促进城镇化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夯实产业根基,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紧紧围绕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格局。
(二)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发展。
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城乡发展的新期待,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以“五城联创”为引领,以“一城十镇百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努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美丽家园。重点推进“一城十镇百村”建设。推动市区建设提档升级,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加快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市政道路、地下综合管廊、集贸市场、公共文化、公共服务、小广场和小公园等设施建设,加大绿化、亮化、美化力度,打造显山露水、增绿添路、宜居宜业、功能完善的新兴城市。推进“十镇百村”建设。科学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环境和谐宜居、彰显传统文化、设施便捷完善的10个特色小镇。精心培育以“环境整治示范村”、“美丽宜居示范村”为内容的100个示范村庄。全面开展“五城联创”活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全市大力开展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五城联创”活动。要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公厕、街头游园、森林公园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高速、国省干线、旅游公路建设为重点,形成开放大通道、旅游大走廊。全力做好北京—延安高铁吕梁段项目建设,太兴铁路开通客运。加快祁离高速、汾阳--石楼高速项目的推进工作;国道209市区段、国道307柳林城区段和国道307线交城—汾阳段改线工程。城市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我市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我们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宜居城乡为目标,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三)坚持以开发区建设为平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加快开发区建设,是先进地区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快速提高城镇化率的主要措施。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对标一流,先行先试,把开发区建设成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新兴产业的聚集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示范区、科技和人才的落脚地,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开发区建设,明确提出“三化三制”改革,要求加快整合改制扩区调规步伐,加快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按照要求科学修编全市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吕梁高新技术开发区、孝义经济开发区和汾阳、交城、文水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兴县、岚县等8县“五规合一”,在“十三五”末,实现市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县有省级开发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