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更新时间:2017-07-17 10:14:00
按照吕梁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良性互动,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口均衡发展加快推进。
根据2016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2016年吕梁市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出生人口进一步减少;总人口性别比优化渐显;死亡率在低水平上波动;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一、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85.49(见表1和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99.2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9%,女性人口186.24万人,占总人口的48.31%。总人口性别比为106.99(以女性人口为100.00)。与2015年相比,总人口净增2.26万人,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10年以来,我市每年增加的人口总量都在2万左右。从人口发布来看,2016年,平川四县常住人口为188.87万人,占48.99%;中部四县常住人口为71.61万人,占18.58%;南北五县常住人口125.0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2.43%。
表1 2010-2016年全市人口增长情况
年份 总人口 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净增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 (人) (人) (人) (‰) (‰) (‰) 2010 3730479 43236 20667 22569 11.59 5.54 6.05 2011 3751846 41645 20860 20785 11.13 5.58 5.56 2012 3771576 42305 22749 19556 11.25 6.05 5.20 2013 3792863 43129 21834 21295 11.40 5.77 5.63 2014 3813133 43630 23360 20270 11.47 6.14 5.33 2015 3832237 40423 21319 19104 10.57 5.58 5.00 2016 3854871 39749 17115 22634 10.34 4.45 5.89
资料来源:根据人口普查、1%抽样调查和人口变动调查数据计算。
二、出生人口进一步减少
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39749人(见表3),比2015年减少674人;人口出生率为10.34‰,比2015年下降了0.23个千分点。影响出生人口减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2014年我国育龄妇女数量达到峰值后开始减少;二是育龄妇女生育水平下降和生肖偏好的影响。受我国育龄妇女婚姻生育年龄的推迟以及不婚不育比例上升的影响,近年来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加之生肖偏好的影响,一些家庭选择推迟生育,这对出生人口减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总人口性别比优化渐显
2016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99,比2015年降低0.59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过山车式下降走势(见图4),一方面表明我市近几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以来,人们的生育观念和性别偏好也在发生转变。
四、死亡率在低水平上波动
我市人口死亡率(图5)的变动过程是一个死亡水平由高到低,并在低水平上趋于稳定的过程。2016年全市死亡人口17115人,死亡率为4.45‰,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1.13个千分点。由于人口的死亡率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随着人口逐渐老化和高龄人口的增加,今后我省人口的死亡率水平可能会在低水平上波动。
五、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2016年,城镇人口为184.06万人,比2015年增加6.84万人;乡村人口为201.43万人,比2015年减少4.5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47.75%,比2015年上升1.51个百分点。2010-2016年,我市的城镇化率由37.91%上升到47.75%,六年提高9.8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141.44万人增长到184.06万人,六年增加42.62万人,年均增加7.10万人。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城镇区域规模扩大,增加城镇人口;三是乡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迁移流动。
2016年,吕梁市仍面临着诸多人口问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不协调矛盾尖锐;人口总体素质不高;各县市区之间人口发展不平衡;老年人口的增多,将会使我市的老龄化社会进程速度加剧,需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十三五”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吕梁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口保障,将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