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更新时间:2017-09-13 10:01:35
——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促进转型升级
2016年,吕梁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受了严峻考验,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地区生产总值结束了2014年以来连续9个季度的下滑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扭转了连续30个月的下行局面,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逐步收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总体上看,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的现状还需改变,推动转型发展的大项目不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不强,脱贫攻坚异常艰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任务繁重,众多问题还在困扰着吕梁城市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吕梁城市的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如何健康平稳的发展成为当前各级政府领导关心的问题,希望得到更多的依据和建议。鉴于此,我们就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
一、吕梁市城市发展概况
(一)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向好势头持续发展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95.3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排名从2015年的全省末位上升到第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7亿元,增长4.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4%;第二产业增加值555.3亿元,增长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5.8%;第三产业增加值386.3亿元,增长6.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8.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46.7亿元,增长2.6%,从2015年全省末位上升到第4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9.6亿元,下降1.2%,从2015年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3.7亿元,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8.5亿元,下降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80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4元,增长6.3%。
产业结构初现新格局。一是一大批“非煤”产业投资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兴华科技2×35万吨铝基新材料、华兴铝业二期100万吨氧化铝项目投产,全省最大的轻铝合金生产线中铝华润一期50万吨项目开工建设。二是积极盘活企业闲置资源资产,大力引进高科技、金融资本和优秀人才,加快煤焦产业纵向延伸。推动交城华鑫与太原理工大学、孝义鹏飞与北京三聚环保、孝义金岩与山东科瑞合作,鹏飞集团建成全国领先的甲醇联产LNG项目。三是旅游业项目推进加速。聘请著名导演贾樟柯对我市旅游开发进行策划、包装。7月份在太原举办了旅游推介暨项目招商大会,推出了一批旅游产品和项目。四是大数据产业不断发展。7月份华为公司大数据中心项目落地离石,10月份北京软通动力城市创新综合体项目落地孝义,中交网通智慧高速大数据中心项目落户交城。全市煤电铝、煤焦化、大数据等产业集群化、集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基础设施承载力提升,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集中精力开展新区安置和市区重点项目建设“百日大会战”,新区16个安置区69栋楼主体工程及配套设施完工,供热、供水、供电、供气、通讯、雨污等市政管线建设基本完成,1000户征地拆迁群众拿到新房钥匙。城建“双十”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市医疗卫生园区、儿童福利院开工建设,市图书馆、群艺馆启动前期工作,吕梁大道一期绿化、主城区人行天桥、便民公厕等一批工程完工。积极化解市游泳馆遗留问题,完成维修改造。祁离、静兴2条高速和3条国省道改线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成立市交通投资平台,承接农发行贷款40亿元,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769公里。吕梁至太原开通了城际列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三)环境治理不断深入,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4.24%,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为82.7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3.67%。万元 GDP 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降幅,二氧化硫、粉尘、烟尘等减排幅度,均按要求完成了省定任务。市区优良天气数达到287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2。
(四)民生投入持续加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市民生支出226.7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82.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26所,文水、交口、中阳等6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吕梁学院附中投入使用。整合离石师范、吕梁教育学院等学校资源,筹建吕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120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1.15万名贫困残疾人得到康复救助。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失业率控制到2.72%。完成营造林57.34万亩、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造林47.03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3万亩、生态修复22万亩。
脱贫攻坚首战首胜。“3105”政策、 “三个一”扶贫行动齐发力,精准实施“十项重点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全省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投资完成率和总竣工率分别超省26和11个百分点。“8+2”农业产业化继续推进,生态脱贫探索形成“合作社+贫困户”、“政府购买式造林”等模式,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肯定。建成219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14个水质检测中心,10万农村人口饮水标准得到提升。出台医疗救助“16条”和教育扶贫系列措施,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大幅提高,兜底工作逐步夯实。加强第一书记队伍建设,推进了县际结对帮扶工作。278个贫困村、11.1万人脱贫,脱贫攻坚实现首战告捷。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严格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煤炭行业核减产能1060万吨,水泥行业退出落后产能45万吨。坚持与棚户区改造、移民搬迁、采煤沉陷区治理相结合,制定化解房地产库存、购房补贴等政策,减少库存商品房172.4万平米。积极防范金融风险,联盛集团破产重整依法有序推进;农信社改制步伐加快,孝义农商行挂牌运营;引导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债转股等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贷款23.7亿元。坚决落实省市税费减免政策,减少企业税负4亿元,减征社会保险费1亿元。推动17户用电企业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电量23.1亿度,节约电费1.16亿元。市区公交运营体制改革基本完成,100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营。积极推广运用 PPP 项目融资模式,分三批次向社会发布总投资1138亿元的105个项目,在建 PPP 项目达19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动能,效果逐渐显现,经济效益逐月提升。
二、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全市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根本改变。2016年我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5.8%,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8%,比重偏低,比全省水平低了17个百分点。其中,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仍然占到工业经济的70%,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二是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增长仍然缺乏大项目支撑,新要素新动能和人才要素明显不足;企业负债率偏高、区域性金融风险仍然存在。
三是社会、民生事业欠账较多。城市供热供气等公共服务功能配套滞后,城市扩容压力巨大;贫困农民增收不稳定,脱贫摘帽奔小康任重道远;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欠账较多,补短板任务艰巨;生态环境脆弱,安全生产隐患较多,维稳压力较大。
四是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民脱贫压力大。由于山地多,城市拓展空间有限,人居严重分散,致使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少。虽然吕梁市政府2013年开始大力推动“8+2”工程,对农业和农民增收起到明显效果,但由于农村产业基础薄弱,农民积极性不高,推进速度不理想,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支撑作用还不明显。
三、对策和建议
(一)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应对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局面的关键一招。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三去一降一补”,也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相互关联、互为补充,需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要突出重点着力攻坚,继续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依法依规推动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退出。要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疏通传导机制,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合理引导市场利率水平,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提高供给质量。
(二)培育经济社会升级转型新动能
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在产业发展中力推创新,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要运用大数据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服务化、绿色化改造,推进行业整合和品牌提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运用大数据驱动智能制造加快发展,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设计、工艺、装备、能效等水平,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工业转型升级。统筹农业数据资源,推动我市农业大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业务协作协同,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和经营,促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作发展。利用大数据创新商业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促进金融、信息、科技、商务、流通等服务业差异化、高端化发展,打造大数据全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利用大数据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汇聚民众在公众教育、医疗、健康、社保、住房、就业、养老等方面的行为数据,通过大数据关联分析,提前感知服务对象的状况和需求,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主动化服务。一要树立“大数据”意识,更新公共服务管理理念。政府应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运用大数据集成思维,积极更新公共服务管理理念,推行信息化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管理水平。二要提高服务工作效能,推进民政专业化建设。深入开展综合化、信息化服务管理改革,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健康指数、养老服务需求等一系列民生社会问题,梳理成一项项综合数据,形成大综合、大服务、大管理格局,通过建立城乡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综合提升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三要加强监管与法治,保障大数据合理应用。大数据属于网络和信息范畴,在给互联网行业乃至国家甚至全世界带来变革性影响的同时,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强化合理监管,还要循序渐进地加强大数据领域法制建设。
(四)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按照 “六个精准”和 “五个要”的要求,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特色产业扶贫,打赢增绿与增收两场战役,结合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思路方法,统筹治山治水,最终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帮助贫困群众早日甩掉贫困的帽子。全力推进“三个一”扶贫计划,继续深化精准帮扶工作,着力深化脱贫攻坚系列改革。要明确目标,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引导各种资源向贫困群众倾斜,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布局,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汇聚,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最终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在全市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确保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
(五)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重点发展“旅游业+”。要在旅游消费“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元素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旅游产业、旅游消费不断升级的趋势。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从景点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全方位、全天候实现旅游业业态从观光旅游到深度旅游的重大变化,做到旺季不乱、淡季不淡。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等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能。推进交城、方山、孝义、离石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重点打造北武当山、庞泉沟、苍儿会、西华镇等特色景区景点。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标识牌、厕所、停车场和商场、酒店等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业与名人、名地相结合,加快建设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打造中汾酒城旅游区,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打响吕梁旅游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