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甫

来源:吕梁政协网 更新时间:2018-04-16 08:58:00

吕梁廉吏吕蒙甫:大元监察第一人
  
  元代吕蒙甫,山西吕梁汾阳人,官至大名府尹、山北辽东道宪使、礼部尚书,爵封河东郡侯。元代文学家虞集撰写碑文《皇元嘉议大夫吕公神道碑铭》,赞美他元代勤廉之最。 
  吕蒙甫廉洁奉公,任劳任怨,两次获得朝廷赐服嘉奖,相当于现在特等模范。元顺帝在广西时期曾经手书“恒斋”两字条幅赐予吕蒙甫,后赐予吕蒙甫金手蟒袍一件,有元一代唯一。丞相脱脱赞美他为杰出人才;元代第一文豪虞集、第一大儒许有壬等都高度赞扬吕蒙甫,将他比作汉代名人渔阳张湛;文学家河北人苏天爵将他类比晋代廉吏羊祜将军。  
  泰定三年(1326年),三十八岁的吕蒙甫出任江南诸道行御使台监察御史,驻今南京。他提出“首言八事”的监察主张,开创了著名的“蒙甫八事”纪检法则。1328年四川发生军事叛乱,这时吕蒙甫正巡守湖广行省,他深谋远虑协助行省平章刘妥欢制定防敌策略。
  天历二年(1329年),吕蒙甫出任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佥事,驻地今雷州。吕蒙甫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多叛乱的特点,加强了城防守备,他还捐出自己的俸禄,为客死雷州的内地人捐建公坟,名叫泽幽堂,为雷州府著名古迹。雷州一带远离京都,百姓告状无门,吕蒙甫洗涤冤案“不可胜记”。有一次洞蛮叛乱,吕公单骑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兵不血忍,招降万人,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吕蒙甫对少数民族的关怀深得人心,流传下反叛的少数民族“义释吕公”的历史佳话。有一次吕蒙甫巡视边关,却被叛乱者包围,吕公临危不惧,把困难留给自己,不幸被瑶族人所俘,但是瑶族人知道是吕公后,认为他是个清官,深受当地人爱戴无条件释放了吕公。 
 
  至顺二年(1331年),元文宗派特使“赐服”吕公,擢升吕蒙甫岭南广西道肃正廉访司事,驻防桂林。在桂林,吕蒙甫捐俸办学,收养孤儿。发展农业开垦荒地,赈灾柳州关心孤弱,创制桂林八景美化桂林。当吕蒙甫离开桂林的时候,“老幼遮道,垂涕不忍别”。 
  后至元元年(1335年),吕蒙甫出任襄阳路总管。吕蒙甫在襄阳复兴儒学重启白鹿洞规,使襄阳社学得以复兴。修复公产,移风易俗:包括修复社稷坛、三皇庙、仓库碑亭、灌溉排涝沟渠、城墙以及岘山羊祜碑等一切便民公产。由于吕蒙甫在民间的威信极高,断案公道,所以处理了大量的积案和棘手案件,所谓数年争讼决于一言。制定了地方政策法规。他离开襄阳的时候,“襄民泣留公者数千人”。 
  后至元五年(1339年),吕蒙甫回京任刑部侍郎。吕公精通法学,审案定罪平允合理。潜心性理学、邃于律学,编撰《至正条格》,誉满京城。元顺帝敕封其父河东郡侯祖父河东郡伯,母亲为河东郡夫人。 
  至正二年(1342年),吕蒙甫出任大名府尹。大名府作为大都的南大门地位十分重要。吕蒙甫领导官民抗洪水,防贼寇,大名府出现太平盛世景象。黄河发大水他亲临防洪一线,与军民昼夜死守,黄河两岸都遭受了大洪灾,而大名府独免,灾后盗抢横行,他坚持夜夜寻防,保一方平安。 
  至正四年(1344年),吕蒙甫再次回到海北海南道任宪使。“十年而重来,耆耋幼稚,乘风涛而至,如复见其父母焉!”在雷州处理的大案包括蒙古军人也速不花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案、地方恶霸军阀谭福旺案、硇州恶霸罗仲仁案、县官强辱良家妇女案。他主持平反的著名冤案包括商船被截船员被诬案、韩某拾遗被诬案、郁林、博白(今广西玉林地区)瑶民冤案等大案,为民伸冤的案件不可胜记。 
  1346年,吕蒙甫在雷州宪府积劳成疾不幸去世,雷州百姓,痛哭流涕,如失考妣。消息传到大都,朝廷传令,要求护送吕蒙甫灵柩回原籍安葬。雷阳百姓尊重吕蒙甫的意愿在雷阳泽幽公墓,为吕公举行了安葬仪式,建立了吕公衣冠冢。雷阳学子共同诵读《孝子丧亲章》为吕公送行。沿途群众齐唱《蓼萧》之歌,歌声响彻云霄。雷州府名宦祠中供有“吕珫”之位。  
  朝廷赠吕蒙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河东郡候,谥号简肃。敕墓碑通高5.1米,是现存元代山西最高的墓碑,仅次于北宋狄青碑。2017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吕蒙甫传》一书,是廉政教育和励志教育的极好素材。(吕世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