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际清

来源:临县人民政府网站 更新时间:2020-04-22 17:31:00

  杨际清(1874——1942),字濂甫,出生于临县三交镇西王家沟村。7岁入村私塾,不久即转入县痒,18岁中秀才。因父早故,家贫辍学,自修攻读,继晋廪生,入本县官立凤山书院学习。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复入山西省立优级师范学堂深造。 

  际清在太原读书期间,认识到清廷腐败误国,产生了革命激情。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太原响应,他挺身而出,与同学组织学界联合会,发动师生援助革命,维持社会治安。民国元年(1912),师范毕业后到汾阳河汾中学任教,成立名为“继风社“的剧团,自编剧本,抨击弊政,歌颂民主,追求革命,得到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后历任太原阳兴中学、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五四运动时,他是山西推行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时有“山西胡适”之称。他关心乡里文化教育,凡临县赴并就学者,都热情接待,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解囊相助。每逢暑假,即在太原“临县会馆”义务开办补习班,辅导投考。在太原任教20余年,学生有数千人,其中受他启蒙投身革命者甚多。 

  际清在政界也是知名人士。民国7——10年(1918—1921), 兼任山西省第二届省议会议员。他刚毅正直,直言不讳,常对施政方案,财政税收,公益事业发表独特见解。民国11——13年,任太原市政公所秘书,致力于振兴实业,提倡国货。后因积劳成疾,辞去教职,任省财政厅秘书。此间,他节衣缩食,自筹资金在太原与李弼庭创办了《唐风报》,并任主笔,不断撰文揭露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野心,唤起民众,以雪国耻,同时揭露当时报刊的阴暗面,批评时政弊端,伸张正义,鼓舞民众斗志。办报6年,几遭不测,后报社被当局查封,他旧病复发,辞职休养。民国17年,经好友电告,赴天津财税局任秘书,不久又返回太原建设厅任秘书。民国23年,终因被认作异己免除职务。 

  民国26年(1937),太原沦陷,际清返回临县。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带病向亲友村邻们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日救国道理。民国31年,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在陕西神府县呼家庄召开,特聘际清为参议员,并被大会选为驻会议员。他抱病赴会,旧病加剧,弥留之际,向大会提出四点建议:一、希望诸同仁,本团结抗战、团结新中国成立之精神,开诚相见,执行“晋西北施政纲领”,共同为战胜日军而奋斗;二、切实开源节流,发展生产,充实军粮,真正爱护抗日部队;三、实行民主政治,吸收各方人才,参加根据地建设事业;四、尽力开展根据地文化教育。11月5日杨际清逝世,终年69岁。追悼会与抗日阵亡将士公祭一起举行。会上,牛荫冠、武新宇、罗贵波、刘少白等高度赞扬杨际清爱国爱民、力疾从公的精神。《抗战日报》刊登了他的传略和遗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