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纪念馆

来源:文水县人民政府网站 更新时间:2020-04-21 17:42:00

 

  武则天纪念馆  

  武则天纪念馆,坐落在女皇故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风景宜人、交通方便,307国道由此经过,北距省城太原70公里处。高高耸立在国道东侧的则天故里石牌坊,是武则天纪念馆的标志性建筑。该馆坐北朝南,占地2.6万平方米。武则天庙位于馆内正北处。步入则天庙山门,首先看到的是武则天汉白玉石雕像及宋庆龄的亲笔题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背面刻着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史学家张稼夫题写的文字,雕像东侧是为女皇武则天立的一块巨大的“丰碑”。西侧是“升仙太子碑”,碑文由武则天撰文并书写,八角回音亭,亭柱上镌刻对联一副“览青史历代风流途万,观春秋亘古女皇唯一”,雕像后面是全国唯一女皇祀庙则天圣母庙,庙门右侧竖着国务院1996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则天庙”标志碑。则天圣母庙匾额高高悬挂在乐楼檐下,两旁是钟鼓楼建筑,穿越乐楼下门洞,呈现在面前的雄浑壮观的则天庙正殿,它是庙内的中心建筑,始建于唐代,现存结构是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重建的,属宋金建筑中的杰作。正殿内神龛前部斗拱制作精美。神龛上方有一条悬塑行龙,它头小颈细,前腿腾飞,后腿猛蹬,回头顾后,造型别致、生动优美,是武则天以女人身份登基称帝的典型象征。东西偏殿,东西配殿,殿内陈列着反映武则天家族起源与兴衰,武则天生平与政绩,全国与武则天有关的名胜古迹的绘画、蜡像、照片、文献资料等。东西碑廊陈列着有关则天庙维修碑记;致远堂法书碑,上有武则天手迹题跋珍贵资料;攀龙台碑和大周无上孝明皇后碑寺各种碑碣。武则天纪念馆以武则天女皇的特定身份和它本身的文物价值名扬中外,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女皇庙宇。1996年12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武则天纪念馆已形成独具品味的女皇则天为内容的集文物古迹、艺术享受、知识启迪和闲暇游乐于一体的游览胜地。 

  武则天纪念馆欢迎您! 

  联系电话:0358-3046412 

 

  武则天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公顷。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并  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在唐太宗朝,历任豫洲都督、利洲都督、荆州大都督。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贞观九年(635)李渊病逝不久,其父我武士彟也因病而亡。这年十二月,年仅十二岁的武则天和家人护送武士彟灵车回到老家文水南徐村。武则天随柩回乡葬父,应该是她首次回故乡。《永乐大典》文水部分有“武后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流东南,注文水”的记载,这一工程很可能就是武则天在村守孝期间所为。武则天称帝后,这一小河被唐人抄入《水经注》,流传至今。 

  显庆五年(660)正月,唐高宗和武则天双双回并州巡幸。在并州,高宗和她举行了盛大的赏赐和祭奠。武则天还专门设宴招待亲族邻里故旧。事后,武则天再次回到故乡文水县,朝拜了崖底村孝文帝庙后,当晚住村中,夜间外出观星,被酸枣刺勾住下裙,她伸手摘开衣裙,掰掉勾刺,骂声讨厌的刺要你何用。次日离去,从此这里的酸枣都不再长刺。由于该村做过武则天的的行辕,以后人们叫该村为“武辕池”。这个村名一到今天未曾更改。1958年修文峪河水库,该村没入水中,每当天旱水浅时记有武辕池村名的石碑仍能露出水面。武则天离村时,行至碟子沟,看到这里河水便于开渠引水,便建议文水县令开渠引水,浇灌农田。在她回故乡的日子里,文水县人们特别高兴,武氏家族显得更为神气。武则天本人衣锦还乡当然也很快活。就在这一年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高宗对她十分信赖,她的威势和高宗不相上下,当时并称“二圣”。 

  天授元年(690)九月九日,武太后隆重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之后,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为后嗣,赐姓武氏,改唐为周,改元天授。自称“圣神皇帝”。改文水县为武兴县。长安元年(701)十二月,为其父在文水昊陵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 

  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达到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淫荡、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 

  攀龙台碑  

  攀龙台碑又称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原碑是武则天为 其父武士立的一块巨碑,于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立于山西省文水县武士墓地。据史书记载,该碑高5丈,宽9尺,厚3尺,是古今第一大墓碑。全篇碑文长达6700余字,由唐代宰相李峤撰文,武则天的儿子相王李旦书写。据北宋《太平环宇记》及《山西通志》记载,攀龙台碑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3年)仍然完好无损;到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大碑下沉严重,埋地一半,文字亦剥落;进入清代之后大碑全埋在地下。近年考证,这块大碑与古墓仍在南徐村一带。   

  现立于东碑廊的攀龙台碑,是武则天纪念馆于1993年根据《全唐文》卷249“攀龙台碑”全文刻制的。   

  攀龙台碑文中,不仅记载着武氏家族的姓氏起源与籍贯,还详细地记述了武则天父亲武士的一生经历。关于武则天的先世,碑文说:“大周无上考明高皇帝讳某字某,太原文水人也。其先出自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武’,因以姓氏,居沛之处邑。”   

  六代祖洽在魏封于晋阳,食采文水,子孙因家焉。这段碑文清楚地定明武氏家族的姓氏起源与迁居文水的大体时间及原因。  

    

  武周五代皇陵 

  据人民网报道,山西省考古学会理事会近日透露,迷失千年的“五代皇陵”终显踪迹,五处陵园大致位置已经基本锁定在文水县北徐村到马村一带。“五代皇陵”是武则天于天授初年易唐为周后,为其五代祖先所建的节陵、简陵、靖陵、永陵、昊陵等五陵。前四陵迷失已达千年,昊陵失之明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