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来源:吕梁日报 更新时间:2020-09-28 09:09:00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在提问时容易出现空洞问题、无效问题、单调问题、过难问题、突兀问题等现象,要么导致学生茫然失措无法作答,要么思维僵化兴趣丧失,要么要求学生即问即答……此种现象,充分说明教师课堂提问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效果明显不佳。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师驾驭课堂与教材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注重的事情。

  一、提问要精炼

  教师提问要在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将启发性、挑战性,灵活性的,有价值的问题精炼地提出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学会精炼地回答问题。

  如:教学《小英雄雨来》时,教师要紧扣文章中心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设置相关问题——“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然后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小雨来的言行举止中可以得知他是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围绕文章中心句,层层递进的提问与思考,不仅能让学生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而且对文本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要做到提问精炼,就必须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思维特征,从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巧妙合理进行提问,才能将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提问要有度

  1.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结合课文及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千万不能设置诸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毫无价值的问题,因为无价值、无需学生思考就能作答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有很大的害处。对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置问题,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特别是那些直接在课本中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尽量少提问,要多提问那些学生只有经过思维加工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

  2.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本精心提炼出一些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特别是要做到分层优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跳一跳也能摘到苹果,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置如下问题: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2) 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3) 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4) 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梯度明显,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

  3.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

  在小学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以此拓展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教学《新型玻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生活中常见的玻璃, 接着指导学生与课文中的新型玻璃作比较,理解两种玻璃的不同之处。这样有广度的问题,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后进生提出“是不是”“对不对”或者“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回答问题的成就感; 要对中等生提出“为什么”“有什么异同”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动脑中逐步提高综合素养;要对优生提出“你对此有哪些不同意见”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带动全体学生理解文本,拓展延伸。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师提问中积极思考,发挥学习主动性。

  三、提问要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失败是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大的成功是学生乐学善学。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要“学问”。当教师提出问题时,要指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向着共同的目标驶进。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地评价,多表扬、多引导,使学生感觉到有成就感,有了兴趣,学生的“疑”和“问”就自然走上了“正轨”。

  课堂提问是主导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项持久的教学工作,绝非一朝一夕,或通过简单的指导就可完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