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关闭
索  引  号111423LL00100/2011-00682
发文字号 成文日期2011年12月19日
发文机关 关  键  字
标  题关于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
主题分类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19日

关于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1511在吕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吕梁市财政局局长 阎建科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出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是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一年,也是我市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里,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奋力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推动“三三战略”,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全市和市本级预算变动情况

 

2010年全市及市本级预算经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在执行中,根据省财政厅追加、追减专项指标和各县(市、区)预算调整情况,全市和市本级预算作了相应变动。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68亿元,与备案预算一致;支出预算由于省追加专款30.42亿元、增加转移支付15.5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4亿元、上年结转32.87亿元、调入资金0.55亿元、各级用当年超收及上年净结余安排支出8.99亿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由93.11亿元变动为185.44亿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10.65亿元,与备案预算一致;因省追加专项拨款30.42亿元、增加转移支付0.49亿元、上年结余6.95亿元、当年超收5.26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4亿元,对各县专款、转移支付补助及转贷地方政府债券增加相应减少市级支出33.99亿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由18.33亿元变动为31.46亿元。

 

(二)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96.19亿元,完成预算的109.00%,比上年增加30.77亿元,同比增长18.61%。其中:上划中央收入完成105.84亿元,完成预算的111.01%,比上年增长16.93%;上划省级收入完成17.39亿元,完成预算的104.43%,比上年增长14.60%。市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96亿元,完成预算的107.29%,比上年增加13.24亿元,同比增长22.17%2010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51.00亿元,占预算的81.43%,比上年增加支出29.23亿元,增长24%。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91亿元,为预算的149.42%,同比增长63.71%,增收6.19亿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执行24.74亿元,占预算的78.65%,比上年增长28.91%,增加支出5.55亿元。汇总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十三个县(市、区)和市本级全部实现当年收支平衡,汾阳市消化历年赤字500万元。

 

2010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8.95亿元,为预算的170.07%,增长5.75%。全市基金支出执行19.04亿元,为预算的55.28%,下降7.05%。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6.11亿元,为预算的126.85%,增长0.02%;支出执行3.72亿元,为预算的35.79%,下降45.72%

 

总的来看,2010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经济步入稳定较快增长区间,全市财政运行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改善。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抓住经济回升好转的有利时机,巩固基础促增长,支持转变促发展,保障民生促和谐,科学精细促管理,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态势良好。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力规模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结构持续优化,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依法监督、民主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全市各级财税部门为此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服务转型跨越做出新贡献。紧紧围绕“三三战略”这个中心,充分利用宏观调控、贷款贴息、信用担保等手段,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推动转型跨越发展。

 

加大投入助推转型跨越。多渠道筹集资金40多亿元,支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中市级筹资21.78亿元,支持全市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全年开工建设505个,完工151个;拨付7亿元,支持了太中银铁路吕梁段、吕梁机场、千年水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拨付技术创新、产业化改造资金0.44亿元,81个转型项目得到扶持;拨付1.21亿元,继续推进三山绿化、污水处理厂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7天,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21%

 

全力帮扶企业加快发展。新批准成立15个小额贷款公司,使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达到32个,撬动民间资本27.32亿元,支持736户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担保公司实力,全市14个政策性担保机构帮助54户中小企业担保贷款5.13亿元。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筹集5.57亿元,公务员津贴补贴、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提标、事业单位临时补贴提标等政策全部落实;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3.72万台,销售额5.19亿元,财政发放补贴0.6亿元,兑付率达到96%,拉动了农村消费。拨付0.12亿元,对全市314辆城市公交、714辆农村道路客运和2110辆城市出租车进行了补贴。

2、完善支农投入机制,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财政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通过整合支农资金、捆绑支农项目等,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全年“三农”支出56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争取上级资金8.46亿元,同比增长9.26%。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退耕还林、扶贫直补、通道和荒山绿化占地补助等强农惠农政策及时落实,全部兑现。

 

积极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筹集资金1.31亿元,全面完成了123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扶持发展农家店和便民店215个。

 

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争取国家产业化经营项目8个、省立项产业化项目3个,争取国家、省土地治理项目6个,创建了市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工程,支持柏叶口水库和四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争取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两个,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基础。2010年,全市新建228个新农村,移民搬迁9800人,新解决37.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市粮食总产10.43亿公斤,同比增长1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90元,同比增长13.55%,全市最后剩余的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部得到保障。

 

3、加大社会事业投入,落实公共服务政策,公共财政覆盖面不断拓宽。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取得了保障民生福祉、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成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年教育支出32.94亿元,同比增长16.89%。继续落实了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施寄宿制生活补助等政策,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66.15万名城乡中小学生享受到了免费教育;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1.76万名高中生得到了补助;认真落实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和中职学校免费补助政策, 2.28万名学生受益;积极筹措资金,市财政依托专门融资平台,向国家开发银行融资11亿元,全面完成了164万平方米的校舍安全工程,惠及803所中小学校;支持全面建成吕梁学院;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了33所“双百”示范学校和6所幼儿园建设。

 

加大科技文化事业投入。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46亿元,同比增长5.89%。支持科技示范县乡村建设活动,维修改造了全市科普惠农站、县乡村服务网点;支持精品创作,扶持市图书馆建设,给540个农家书屋购置了新书,支持农村电影放映,完成了1702个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

 

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年医疗卫生支出9.9亿元,同比增长16.96%。筹集拨付新农合医疗补助资金4.02亿元,巩固扩大全覆盖面,参合农民267万人,参合率达93.27%145.28万人次得到了合作医疗救助;拨付2099万元,在8个县市区实施国家药物基本制度,为基层医疗单位配备了88辆救护车,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90.4%

 

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全年公共安全支出9.08亿元,同比增长28.51%。市县两级纪检监察部门经费全面落实,办公环境、办案条件得到改善;支持平安吕梁建设,政法机关基础设施、装备有了明显改善;支持“信访疑难案件化解年”和“安全生产年”活动,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煤炭安全生产稳定。

 

4、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各类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全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64亿元,同比增长8.04%。确保了27.38万名城乡低保对象、1.3万名优抚对象、0.32万名老党员和4.02万名企业离退休职工按时足额领到了生活困难救助、抚恤金、生活补贴和养老金;拨付0.38亿元,做实了12.77万个企业养老金个人账户;拨付258.1万元,2500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救助;拨付5416万元,新农保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增岚县为中央试点县,试点县柳林、孝义、岚县年满60周岁以上77973名农民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养老金;拨付5520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实施,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参保人数248309人,基本实现全覆盖;筹集4584万元,开辟绿色通道,及时为31.83万低收入群体发放了价格补贴,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支持就业再就业工程。认真落实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支持困难群体开展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拨付1.02亿元,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3848名,为5926人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各项社会保险补贴人数17068名,新增城镇就业3.96万人。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拨付2.08亿元,采取实物配租和发放租金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帮助解决了12980户城市困难群众和500户残疾人住房困难问题。拨付3325万元,帮助解决了3500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5、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财政事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巩固深化财政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一是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努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将文水、汾阳两个产粮大县纳入试点范围;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完善乡镇财政决算管理工作,健全了乡镇资金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全年下达县市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12.64亿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3.1亿元,有力地增强了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深化。市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继续扩大,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向纵深推进,13个县市区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县级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取得初步成效。三是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改革工作进一步推进。市级办公自动化设备、家具、公务用车保险等项目全部实行了协议供货。全年政府采购总额5.38亿元,同比增长23.62%,资金节约率15.46%。加强投资评审工作,全年评审项目127个,金额16.92亿元,审减率16.96%

 

狠抓征收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96.19亿元,同比增长18.61%,超过省考核指标1.61个百分点,收入总量保持全省第三。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96亿元,同比增长22.17%,增幅高于省考核指标10.17个百分点,占比为37.2%,为2002年财税体制调整以来最高水平,较上年增加13.24亿元。

 

厉行节约,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把行政成本控制在2009年压缩经费后的规模以内的规定,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的规定》,将压缩指标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大力压缩车辆购置及运行费、会议、公务接待、出国(境)等支出。2010年按季公开了市直228个单位会议费、接待费、差旅费、交通费等公务开支,接受社会监督。全年市直单位会议费、接待费等公务开支较上年压缩支出5834.5万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财政运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协调性还需进一步增强,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政策工具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财源结构不够合理,财政收入对重型产业依赖过大,一般预算收入占比过低;配套政策不断出台,支出压力越来越大,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预算约束性不强,财政管理绩效尚需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有效地加以应对解决。

 

二、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安排和完成好今年的财政预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国务院关于编制2011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精神,综合考虑我市今年财政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2011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五三发展”战略目标,突出“保投资、促转型、惠民生”的基本要求,抓住实施综改试验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强化征管,提高质量,确保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任务圆满完成;完善公共财政职能,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推动全市转型跨越发展迈出新步伐。贯彻上述指导思想,2011年全市及市本级预算草案如下:

 

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225亿元,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安排84亿元,增长15%。为提高预算的完整性,按财政部规定,将省级提前告知的专项收入列入年度预算。201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25.85亿元,其中:当年可用财力安排115.54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4.1%(下同),与当年可用财力一致。全市当年财力安排一般预算支出的主要项目安排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15.17亿元,增长24.84%;公共安全6.16亿元,增长20.85%;教育31.03亿元,增长26.72%;科学技术1.12亿元,增长105.9%;文化体育与传媒2.21亿元,增长29.55%;社会保障和就业6.43亿元,增长17.32%;医疗卫生6.22亿元,增长26.97%;城乡社区事务12.19亿元,增长28.60%;农林水事务8.84亿元,增长37.07%;交通运输2.26亿元,增长31.74%;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1.83亿元,增长21.67%;住房保障支出0.62亿元,增长274.88%

 

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4.19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9.94%;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2.49亿元,同比增长22.69%,与当年可安排财力一致。市本级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4.29亿元,增长19.57%;公共安全.186亿元,增长10.41%;教育3.63亿元,增长29.83%;科学技术0.24亿元,增长24.55%;文化体育与传媒1.1亿万元,增长48.27%;社会保障和就业1.86亿元,增长25.89%;医疗卫生2.13亿元,增长108.06%;城乡社区事务2.38亿元,增长22.27%;农林水事务1.58亿元,增长23.39%;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务0.49亿元,增长16.41%;商业服务业等事务0.08亿元,增长35.26%

 

201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12.79亿元,其中: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5.29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6.04 亿元;基金支出安排12.79亿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5.87亿元,其中: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收入3.3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1.85亿元;基金支出安排5.87亿元。

 

另外,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财政部继续代理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核定山西省债券省规模51亿元。根据山西省财政厅《关于转贷2011年地方政府债券有关工作的通知》,转贷我市2亿元,债券期限为3年、5年各占全年债券规模的50%。债券资金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用于新上项目;必须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其他中央投资公益性项目地方配套;足额配套后债券资金尚有剩余的地区,要重点用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公益性在建项目,严格控制安排能够通过市场化方式筹资的投资项目,不得安排经营性支出。根据上述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安排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安排中央投资项目配套2亿元。其中:1、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52亿元;2、中央投资公益性项目地方配套资金预留0.48亿元。

 

在编制上述预算草案时,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主要因素:一是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向好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山西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重要战略机遇,有利于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二是全市各项工业经济运行指标逐步回升,经济企稳向好态势明显,财政收入增幅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指标相适应。三是充分考虑了政策性减收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国家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征收范围、继续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以及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会增加一些税收优惠等。四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将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需求。应该说,这样安排2011年财政预算是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也是务实可行的。

 

三、采取有力措施,确保2011年全市财政预算任务圆满完成

 

(一)着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支持传统产业整合提升。发挥煤炭企业转产发展资金、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和两权价款的调控作用,鼓励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煤炭企业转产转型。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抓住全省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规模增加到8.5亿元的机遇,积极筛选申报符合规定的新型材料、食品和新能源产业等方面项目,为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按照“十二五”规划“每户煤炭企业至少发展一个非煤产业”的要求,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措施,积极引导资源型企业投资发展服务业,推进物流业建设,促进旅游、餐饮、文化、商贸等产业发展,支持服务业发展。支持招商引资,落实招商经费,积极争取新项目在我市落地生根,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筹集和向上争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升担保服务能力,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发挥其灵活便捷的融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大力推进市域城镇化。按照构建“1273”四级城镇体系,支持推进“两个城镇带”整体规划和建设。加大融资、筹资力度,引导社会资金、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小城镇集中。尽快完成城投公司重组工作,支持北城区综合开发、样板一条街、吕梁机场、火车站站前广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市区开展环境卫生、街道装饰、交通秩序“三项整治”活动,完善市区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大力推进城乡生态化。加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力度,加快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开展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推进完善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大低碳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建设以“低碳、环保、绿色、节能”为特征的工业经济体系和社会消费环境;加大生态建设支持力度。认真落实造林绿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财政补助政策,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汾河、三川河等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和身边增绿工程,继续提升环境质量,再造蓝天碧水,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促进扩大消费需求。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落实家电、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即期消费;大力支持粮油、蔬菜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对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等部分公益性行业给予油价补贴,切实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大力支持市场监管能力建设,规范市场秩序。

 

(二)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大“三农”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继续加大“三农”投入。贯彻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加大财政资金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农业农村的份额,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即:落实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支农总量、增量均有提高;基本建设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把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投入重点,支持柏叶口水库、千年水库等骨干水源建设,加快小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和灌区末级渠系建设,支持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稳妥推进水务一体改革,支持市水务公司建设。进一步加大特色现代农业扶持力度。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支持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标准化养殖小区项目建设,支持防火、防灾、防疫避灾农业建设。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在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市现有的各项财政强农惠农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承接好省政府新出台的“十项惠农政策”(支持5000公里灌区末级渠系、110万亩干鲜果经济林、400万亩土地深松整地、20万亩设施蔬菜和200万亩旱作农业建设,对农村饮水价格、农机价格、大型老旧农机以旧换新实施补贴,对扶贫移民搬迁和农业科技推广给予补助),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在改进完善“一卡通”上下功夫,扩大发放范围,及时足额发放强农惠农各类补贴资金;加大涉农资金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省政府提出的今明两年内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农村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资金所需;全面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确保9月底前完成化债任务;全面推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支持新农村建设“百村行动计划”,搞好100个重点推进村建设。

 

支持兴村富民工程。按照“整村推进、移民扶贫、转移培训、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的要求,加大扶贫开发支持力度,建立扶贫开发重点县财政扶贫投入机制,重点支持富民产业、富民项目,努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支持继续扩大就业。支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培训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等政策,支持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力争全市非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基本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工作。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今年扩大到80%的县,明年实现全覆盖;积极筹措资金,按规定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人员生活保障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加强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征缴管理,努力提高基金自我平衡能力,搭建市级企业养老保险信息平台,实现参保人员信息共享,为“五险合一”奠定基础。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应急体系、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困难群众大病医疗费用新农合与民政兜底衔接的新机制;足额安排资金,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15元提高到25元的财政补助政策,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支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切实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年内全市至少完成廉租住房1000套、公共租赁住房33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500套的建设任务。

 

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全面贯彻“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政法经费保障机制,足额落实本级筹资责任,推进“平安吕梁”建设;严格执行山西省县级纪检监察机关经费保障标准政策,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办案和装备建设;增加维稳和信访工作投入,维护社会稳定;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全力保障联合执法、重大危险源监管和煤矿安全生产等专项督查经费。

 

(四)着力支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促进提升我市转型跨越发展的软实力

 

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提高、中小学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政策,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本级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支持建设一批高标准示范幼儿园、示范小学、示范初中、示范高中,大力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加强教育资金划拨专户管理,严格实行封闭运行。建立义务教育保障资金落实信息反馈制度和资金管理使用考评制度,加大对专项资金配套管理使用情况监督力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机制,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万村千乡公益文化下乡、市文化广场、市图书馆等工程建设,支持对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农家书屋村级全覆盖工程,落实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继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以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费用投入;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支持和鼓励企业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全力推进人才强市。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加大人才发展领域的财政投入,完善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重点支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新兴产业创业领军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开发,努力为我市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推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深化财政改革。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将省级提前下达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部分专项转移支付指标全额编入年初预算,除教育收费、彩票发行和销售机构业务费外,其它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规范超收管理,当年超收除依法安排当年支出外,全部转入预算调节基金,下年预算安排使用;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级国库集中支付今年要覆盖所有预算单位,县级今明两年内要实现全覆盖,加快市、县会计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启动非税收入改革试点工作;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力争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全部实现电子缴税,所有银行全部实现联网;稳步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进程和财政投资评审工作。

调整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新兴财源,逐步提高收入质量。支持煤焦产业提升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加快推进以现代物流和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坚持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清缴欠税、惩治腐败十六字方针,坚持税收收入征管与非税收入征缴并重、重点税源监控与非税收入薄弱环节治理并重,严格征管与大力清欠并重,积极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和资源税从价计征管理改革,加大地方小税和排污费、矿产资源补偿费、两权收入、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国土收入等征收管理,确保应收尽收。进一步完善责任制管理考核办法,将财政收入总量增长和一般预算收入占比增幅提高以及非煤产业提供税收增长情况均列为县市区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严格财政监督管理。建立财政监督机构与预算管理机构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专项检查,重点对财政支持的民生工程、转型跨越发展重点建设工程进行跟踪问效。抓好强农惠农资金监督检查。深入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强化投资评审管理和地方金融机构监管。严格企业财务监管,严厉打击会计信息造假行为,规范会计行业秩序。

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贯彻落实中央、省厉行节约规定,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公务接待、会议、出国出境管理办法,努力实现公务接待费、会议费、出国(境)费用三项支出零增长,搞好公务用车配置、使用、管理改革;严格执行人代会批准的预算,切实增强预算约束力;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各位代表:2011年全市财政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吕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谋划,积极施为,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今年财政各项工作任务,全力推进我市转型跨越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

 

 

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