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更新时间:2017-10-26 09:33:00
今年以来,在吕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加快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和新经济培育,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呈现发展较快、物价稳定、收入增加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一、前三季度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967.7亿元,同比增长9.3%;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318.7亿元,同比增长7.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8.9亿元,同比增长12.5%;
固定资产投资359.2亿元,同比增长2.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8亿元,同比增长6.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3亿元,同比增长74.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2元,增长6.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3元,增长6.6%。
二、前三季度全市经济主要亮点
(一)经济总量高于2015年全年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967.7亿元,高于2015年全年(955.8亿元)11.9亿元。
(二)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全市经济连续三个季度运行在9%以上,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0.3%、9.5%和9.3%。
(三)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6%,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0.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稳步缩小。
(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7%,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6和14.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9.4%,较上年同期加快24.7个百分点。
(五)财政收入增速领跑全省
1-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3亿元,同比增长74.6%,总量全省排名第二,增速全省排名第一。
(六)“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
去库存: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9.4%。
去杠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8.6%,较上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
降成本: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为13.51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02元。
补短板: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7.1%,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4%。
三、经济运行主要特征
(一)全市经济较快发展
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967.7亿元,同比增长9.3%。经济总量高于2015年全年(955.8亿元)11.9亿元,增长速度连续三个季度运行在9%以上,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总量排名全省第四,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2亿元,同比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609.8亿元,同比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318.7亿元,同比增长7.6%。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的5.3:54.3:40.4调整为4.1:63:32.9。
(二)农业生产基本平稳
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9.9亿元,同比增长2.5%。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略缩。受退耕还林和先旱后涝部分耕地无法下种的影响,全市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7.2万公顷,同比减少1.3万公顷,同比下降3.5%。其中,夏粮播种面积为1728.7公顷,同比减少6.1公顷,同比下降0.4%,总产量4750.3吨,同比减少750吨,同比下降13.64%。秋粮播种面积为33.9万公顷,同比减少1.1万公顷,同比下降3.1%,秋粮总产量为98.9万吨,同比减少12.1万吨,同比下降10.9%。二是蔬菜及食用菌面积略减、产量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市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为9627.5公顷,同比减少69.6公顷,下降0.7%;产量为16.3万吨,同比增加2.2万吨,增长15.9%。三是瓜果面积略减、产量涨幅明显。前三季度,全市瓜果类播种面积674.3公顷,同比减少74.8公顷,下降10%;瓜果产量1.5万吨,同比增加4532吨,增长40.9%。其中,孝义市瓜果播种面积同比增加113.1公顷,产量同比增加3002.1吨。四是中药材种植面积高速增长。中草药材类种植面积3799.2公顷,同比增加2958.8公顷,增长3.5倍。五是猪肉产量小幅增加。生猪存栏58.5万头,同比增长15.9%;累计出栏56万头,同比增长7.3%;猪肉产量4.5万吨,同比增长4.9%。
(三)工业生产增速加快
1-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8.9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高于去年同期11.8个百分点,较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8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全省排名均为第一位。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超七成行业实现增长。1-9月,全市24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8个增长,增长面为75%。占比在1%以上的11大行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620.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8.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最大,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个百分点。二是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1-9月,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部分呈增长趋势。其中,原煤8383.6万吨,同比增长9%;洗精煤5389.3万吨,同比增长5%;焦炭1430.7万吨,同比增长12.7%;氧化铝814.3万吨,同比增长6.7%;氢氧化铝436.4万吨,同比增长5.7%。白酒产量继续延续去年3月份以来的增长态势,实现较快增长,同比增长34.8%。三是非煤工业和非传统工业稳步增长。1-9月,在总量中,非煤工业增加值302.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8.2%,同比增长9.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3个百分点;在总量中,非传统工业增加值9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5.7%,同比增长14.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个百分点。四是主导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为142.4,同比上涨42.4%,较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上涨57.3%,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2.6%,炼焦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88.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2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44.8%。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较快发展。1-9月,在总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1.7亿元,同比增长15.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3个百分点;在总量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亿元,同比增长26.7%,占规模以上增加值的比重0.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1个百分点。六是工业产品销售率稳步提高。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9.95%,较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高1.72个百分点。七是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1-9月,全市重点监测的26户(2016年累计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13.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5%。其中,有22户企业今年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八是工业用电量快速回升。1-9月,全社会工业用电量91.4亿度,同比增长19%,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8.3个百分点。九是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亏损面收窄。1-9月,45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5.9亿元,同比增长63.9%;实现税金142.3亿元,同比增长127.1%;利润总额143.6亿元,较去年同期(-14.3亿元)增加157.9亿元。亏损企业142户,同比下降34.6%;亏损面31.4%,比上年同期收窄16.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4.3亿元,同比下降55%。十是企业成本下降,盈利能力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为74.33元,比去年同期减少9.31元。
分县(市、区)看,1-9月,13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实现增长,与全市水平(12.5%)相比,增速呈现“六高七低”。临县(37.9%)、方山(30.9%)、柳林(30.7%)、离石(24%)、汾阳(18.3%)、交城(13.2%)和兴县(12.6%)七个县(市、区)实现两位数增长且增速高于全市水平;文水、中阳、石楼、交口、孝义、岚县等六县增速低于全市水平。
(四)投资增速稳中略缓
1-9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9.2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比全省水平低2.6个百分点,总量排名全省第八,增速排名全省第七。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第三产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市增速。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5.3亿元,同比下降1.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97.5亿元,同比下降6.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6.4亿元,同比增长19.8%,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7.3:54.7:38,去年同期为7:55:38。二是工业投资中传统产业投资增速下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7.5亿元,同比下降6.1%。四大传统产业(煤炭、炼焦、冶金、电力工业)完成投资126.7亿元,同比下降4.7%,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4.2%。非传统产业(除煤炭、炼焦、冶金、电力工业外)完成投资70.8亿元,同比下降8.1%,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5.8%。三是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民间投资增速下降。1-9月,民间投资完成196.8亿元,同比下降5.9%,占全市投资比重为54.8%;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4.5亿元,同比增长47.1%。四是工业技改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下降。1-9月,工业技改完成投资51.6亿元,同比增长7.4%。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01.9亿元,同比下降9.2%。高技术产业完成投资3.9亿元,同比下降20.5%。五是商品房待售面积减少。1-9月,商品房待售面积77.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4%。
分县(市、区)投资相差较大。从总量看,排前三位的是:孝义市完成100亿元、离石区完成46.4亿元、柳林县完成36.5亿元,这3个县市区共完成182.9亿元,占全市投资逾一半(50.9%);排后三位的是:交口县完成10.9亿元、方山县完成9.9亿元、石楼县完成7.2亿元,这3个县完成投资仅占全市投资的7.8%。从增速看,排前三位的是:交城县30.7%、方山30.3%、石楼县22.6%;排后三位的是:柳林-26.3%、交口-32.8%、汾阳市-45.9%。从占全市投资的比重看,排前三位的是:孝义市27.8%、离石区12.9%、柳林县10.2%;排后三位的是:交口3%、方山县2.8%、石楼县2%。
(五)消费市场继续转暖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8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与上半年持平,较一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城乡市场消费同步增长。城镇零售额248亿元,同比增长6.4%;农村零售额73.7亿元,同比增长6.1%。城镇市场增速高于乡村市场0.3个百分点。二是餐饮收入和商品零售收入平稳增长。三季度,餐饮收入38.9亿元,同比增长6.6%;商品零售额282.9亿元,同比增长6.2%。三是基本生活类消费较快增长,汽车类销售降幅扩大。三季度,全市限上粮油、食品类零售额3.7亿元,同比增长15.6%;饮料类、服装鞋帽类和金银珠宝类分别增长1.8%、7.2%和4.2%;化妆品类和日用品类增幅均在10%以上,分别增长15.9%和10.8%。汽车类销售实现10.3亿元,同比下降8.7%,降幅较上月回落2.7个百分点。四是信息消费稳步上升。随着移动互联4G网络的普及,通讯类商品的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三季度,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消费同比增长25.6%,增幅较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五是网上零售实现较快增长。三季度,全市限上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9.4%,较上年同期加快24.7个百分点。
分县(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实现增长,与全市水平(6.3%)相比,增速呈现“五高一平七低”。高于全市水平的六个县(市)为:兴县(7.1%)、石楼县(7%)、柳林县(6.8%)、孝义市(6.6%)、交城县(6.5%);汾阳市与全市水平持平;其余七个县(市、区)增速低于全市水平。
(六)市场物价总体稳定
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99.9,同比下降0.1%。八大类消费价格同比“六升二降”,价格上涨的有:衣着类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6%,医疗保健类上涨4.1%,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4.6%;下降的有:食品烟酒类下降2.7%,居住类下降0.1%。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0.9%。
(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2元,同比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3元,同比增长6.6%。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农村居民0.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稳步缩小。
(八)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1-9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09.3亿元,同比增长74.6%;增速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11.1和8.5个百分点;总量全省排名第二,增速全省排名第一。其中,税收收入89.8亿元,同比增长98%。分税种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源税合计完成72.9亿元,同比增长1.2倍,增收39.6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3.1亿元,同比增长29.5%。其中,财政民生支出182.7亿元,同比增长27.3%,增支3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1.9%。其中,教育支出45.5亿元,同比增长28.6%;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3.2亿元,同比增长38.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6亿元,同比增长8.4%;医疗卫生支出28.9亿元,同比增长18.4%;节能环保支出7.8亿元,同比增长88.9%;住房保障支出8.8亿元,同比增长43.5%。
(九)外贸出口止跌回升
1-9月,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2.5亿元,同比下降20.2%,降幅较上月收窄1.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9亿元,同比增长1.9%,增幅较上月回升7.6个百分点;进口3.6亿元,同比下降48%。
(十)企业综合能耗增加
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288万吨,同比增长12.6%。
能源消费情况为六个行业增长,一个行业下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94.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3.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3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7.8%;炼焦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9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84.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1.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6.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8.8%;煤炭开采洗选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75.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4%。
(十一)存贷规模同步扩大
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97.5亿元,比年初增加186.4亿元,增长10.3%。其中,住户存款1428.6亿元,比年初增加99.4亿元,增长7.5%,占各项存款的71.5%。
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46.1亿元,比年初增加95.2亿元,增长10%。从贷款主体看,住户贷款275亿元,占各项贷款的26.3%;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771.1亿元,占各项贷款的73.7%。从贷款区域看,贷款最多的三个县(市)是市辖区250.9亿元、孝义市209.9亿元和汾阳市93.3亿元;最少的三个县是方山县13.1亿元、石楼县19.8亿元和岚县27.5亿元。
金融机构存贷比为49.3%,比年初下降1.1个百分点。
(十二)邮政业务收入较快增长
1-9月,邮政企业和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1亿元,同比增长17.8%;业务总量累计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28.6%。
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747.7万件,同比增长56.1%;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亿元,同比增长58.7%。其中,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170.8万件,同比增长251.3%;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576.8万件,同比增长34%;国际/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0.2万件,同比增长79.4%。
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我市煤、焦、冶、电四大行业占比过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行业疲弱。三季度,煤、焦、冶、电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4.3%,较上年同期升高5.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2%。全市装备制造行业几乎是空白,仅有17家规模很小的行业。三季度,全市装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7%。
(二)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依然偏高
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78.6%,较上年同期降低1.6个百分点。其中:焦炭行业资产负债率96.1%,较上年同期上升0.4个百分点;冶金行业资产负债率68%,较上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煤炭行业资产负债率79.7%,较上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我市的离石区、交城县、临县、柳林县、中阳县、孝义市的资产负债率都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金融风险依然不小。
(三)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问题依然严重
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调查三季度调查结果显示,37.6%的企业存在资金周转紧张,有33.8%和37.8%的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因为融资成本高和融资难。
(四)大项目投资大幅减少
1-9月,全市亿元以上在库项目225个,同比减少38个;完成投资248.3亿元,同比减少234.9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40个,同比减少8个;完成投资113.4亿元,同比减少102.6亿元。
(五)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减少
1-9月,本年资金来源合计261.7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1.1亿元,同比下降31.5%;自筹资金209.7亿元,同比下降5.8%。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为54.8%,比上半年降低0.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
(六)一些指标同省市确定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差距较大
1.1-9月,煤炭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8%,较2016年末(48.5%)占比提高了3.3个百分点。省考核目标要求为降低4.9个百分点(市考核目标任务为降低5个百分点),该指标占比不降反升。
2.1-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省考核目标要求(市考核目标任务)为2.7%,低于省考核目标要求(市考核目标任务)0.8个百分点。
3.1-9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2%。省考核目标要求(市考核目标任务)为1%,低于省考核目标要求(市考核目标任务)0.8个百分点。
4.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452个,较2016年末的448个净增4个。省考核目标要求为净增11个(市考核目标任务为净增15个),少于省考核目标要求7个(少于市考核目标任务11个)。
5.1-9月,工业投资同比下降6.1%。省考核目标要求为增长3%(市考核目标任务为增长3.9%),低于省考核目标要求9.1个百分点(低于市考核目标任务10个百分点)。
6.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省考核目标要求为增长3%(市考核目标任务为增长4%),低于省考核目标要求0.5个百分点(低于市考核目标任务1.5个百分点)。
五、相关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监测预警
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测力度,及时了解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尤其是对市场需求端与企业供给端反映的重点、热点问题要及时跟进、积极应对,力争全面、准确把握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新情况和新特征,科学研判、深入分析,根据当前工业经济自身优势和特点,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推进全市工业经济稳步向好。
(二)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要认真落实企业降成本、促销售等政策的协调保障工作。在税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新产品开发等各方面,出台更加优惠和财政支持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减轻发展压力,为全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提供更优越的政策氛围和环境。同时,加大市场监管和整治力度,防止不正当低价竞争和扰乱行业正常发展秩序的行为,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环境和拓展市场空间。
(三)抓大项目,确保对投资的拉动支撑作用
项目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大项目是做强做大产业的根本。全市上下应继续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创新创优投资制度、政策和发展环境,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储备一批具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影响力的龙头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城市建设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储备,发挥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同时要重视项目的推进、大项目落地以及大项目的推进力度,切实解决资金、用地、环境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为全市投资持续稳定增长积蓄后劲。
(四)多措并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投资支持,努力争取政策性贷款、国债资金和预算内专项资金;积极做好与央企、外企和知名民企合作,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投资;进一步加强银行信贷,积极引领银行贷款更好地服务项目建设;同时,应多方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入项目建设中,真正打破民间投资的无形障碍,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稳定有序发展。
(五)促进新老商业模式融合,优化消费结构
加快传统商业企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将传统消费与线上消费融合起来,借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新的消费模式,引导消费市场根据消费需求,培育消费新热点,突出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养老消费等新兴消费,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分层次构建新的消费模式,带动消费扩容升级,促进消费品市场不断繁荣活跃。
(六)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的能力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根本保障。优化惠民政策,鼓励城乡居民通过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促进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拓展增收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健全公共服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努力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扩大居民消费能力。
(七)紧紧抓住《山西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出台的机遇,大力培育发展产业
要紧抓《考核办法》出台的有利时机,形成倒逼机制,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壮大新实体经济、新产业模式,不断推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